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论文第六篇: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对于高校的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实验室的自身特点,使得高校实验室的消防管理十分关键,与学生和教师的人身财产安全直接挂钩。因此,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对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消防安全管理是公共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实验室由于自身使用需求的影响,极易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害到师生的人身安全,更会形成极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如何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实验室火灾危险性分析
(一)使用、储存气瓶
气瓶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压力容器。大学实验室使用的气瓶主要包括氧气瓶、氮气瓶和氢气瓶。气瓶中的压力通常很高,并且实验室中使用的条件更加困难。与其他危险化学品之间的安全距离非常不足。因此,如果气瓶泄漏,极有可能引起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导致实验室设备严重损失并造成人员伤亡。气缸阀是泄漏最多的部分,主要泄漏情况如下:在打开状态下,阀杆和压力盖之间的泄漏;在关闭状态下,瓶子之间的气孔正在泄漏;瓶阀和瓶口之间的锥形螺纹连接泄漏;气缸阀易熔化渗漏合金盖等。
(二)使用、储存易燃、易爆气体
气相色谱实验室、原子吸收实验室、玻璃器皿实验室和火灾燃烧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气体为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气。这三种气体都是可燃气体,是A类火灾危险物质,极易燃烧,爆炸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并且火势迅速蔓延。其中,氢的爆炸极限为4.0%?75.6%,最小爆炸能量为0.019m J。乙炔的爆炸极限为1.5%?82.0%,最小爆炸能量为0.019m J。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为2.0%?15.0%。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管道不密闭或管道老化的问题,则会发生气体泄漏。如果泄漏气体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则在明火、电火花或静电等点火源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二、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实验室在运行的过程中,大多数师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火灾,都认为火灾距离较远,缺少对火灾正确认识,并不重视消防安全,尤其是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方面,尤为淡薄,会使得高校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极大。
(二)实验室消防器材管理不够完善
在高校实验室运行的过程中,除了消防意识淡薄导致的消防安全隐患以外,实验室的消防器材管理也是十分关键的,实验室与其他地点有所不同,其自身需求和日常使用等因素的影响,火灾是极易发生的,而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器材管理都存在一定问题,使得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十分困难。
(三)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并不重视
高校实验室运行的过程中,大都是以教学和实验为主,往往忽略了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高校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都放在教育科研之中,对于消防安全的重视并不够,使得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
(四)实验室管理规范不够严格
当前,高校实验室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但是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器材和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但是与之对应的管理规范并不是很健全,尤其是有关消防管理规范这一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十分不利。实验室管理规范不但是需要对实验室应用进行管理,同时也应该对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提出要求,从而不断的完善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室使用人员也应该自觉的遵守实验室管理规范,按照实验室规范进行实验室使用。
三、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消防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在应对火灾的过程中,强有力的消防安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拥有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不仅可以有效缩短疏散逃生、灭火救援的时间,降低对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还可以发现、整改火灾隐患,在根本上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因此,在对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时,高校和消防部门,应该紧密合作,加强对消防安全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和前提。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做到共同宣传,高校实验室负责人员也可以展开定期沟通与合作,从而不断地促进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高校和消防救援部门应该针对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这一现状,开展紧密的合作,加强消防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进而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使用部门应该与高校内消防安全保卫部门相互合作,在实验室的周围悬挂有关消防安全的警示标语,如“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消防安全人人有责”等安全警示标语,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从而有效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水平。其次,高校内两部门还要整理和下发实验室相关的火灾真实案例和分析,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实验室消防管理的重要性,从而避免在高校实验室中发生这一类火灾事件。综上所述,通过有效的手段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给师生一定警醒,可以有效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水平。
(二)加强实验室的消防器材管理
高校实验室使用部门和高校内消防安全保卫部门还要对实验室的消防器材管理进行完善,进而增强实验室发生火灾后的处置能力,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水平。众所周知,实验室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多的引起火灾的因素,以化学实验室为例,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发生爆炸,进而引发火灾的发生,并且一部分化学实验会用到电气设施,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处理不善,很容易引发电路故障进而发生火灾。诸如此类的隐患还有很多,而实验室中的消防器材是处置火灾发生的措施之一,如果实验室的消防器材管理不够完善,会使得隐患发生时不能进行及时处理,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在对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时,还要在加强消防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实验室的消防器材管理,进而增强实验室的火灾处置能力。
在实际中,高校可以和消防救援部门达成合作,让消防救援部门对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器材进行布置,提出管理建议,保证器材的类型和摆放都符合高校实验室消防处置的需求,进而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如,以实验室的电气设备火灾处置器材为例,可以采用在配电室、电源位置、电线堆积部分等位置配置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而实验进行过程中发生的火灾,可以结合实际在实验台周边放置消防沙或干粉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保证最大程度上控制、扑灭火灾,防止复燃。其次是安装简易室内、外消防栓这类固定消防设施,实验室与其他场所不同,部分单独设置的实验室不需要设置固定消防设施,或者位置都偏僻无市政水源,在实际设置时,可以在实验室附近设置一个临时的消防水源,并设置临时室内、外消火栓,增强实验室的消防火灾处置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组成消防器材维护队伍,定期对消防器材展开维护,保障消防器材能够随时得到使用,这样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消防器材无法使用的现象。
(三)提高对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视
高校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还要针对当前高校其他部门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并不重视的问题,通过经济和政策倾斜的方式,尽量把重点放在消防安全管理上,从而有效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只有不断的提升对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不断地促进消防安全管理重视程度自上而下的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学生也应该重视消防安全管理问题,自觉向学校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自觉协助学校解决消防安全问题,从而不断的提升消防安全管理程度。管理人员也应该定期展开消防安全模拟,从而提升相关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消防安全处理能力。
不论是经济还是政策上的倾斜,还是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只是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教育科研之上,主要还要把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建设落在实处,放在年度计划上。在实际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可以通过教学为主,消防安全管理为辅的方针,通过申请专项消防安全管理资金的方式,对消防安全管理队伍、消防安全器材设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培训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进而有效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水平。其次,高校还要对实验室的电气设备进行重点的投入,对实验室的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进行修缮,并且还要定期对电气设施进行检查、维护、更换,登记造册,在根本上避免火灾的发生。
(四)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范
高校要针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内容和实际需求,以消防安全管理为重点,对实验室的管理规范进行对应的创新和完善。通过建立完善实验室管理规范的方式,为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提供规范和约束,进而在根本上避免高校实验室消防火灾的发生,提高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在实际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高校要根据各个实验室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规范。如以化学实验室为例,在建立过程中,可以从实验室内禁止私带明火、实验室用电规范、实验室实验操作规范、实验室日常清理规范等方面进行建立和完善,从而在根本上降低实验室火灾的发生,有效增强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高校在进行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通过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消防器材管理、加强投入以及完善实验室管理规范等方式,切实有效增强高校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治芳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025(012):248.
[2]支铁山.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19,000(005):78.
[3]胡雪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化. I ,2019,048(02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