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是我们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财富。在今天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利用技术优势来更好地传播传统书画艺术。本文通过对中国书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的梳理,可以纵观书画艺术从古至今的走向和脉络,窥探其中的传承与发展,从而认识到这种传承的必要性。21 世纪全面进入信息时代,通过总结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以及数字信息浪潮给传播方式带来的利弊。
我们要在传播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抓住新浪潮的优势条件,积极地将其与书画艺术的传播和传承结合在一起,将这门艺术的传播的最大效果释放出来。
然而,对于新技术的弊端,我们也不能忽视,要通过正向的引导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文中对已有的应用案例的分析,更能印证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起到的积极的传播作用。具体到书画艺术的传播的相应细节,这些应用也为具体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可借鉴的方案或导向。
致 谢
在论文选题阶段,导师徐勇民教授对我的指引十分重要。一开始,我的选题恰与现在的论文结论相反。我身处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感受着大众传播与多媒体技术给音乐与文学带来的诸多利处,却没有发现太多的在书画艺术这方面的体现。是导师点醒我,指出我在这些方面的“孤陋寡闻”.于是,便有了正确的论文叙述方向。本文中引用的数据有赖于各领域的优秀研究工作者们,没有这些数据的应用也就不足以支撑整篇论文,也对这些辛苦的研究者表示感谢!
在整个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与同学们的讨论给了我诸多启发。同学们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某一两个应用案例,真真实实地给我的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内容提示,让我在深入的过程中有了最接近实际的切入点。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位导师及答辩主席钟儒乾教授对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我的论文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衷心感谢各位导师及答辩主席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 段京肃着。 传播学理论基础[M].新华出版社,2003.
[2] 赵士林、彭红编着。网络传播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田胜立等着。网络传播学[M].科学出版社,2001.
[4] 张海鹰、滕谦编着。网络传播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志槐着。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6]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邵培仁主编。艺术传播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 路扬、王毅着。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
[9] [英]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0] 郭琳着。书画艺术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启发与影响[J].美术大观,2008.
[11] 张铭洪着。网络经济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 刘金柱着。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13] 王建疆着。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07.
[14] 徐辉着。 影视媒体的灵魂--影视审美性初探[J].现代传播,2006.
[15] 潘天寿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J].美术,1978-06.
[16] 郑娜、吴杨着。水墨动画:远去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18.
[17] 沈志伟着。数字高仿真艺术品复制工艺流程(上)[J].数码印刷,2012-05.
[18] 王廷信着。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J].艺术百家,2011-04.
[19] 孙占国着。论当前的大众文化形态[N].人民日报,1995-06-20.
[20] 阿诺德·豪泽尔着,居延安译。艺术社会学[M].学林出版社,1987.
[21] 盛葳、董梦阳着。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博览会[J].当代美术家,2007-04.
[22] 邓肯着,王雅各译。文明化的仪式:公共美术馆之内[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8.
[23] 宋蒙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及其传播[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4] 刘全着。艺术品进入消费时代[J].文物天地,2007-05.
[25] 章利国着。艺术市场学[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6] 潘杰着。中国展览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