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教育差距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1 共567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教育发展失衡背景下区域经济差异探究
【第一章】区域经济差异和教育差距的关系研究引言
【2.1】我国教育差距的现状描述
【2.2】我国区域教育差距的量化分析
【第三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教育差距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结论/参考文献】 教育差距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教育差距有所减缓,从东中西部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收敛情况来看,三个区域的教育收敛性主要表现在2007-2012 年这一时段,而在 2001-2006 时段大部分没有明显收敛性,甚至出现发散表现。教育水平的收敛速度中,东部区域收敛速度明显慢于中部地区,教育水平存量上中部的教育差距缩小的更快,但同时教育不公平程度的收敛速度则是东部更快,东部的教育公平性发展的更好。西部地区基本没有体现出收敛性,西部的教育水平与东部、中部仍有一段距离,支持力度还需加强。

  从全国的城乡教育收敛性来看,教育差距得到缓解,这和教育政策的完善有很大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各省经济实力的悬殊使得各省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倾向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使得教育差距减小。

  教育公共属性决定主导其发展是政府,相关政策对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情况为例研究发现,提升投入主体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强了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削弱了原有的乡、镇一级为投入主体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明显缓解了各省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瓶颈、农村人力资本发展迅速,保障了各省份农村的教育公平性。尽管 2001 年变革和 2005 年的新体制不断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政府层级,但财力雄厚的省级、中央政府负担仍没有得到提高。中央的教育支出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且对地方的教育经费的补充以转移支付方式进行,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主,大多为一次性项目,对于缓解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基本没有实质性作用且容易发生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因此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应强化省级政府责任,加强中央支持力度。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总量上有扩大的趋势,而从增长率角度来看,经济差距又有缩小的趋势,并且在 2000-2013 年这段时间,区域间经济差距表现出来收敛性,省际间的经济差异性被弱化,特别是在 2007-2013 年这个时段,收敛速度是整个时段的三倍,这和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平衡发展、教育水平提高迅速有着密切联系。

  教育不平等体现就是区域间的教育差距,利用人均 GDP 增长率和教育基尼系数,研究了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我国 31 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棘轮效应。并且教育的公平性是影响区域经济收敛的重要因素,添加教育不平等程度为控制变量以后,能使区域经济的收敛速度有明显的变化,变化的趋势又和这一时段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变化有关系,总的来说,教育公平性增加,区域经济差距变小,收敛速度增快。

  东中西部三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同,三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更加明显,教育发展水平的变化会牵动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居民收入实际是区域经济最直接的衡量方式,因而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提高会下降都影响着区域间经济差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直观的发现教育差距对经济差距有着明显的作用,教育差距变大,影响同时期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化,教育能协调经济平衡发展,经济主要通过教育经费投入这个直接的因素来影响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平等。教育和经济之间确实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有着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对教育的发展也有相同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因此提出下面几条建议:第一,再次提升义务教育投入主体,规范和完善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对改善教育发展水平有着显着的效果,但基础教育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所承担的比例与其财政实力不相匹配,因而使得目前的基础教育发展陷入瓶颈期,特别是西部地区,虽然国家加强对其政策倾斜,但文中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收敛性来看,教育差距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再次完善相应的政策,实地考察造成高投入低回报的原因,平衡区域教育差距。

  第二,区域经济差距虽有一定缓解,但仍表现显着,政府要继续引导各区域依照自我优势发展经济,文中的研究表明了教育差距会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做的一项保障的事业。

  第三,东、中、西部区域在教育差距对经济差距的影响方面表现不同,中部地区在得到政府支持较小,使得教育差距对经济差距有最显着的影响,因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应加强对中部省份的倾斜,避免陷入原本经济、教育基础差的地区未能有效发展,而原本发展中等的区域长期得不到支持而发展缓慢,贫富差距加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检验[J].管理世界。2006(06):10-18.
  [2]颜飞,罗永刚。区域经济理论范式演进与应用拓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08):24-30.
  [3]白永秀,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评论。2007(01):124-130.
  [4]谢燮, 杨开忠。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10.
  [5]张燕,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3(12):86-88.
  [6]Solow Robert Merton. A Contribution to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65-94.
  [7] Kuznets Sim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1):1-28.
  [8]杨晓光,樊杰,赵燕霞,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2(06):701-708.
  [9]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3(4):18-32.
  [10]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11]徐先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J].经济学(季刊)。2004(3):620-638.
  [1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06(2):11-17.
  [13]Barro J. Robert,Martin Sala-i Xavier.Economic Growth[M].New York: McGraw-Hill.1995:1-5.
  [14]Barro Robert J., Xavier Sala-i-Martin. Converg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92(2):223-251.
  [15]段平忠。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效应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8(4):1-5
  [16]胡荣才。劳动力流动、工业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视角。2011:45-50.
  [17]许召元,李善同。跨区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8(1):53-75.
  [18]王爱民。教育差距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1-50.
  [19]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4):17-18.
  [20]王善迈。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19-23.
  [21]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0-85,113-128.
  [22]徐东波。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1-38.
  [23]Schultz William Theodore. 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571-583.
  [24]Chiswick, B. R.Earning.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杨俊 黄潇 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C].管理世界。2008(01):38.
  [25]Mincer.Cambridg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A]. 杨俊 黄潇 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C].管理世界。2008(01):38.
  [26]Becker, G. S.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A].杨俊 黄潇 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 国的实证分析[C].管理世界。2008(01):38.
  [27]José De Gregorio, Jong–Wha Lee. Educ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New Evidence from Cross- country Data[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2(3):395- 416.
  [28]林志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教育差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4):35-46
  [29]张海峰。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基于省级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31-38
  [30]杨俊 黄潇 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C].管理世界。2008,01:35-38
  [31]Byron Raymond, Manaloto Evelyn, .Return to education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0, 38(4):783-796.
  [32]Emily N. Johnson, Gregory C. Chow.Rates of Return to Schooling in China[J]. Pacific Economis Review.1997(2):101-113.
  [33]李实,古斯塔夫森。八十年代末中国居民经济福利的分配[J].改革。1994(1):79-92
  [34]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A].刘云忠 徐映梅。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的协整研究-基于 1990-2005 年的数据[C].教育与经济。2007(4):42-46.
  [35]Vinod Thomas, YanWang, Xibo Fan. Measuring Education Inequality: GiniCoefficients of Education[M].The World Bank Paper.2001:1-37.
  [36]叶茂林 郑晓齐 王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89-92.
  [37]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37-42.
  [38]蔡昉,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5):11-18.
  [39]胡士华。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05(10):40-42.
  [40]盛运来。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A].上海远东出版社。中国农村的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C].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5.
  [41]谢童伟 吴燕。教育发展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基于城市化发展的视角[J].南方人口。2012(6):15-21.
  [42]孙百才,龚丽华。中国地区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
  [43]德布拉吉 德。发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
  [44]许庆,谢童伟。我国农村教育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对 31 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10-14.
  [45]杨俊,李雪松。教育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7(2):37-45.
  [46]李建平 利用 PaneL Data 模型对我国经济趋同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
  [47]孙百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地区间教育发展的收敛性检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6):14-18.
  [48]谢童伟,张锦华,吴方卫。中国教育省际差距收敛及教育投入体制效应评价与改进--基于 31 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04):31-37.
  [49]杜鹏。基于基尼系数对中国学校教育差距状况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03):32-36.
  [50]孟晰,谢童伟。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效应评价--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54-57.
  [51]阮成武。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1-5.
  [52]谢童伟,吴燕。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社会福利分配效应分析--基于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溢出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6):61-67.
  [53]孙志军,杜育红。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119-125.
  [54]Wong C P,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Fiscal Decline: The Paradox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Post-Mao China[J].The China Quarterly. 1991,128:691-715.
  [55]洪银兴,龙翠红。论劳动力流动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三农的反哺[J].江海学刊。2009(01):100-106.
  [56]王家赠。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3):10-31.
  [57]郭淡泊我国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49-65.
  [58]吴德刚。中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1999(7):22-26.
  [59]孙百才。教育在人口中的分配:中国的经验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5):1-5.
  [60]祝梅娟。我国省际间教育投入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3(2):121-124.
  [61]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10-14.
  [62]聂江。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教育不平等与中国的实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4):42-47.
  [63]白仲林。面板数据计量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2-74.
  [64]Levine, R., Renelt, D.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 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218-223.
  [65][Carlino, Gerald. A., Leornard Mills. Convergence and US States: A Time Series Analysi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335-3461.
  [66]Bernard, A.B., Durlauf, S.N Convergence in International Output[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995,10(2):97-108.
  [67]Hoeffler.E. Anke The Augmented Solow Model and the African Growth Debate[J]. Oxford Bulleting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64:135-1571.
  [68]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31-37.
  [69]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 究。2000(10):30-37.
  [70]朱保华,徐丽天。经济增长与趋同假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4):3-11.
  [71]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72]陈安平,李国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31-35.
  [73]徐现祥,舒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J].世界经济。2005(1):47-57.
  [74]金相郁。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102-110.
  [75]张焕明。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性趋同假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69-7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