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转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5 共87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当代艺术的跨界问题研究
  【前言 - 第二章】明星跨界的几种形式
  【第三章】跨界入画的传统追溯
  【4.1】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转型
  【4.2】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跨界艺术家
  【结语/参考文献】跨界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四、跨界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

  艺术发展的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好专业,是具有高素质的人在某个领域里成为翘楚之后,依靠自己高于别人的专业地位,借助素养发散至其他领域,创造出的高水平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的潘公凯说:"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和热衷于跨界的人,我的本业是传统水墨画的创作,同时也研究中国画论和中国美术理论,但在这两个本业以外,我现在也做当代的观念和装置作品,同时我也做建筑设计,所以相对来说跨界跨得有点大、也有点多。一个人、一个作者、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界别之间能够比较自由的游走,这是我对跨界的理解。而我要说的是,跨界已经不是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内部,交叉学科和不同专业的跨界更会彰显一个艺术家的魅力。

  苏珊·桑塔格认识并充分肯定了其中的新意及革命性,她指出,"我们这个社会产生的问题不再允许某种门类化的处理方式,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无分类的社会,将事物再分门别类是绝对不合时宜的".可见,艺术跨界既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时代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一)以安迪沃霍尔为例。

  20 世纪 60 年代,是精英文化崛起大众文化衰退的时代。人们对如日中天的抽象表现主义丧失兴趣。在现代主义艺术向后现代主义艺术转型的过程中。全世界见证着艺术文化领域逐步向商业大众靠拢,而安迪·沃霍尔正是这场世界艺术大转型中风头浪尖胡人物。他沿用达达主义的开山之人杜尚所开启的前卫艺术之路。不仅改变了人们看待艺术创作手法的思维惯性,也大大彰显了艺术家的社会影响。他勇于挑战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与波洛克的"我想成为自然"不同而力求"我想成为机器"提出用机器代替手工去完成作品的制作部分,这完全突破原先艺术的界限和规则。同时,他让大众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细小东西的变化性,他的作品本身就不是为精英社会层次而创作的,而是面向所有人。法兰克福学派的利维斯认为"大众文化是危险的,但并非因为它破坏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威。他们的担忧恰恰相反。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加强了精英的控制".消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种种界限是安迪·沃霍尔对后世艺术影响最深远的部分。他试图将平常物品艺术化,如坎贝尔浓汤罐头,同时他又努力从中寻找变化和乐趣。他将最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以直接的方式呈现于众。如玛丽莲·梦露。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其"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艺术观念。

  当安迪·沃霍尔以成功的商业艺术家身份进军艺术界时,波普艺术尚未定名,但其才华已初露锋芒。同为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和贾斯帕·琼斯已经在纽约艺术界奠定了各自的地位,利希滕斯坦也已成功举办了漫画风格的作品展,而奥登伯格的软雕塑更是让安迪·沃霍尔深感震惊。安迪·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的后来者不得不寻找自己的独特路径,最终他通过丝网版画的强烈复制性,对于媒介形象的丰富借鉴,以及对于个人艺术名声的成功操作,成为波普艺术最闪耀的明星。

  作为波普艺术的最具影响力的明星。安迪·沃霍尔是 20 世纪跨界最为多样的艺术家,不但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电影人、小说家、剧作家,同样也是杂志主编、摇滚乐团制作人、电视人、演员、模特儿、商人等。

  插画、设计:安迪·沃霍尔的插画设计独特而富有想像力,暗藏对照片与图像的摹写。在这些插画中,形式多样的广告画为他赢得了声誉。1954 年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杰出成就奖,在 1956 年和 1957 年他又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

  电视节目:安迪·沃霍尔梦想有一个叫做《没什么特别的》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最爱的主题:"什么都没有".80 年代初期他又推出有线节目《安迪·沃霍尔在线》,他之后又为 MTV 推出一档节目《安迪·沃霍尔的十五分钟》,虽然这两个节目并未获得轰动性的效果,但显示了安迪·沃霍尔的才能。

  导演:1964 年,安迪·沃霍尔在巴黎宣布从绘画界退休,并说:"艺术对我来说不再有趣,吸引我的是人,我想用我所有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听他们讲话,给他们拍电影。安迪·沃霍尔进入电影界成为一名导演。他一生中创作了超过 60 部电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吻》、《帝国大厦》、《吃》、《蝙蝠侠德库拉》、《切尔西女郎》、《我,一个男人》、《寂寞牛仔》、《蓝色电影》等。一些知名影迷和影评人认为他根本不能算得上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导演,事实也的确如此。如他的电影往往是举着摄像机对着某个物体长达几个小时,比如拍摄一个熟睡的人或者帝国大厦。但正是这样的举动使他对于摄影、电影以及导演的理念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年代,甚至领先于当代。他对于静态景物长时间的拍摄其实就是对于平面作品在时间上的延伸,我们可以看到其创作理念其实和丝网的玛丽莲·梦露是相似的。这样的理念让他将自己的电影作品二次回收,把许多电影的画面抽取出来再制作成丝网版画,其实走了一条复归绘画的道路。他的电影也不再像是前卫的"造型艺术".题材的前卫大胆。因多了一些叙事元素,多了一些幽默感,因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书籍和印刷品:作为视觉艺术家的安迪·沃霍尔创作了许多作品。他写了一本关于自己的哲学的书、1960 年代的回忆录、蹩脚的小说及一本从两万页中提炼出约 800 页的日记。

  《波普主义:沃霍尔的 60 年代》:安迪·沃霍尔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故事和围绕着他的工作室的疯狂,给读者一个从内部看待这一年代文化革命的视角。《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从 A 到 B,循环往复》:关于沃霍尔对于美、爱、成功和其它的一切的观察,这本书提供进入安迪·沃霍尔世界非常好的窗口。《野莓》:是安迪·沃霍尔和苏西·法兰克福写的一本有趣的食谱。《安迪·沃霍尔系列》:由为视觉艺术而设的安迪·沃霍尔基金的档案汇编而成。

  1969 年他创办《闲言风语》杂志。《闲言风语》的特色在于其没有中介的、不加任何编辑并以录音形式记录的访谈。

  由沃霍尔自行出版的书籍包括:《25 个名为山姆的猫和一个蓝色的猫》、《爱是一个粉红蛋糕》、《寻找丢失的鞋子》、《一本金书》、《圣猫》、《美国》。虽然这些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还有争论的余地。《波普主义》署名的是沃霍尔和帕特·哈克特,但是鲍勃·科拉塞罗却声称自己是这个作品的捉刀代笔者,而版权所有者则是安迪·沃霍尔。

  摄影:安迪·沃霍尔大约从 6 岁起,就开始收集电影明星的亲笔签名照片。第一张就是舍立·丹普尔(Shirley Temple)后来从广告和新闻摄影借来的照片,用于他的电影明星肖像和丝网印刷绘画。后来,他几乎相机不离身,他开始捕捉富人和名人的面孔。对于他的丝网印刷绘画是特殊的最爱。他的 1979 年出版的摄影书《曝光》,用睁大的但远非纯洁的双眼观察了这个世界。他一生拍摄了 6 至 10 万快照和宝丽来照片。

  雕塑:安迪·沃霍尔创造了各种称为雕塑物品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雕刻莫过于是他的布里诺盒子,正是这件作品被哲学家阿瑟·丹托和乔治·迪基视为"艺术终结"和"艺术惯例".

  也引起了艺术界关于艺术定义的全新思考。在这个由丝网状的墨水印到像护具一样的木头盒子上。传统理论是无法解释布里洛盒子的。阿瑟·丹托的思考,促使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界"理论。他认为问艺术是什么,给艺术下一个本质定义是不可能的;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某物为何是艺术--为什么超市里的布里洛盒子不是艺术,安迪仿制的布里洛盒子却成了艺术?丹托说:"为了把某物看成艺术,需要某种肉眼所不能察觉的东西--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的知识:一个艺术界。"他认为,是某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把安迪的布里洛盒子当成了艺术。

  表演艺术:20 世纪 60 年代安迪·沃霍尔通过他的混合艺术表演团参与的"偶生艺术".

  创造了混合艺术表演形式,取名为 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形式中包括现场音乐、舞蹈和电影放映。沃霍尔和他的朋友们在派对和公众场合筹划了一些很戏剧化的多媒体事件,混合了音乐、电影、投影图,甚至杰德拉·马兰加在 S&M 的组织中爆裂了搅拌器,1966年不可避免的爆炸性的塑料制品成为了他著作中的高潮。沃霍尔出演过其他人的电影,有些是古怪的独立制作的作品,如《可卡因牛仔》或《空白的一代》,但也有一些是主流电影,如《妓女》。

  海报:安迪·沃霍尔在 1972 年乔治·麦戈文的总统竞选上为其设计的海报也取得了成功。很难将沃霍尔视作热衷政治得人,但是这张海报却是一个宣传鼓动的成功制作。它仅仅以沃霍尔风格制作了竞争对手理查德·尼克松的肖像,但这张海报上的尼克松看上去乖戾、粗暴、双下巴,还有一张绿脸,绝对不是你想从他那买辆二手车得人,更不用选其作总统了。

  图像下方是简单的标题:"选举麦戈文".

  生意艺术(Business art)是连接着未来艺术的一个阶梯。我从商业艺术家(Commercialartist)开始,并将以生意艺术家(Business artist)结束。当我完成那称作"艺术"或无论叫什么的事情之后,我便开始做生意。我想成为生意艺术家或商业艺术家。擅长做生意,其实是最令人着迷的艺术。在嬉皮时代,人们都蔑视商业--他们说钱是坏东西,工作也是坏东西。但赚钱是艺术,工作也是艺术,生意做得好更是最伟大的艺术。相反,成功的艺术家并不那么强烈地排斥商业,他们更愿意谈及作品与现代商业利润的结合。让我们说明一点,成功的艺术家并不从勾引观众的基点出发设计作品,他们创作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美学问题。

  其实,对于像安迪·沃霍尔有这样有天分的人来说,跨界并不会影响其本色。处理得好,各界之间还能够相辅相成,形成共鸣。他酷爱名气,感觉他更像是个明星一样在意名气。他经常向电影明星写信索要签名照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带着照相机,以便随时与名人合影,他的作品来自于当时的世界名人,如玛丽莲·梦露、马龙·白兰度、毛泽东、猫王等等,他使用名人肖像进行绘画创作,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容易出名。这也是他对于名气传递性的具体实践。在这种商业性的游戏中,沃霍尔是运用技巧和掌握规则方面的一位奇才。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明星"、"超级明星"、各种炫目的事件这些现代社会"神话"的选用和表现当中,还体现在他能把自己也塑造成一个"明星"的策划上,他既生产产品又把自己变成产品,而且是一个著名产品。沃霍尔熟练地做着这个游戏,他的做法要比政治家或影星们更干净,没有伪善和自怜。安迪沃霍尔同样乐于创造名气,他花大量的时间与自己工作室中的演员们进行沟通,演员们同样花大量的心思来取悦安迪·沃霍尔,因为他可以决定谁能成为他电影中的下一个明星。于此同时,他为名人画的肖像捕捉了他们的某些特质,大量的复制使人们容易捕捉这些特质,如他的波普作品《玛丽莲·梦露》,使得梦露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也更容易将明星的形象概念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迪·沃霍尔是将明星符号化、概念化以及商品化的积极推动者。

  所以,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跨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前现代艺术的一种回归,是对被审美现代性割裂了的古典艺术传统的延续。但更确切地说,其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概念,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时产生,与其他复杂多元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和实践共同构成了"怎样都可以"的后现代文化艺术景象。

  西方还有很多跨界的例子,无论是从本职绘画界向其他领域涉猎,还是由其他领域进入艺术圈,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他最大的成就在绘画领域,但是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如在天文学上,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仅仅是一颗绕着太阳运行的行星。他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会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这可能是最早的太阳能的想法。在物理学方面,达·芬奇发现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他被认为是生理解剖学的鼻祖。

  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的知识。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并且发现了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在军事和机械方面,他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起重机、机关枪等等。可以说,他的研究涉及到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间少有的全面发展的艺术家。

  彼得·保罗·鲁本斯是十七世纪欧洲画坛的"全才"式人物,他不仅是一名宫廷画师,还是一位精通七国语言的外交官,他出身市民阶层,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巴洛克画派的领军人物,同时由于其外交贡献,得到了英格兰国王和西班牙国王赐予他的贵族爵位。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也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而且在图卢兹剧院乐队充当第二小提琴手。后印象派三杰: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都是放弃了既得工作或本职工作之后投身绘画事业。有"现代主义绘画之父"之称的保罗·塞尚毕业于大学法学院,父亲是银行经理,父亲本打算给他保留银行经理的职位,但是他把全部的精力的放在了绘画上,对法律的学习很少关注,之后父亲无奈只得同意他从事绘画,而且资助他去考学,但是始终没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最后索性做一个自由画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画面深度的表现,对后来的"立体派"和"野兽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早年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区当过传教士,28 岁左右开始进行绘画创作,他的人生终止在 37 岁,对后来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主义有重大影响。

  法国艺术家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来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 岁时从事高薪的股票经纪人工作。直到 35 岁那年,他放弃了金融事业而致力于绘画创作。38 岁的时候,他与家人断绝关系,1895 年-1901 年期间在塔希提岛进行艺术创作。1901 年--1903 年在多米尼克岛生活和创作,这也是他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成为他对生命寻求答案的一幅作品。他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当代艺术家的出身也同样是五花八门。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家:卡尔·安德烈,以前就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干的就是手举红灯搬道岔的体力活。 "极简主义"这个只玩概念的"艺术",为安德烈成为著名"雕塑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极简主义雕塑"既不需要雕也不需要塑,只需展示事物"最原初的结构",工人安德烈想出了一个"反雕塑"概念:

  把底座上的雕塑去掉,再把底座压扁,变成地砖那样的东西:"发明了一种扁平雕塑,是二维的,没有体积,以水平性加到水平性之上。"罗伯特·里曼,其出身也匪夷所思,最初是学技工,当过兵。30 岁时当上纽约现代艺术馆展厅的保安,有幸结识了"极简艺术家"勒维特和弗莱文。之后,又认识了他的妻子,女艺术批评家丽帕尔。杰夫·孔斯原先是股票经纪人;托尼·克拉格早先是化工技师;沃尔夫·伏斯特尔是画广告的;乔治布莱希特是搞化学的。

  以齐白石转行跨界为例如果说把古代文人跨界画画看作是集体跨界成功范例的话,那个齐白石可谓是近现代中国跨界艺术家里最成功的个人了。齐白石是一位高产的画家,据北京画院估计,他一生留存下来的作品约有 9500 件。他从小体力不济,干不了农活,所以家里人为了让他学一门手艺将来能够养家糊口,于是有了让他当木匠的想法。在他 16 岁时拜著名雕花木匠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在 19 岁时,小料木匠已经正式出师。据齐白石的长孙齐佛来回忆:"祖父为了更新雕花样式,招来更多主顾,"向人去借《芥子园画谱》,在印刷术还没有普及开来的民国,一本书的价值相当于普通人家几个月的收入,借书需要有人从中作保,如果借用期间有损坏,需要全额赔偿。齐白石从 15 岁到 26 岁,做了足足十年的木匠,据齐白石说:他的大写意花卉配工笔草虫的构思,也是来源于他的木匠思维。因为有些主顾有钱,在雕刻桌椅板凳花纹的时候要求他刻的生动一些,有时加进去个草虫,雇主认为费力费神,花费的时间多,给的钱就多些,所以他决定在花卉里也加一些工笔的草虫,让买画的人同样感觉花费的时间多,给的钱自然也会多一些。齐白石打小的经历使得他从来不掩盖自己对金钱的渴望,家里随处可见自己贴的润格,他认为画画是为了卖钱,书画作品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向社会提供的商品。

  别人口中的艺术创作,在他看来就是艺术生产。为了学习花鸟和作诗,他后来拜当地名儒胡沁园和陈少藩为师。

  齐白石虽然画得不赖,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过绘画,被北平画坛称为"野狐禅".他的一生受陈师曾的影响巨大,1917 年,55 岁的齐白石来到北京,陈师曾将吴昌硕的画风介绍给他。1919 年,在陈师曾的启发下,齐白石决定"衰年变法",即"红花墨叶"派画法。他把古代文人们视为粗野的瓜果蔬菜、蝗虫、老鼠乃至锄头等搬入画面,反"雅"为"俗".

  1922 年,陈师曾将齐白石的几幅画带去日本,一方面得益于陈师曾的积极奔走,另一方面由于日本赢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进入世界强国之列,使得日本人变的富足起来。

  于是,齐白石的画在日本大受欢迎。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任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这是一段艺术史上的佳话。其实早在 1925 年林风眠就已经邀请过齐白石来北平艺专授课。之后,徐悲鸿还引荐了李可染拜师齐白石,为中国当代美术史培养出另一位大画家。可见,一位半路出家学习绘画的木匠一跃成为高等学府的老师。齐白石不仅完成了从木匠到画家的跨界转变,而且还承担了教育家的"育人"工作。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齐白石更是风生水起,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荣誉院长、文化部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5 年度和平奖等称号。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董浩曾称"画画才是我的老本行,主持是业余,自己当年是歪打正着当了播音员。"他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而且父亲是著名书画家董静山,京城画坛名流如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都是家里的常客。董浩5 岁就开始学习作画,他在画画上最早的老师是董希文,在创作戏曲人物题材上,董浩显得比较游刃有余,董浩说:"在家中早年结交戏曲大师的基础上,我本身作为一个舞台人物,选择戏曲人物也是自然之事。"在香港的一次艺术博览会上,美国玛勃洛画廊(Marlborough)的负责人看中了陈逸飞,把他签入旗下。在签约的同年,画廊就为他在伦敦举行了个展,并让他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而随后的两年期间,玛勃洛又把陈逸飞的作品带回了中国,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为他做了回顾展。玛勃洛成功地把陈逸飞推介成了世界级的著名艺术家。之后陈逸飞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方面也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陈逸飞曾说过"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艺术家吧。".

  谭盾是一个新派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法,并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更将现实与魔幻两种意境相结合,开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谭氏"跨界音乐。他创作的《道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也被认为是"谭氏"音乐风格确立的标志。

  当今的湖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领地。与音乐相关的有"人神相通的神巫文化"和"雄浑与清丽相兼的神秘楚乐".谭盾以音乐为载体,将"天人合一"的楚灵文化和西方的萨满文化相互交融,为听众们指明了净化灵魂、返璞归真的方向,重新恢复了人类对自然"神性"的敬畏感,重新进入一种天地人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正是中国楚灵文化与西方新萨满文化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刘索拉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还是一位作家。1987 年刘索拉出国深入到美国黑人布鲁斯音乐部落中,尝试把中国的音乐元素糅合进爵士乐中,并于 1997 年在纽约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致力于使中国传统音乐以一种新形象进入世界音乐界。她的作品风格多样,除了爵士、蓝调、摇滚等现代创作外,也包括电影配乐、音乐舞蹈剧、歌剧、交响乐及现代室内乐等。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戴锦华曾对刘索拉有过一段评论:像刘索拉这样的两栖艺术家,有一些,但是像刘索拉这样的功成名就仍然保持极度的个性,而且在业余的小说写作当中不断地刷新的,不是太多。我觉得索拉的小说都带有自传色彩吧,但是对索拉小说的索引并不帮助你理解小说,也许正因为她是两栖艺术家,我觉得她作为音乐家有一个高度的对于结构和讲述方式的自觉。

  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时代"认为世界越来越被把握为图像,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艺术占据越来越的重要位置,视觉文化在文化现实中业已占据主导地位。不同门类的跨界似乎都和视觉艺术有关,经验符号与视觉图像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参照现实和把握世界的重要媒介。当代艺术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尝试以视觉化艺术语言来溢出其艺术理念。汪建伟不仅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和装置艺术家之一,更是中国当代最具跨学科思考和实践的艺术家。在 2008 年 2 月,他荣获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诺贝尔奖--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 2008 年度艺术家奖金,是目前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汪建伟一直在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从绘画、装置、观念摄影,再到多媒体、戏剧、游走于各类艺术跨界。汪建伟认为其实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都可能导致跨界。汪建伟非常敬佩一位德国的艺术家,他是一名医生,既不了解艺术史,也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医生每天在显微镜下观看各式各样的花粉,在观看到别人看不见的花粉微观世界的同时,闻到了它们的气味,这让他着迷。汪建伟第一次在法国蓬皮杜中心看见他的作品,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说:"一个干净的水泥地,灯光打在地下,黄色的花粉散在地板上,薄薄的一层,大约有十几米。这整个空间的自然的味觉,从来没有在美术馆体验过。"汪建伟的看法是,跨界意味着已经有一个界限,然后你认为你超越了这个界限。事实上,今天面对很多事件,清晰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产生新的可能性,除非你愿意就在这样的一个局限里继续工作,这也是合法的。汪建伟最后还是给跨界下了一个定义,他说:"跨界,它不是 1+1=2 的游戏,简单地说,它做的是 1+1>2 的事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