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满足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形势的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优化,区域经济应结合地方高职教育特色,正确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充分利用区域高职教育特色,实现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科研成果共享等。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如果高职教育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客观需求,随意盲目的自我发展,闭门办学,将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产生短链,那么,高职教育办学目标则偏离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与需求为依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色,指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促进高职教育合理设置专业结构
由于历史、政府发展策略、社会经济政策等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多呈现区域化、多元化,各地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高职教育在办学发展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征,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具有区域代表性相关行业和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分析其对用人的需求、标准等,合理设置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3.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为了达到更好的学生就业、创业成效,在原有的专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开拓创新,不断完善人才模式。以我校为例,除常规的学校专业学习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外,还采取了:1)走出去,建“厂中校”.
学校主动选择人才需求旺盛、职业经验要求较高、实力雄厚的企业,将“教室”搬至企业,学校抽调专家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攻关。企业开辟岗位,安排学生进行认识和顶岗实习;推荐专家、工程师等担任学校兼职老师进行授课,这样既可以达到校企互利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就业。2)引进来,建“校中厂”.将企业和一线生产场所建在学校,车间变成课堂,紧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发挥企业优势,同时积极邀请企业高层管理深入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学生身份转换,提升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知度。3)以订单培养为载体,建立双主体学院。学校积极主动调研区域经济发展重要载体---与徐工集团、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富士康(昆山)科技有限公司、可成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分别签订协议,组建“徐工班”“罗特艾德”班等,共建“柔性制造技术学院”,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实现长期人才培养合作,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4.提升高职师资队伍职业能力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已经普遍采用两种方式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一是学校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脱产赴企业进行培养和实践锻炼,接受企业选派具有较高的指导能力、品德高尚,专业技能、研发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师或技术造诣较深的人员担任赴企业教师的导师,教师参加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解决现场生产问题,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二是聘请企业专家、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高职教师在赴企业锻炼、服务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学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践育人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力、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二、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力资源就没有科技创新。而知识经济这两大支柱与高等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产生的重要阵地。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地方的经济走势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特色化。对于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高等教育则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提供适应各类产业结构提升优化而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追求的不再是华而无实的学历教育,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在此则发挥着普通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同样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展现自己独有的魅力。
2.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新增点的新阵地
高职教育的扩招和改变办学模式,增加了个体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了消费,在无须政府参与的前提下,促进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体现在:1)个体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学校通过适当的扩招、注册入学、专接本等办学模式,增加了个人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大力投入、学生个体教育经费投资三者和谐运行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充足的保障。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在此过程中产生共生效应,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必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促进地方居民就业,拉动了地方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高校聚集的地方,周边的人民群众都会聚集在学校的周围从事餐饮、宾馆、文体用品等交易买卖,以前都是一些小摊小点的形式,在全国拉开创建卫生城市之后,高校周边日益形成了门面商业圈、商业街等规范、整齐的市场运营氛围。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共生
1.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是合作建设。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密集优势,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为企业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人才培训提供支持。企业利用国家或学校的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更新或完善设备并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二是资源共享。实训基地面向江苏及周边区域的15家中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开放,共享企业场地、设备、技术、人才。三是“订单培养”.校企联合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扩大学校“订单式”培养培训规模,企业满足学校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求,学校则对于企业急需专门人才,在实习学生毕业时企业优先选用。
2.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
一是高职教育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专业型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从定性、定量等多方面通过广泛搜集数据、深入研究、调查分析,从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差异出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其发展结构、层次等,对特定地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正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政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地方高职教育为依托,实现企业配置优化。地方政府要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综合实力,充分做好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工作,以自身发展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优化.
地方政府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区域技术结构层次,以此来促进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水平,逐步实现高职教育本科化、研究生化,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携手共进的发展目标。
总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做到一个并肩齐驱的状态,高职教育的有效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找准办学定位、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把握行业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掌握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对不同实现多样化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要在政府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下,实现与高职教育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共建共享,形成地方环境、经济、政治等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加大地方与高职教育的合作,建立地方高校联席会议制度等,本着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联系,实现学科共建、人才资源共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等,真正达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有序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21(3)。
[2]苗耀华,廉俊颖。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