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审美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377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哲学视角下审美经济探究
【第一章】影响审美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审美经济的相关解读
【第三章】审美经济生态的实践基础
【第四章】审美经济生态的认识过程
【第五章】 审美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
【结语/参考文献】生态哲学与审美经济的整合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审美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
  
  学术界对生态哲学的研究已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审美经济的未来社会发展必然会受到生态哲学的影响。审美经济是一种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哲学则是研究自然、社会与思维的学科,不论是内在的关系性,还是外部的关联性,生态哲学都会对审美经济的未来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5.1 实践趋势:走向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模式作为主要分析方法,旨在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学科。20 世纪 60 年代,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列昂捷夫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并肯定了生态经济存在的可能以及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罗马俱乐部于 1972 年发表了一部关于人类困境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以警告人类如不有效遏制环境破坏,未来发展将面临严重的灾难,同时指出摆脱困境的首要对策是“全球均衡”,即世界经济增长若超过全球均衡状态的最低要求时,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幸的是,报告发表后的十年里,世界经济的衰退似乎印证了罗马俱乐部的预警。这些有关生态经济的提出,为制定世界未来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生态经济研究的最初尝试。
  
  对生态经济的认识最初是源于生态实践。生态实践,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活动①,由苏联学者乌尔斯勒在 1986 出版的《哲学科学》中提出。乌尔斯勒认为,生态实践源于社会活动,但范围却涉及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人作为实践的主体,生态环境作为实践的客体,人离不开生态环境,与人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无法脱离生态环境。生态经济所倡导的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当今世界的生态污染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焦点,不仅是学术界,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地倡导并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当中,也迫使世界各国开始再次关注生态的重要性。
  
  20 世纪中后期,日常生产生活也进入到了审美经济的影响范围之内。市场化经济冲淡了传统的审美理想与观念,人民大众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并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日常生活。在扩大审美视野同时,进入更现实、更直接的审美经济“消费”中。从人们日常经济消费,如穿衣打扮、住房装饰美化、出行工具的装饰美容,到人体整容整形;从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手工艺品到具有现代风格的装饰美术设计;从具有乡村风格的别墅小楼到街边的绿化;无处不存在着审美经济。而在传统的社会中,审美和艺术活动都是超功利的,正如康德所说的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审美和艺术却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并相互渗透着。
  
  在忽视传统审美观念的同时,经济发展与利益的驱使,让大众游历于日常生活中审美经济所带来的精神享乐,以及感官体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被弱化了,生态理念被遗忘了,代之以片面的经济追求和及时享乐。
  
  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快速发展裹挟着的恶果就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全球化蔓延之势,给人类生存家园带来巨大灾难。生态实践与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经济理念的倡导,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价值追求的新方向,也是审美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经济不仅更好的弥补了主流经济的缺憾,并试图以更全面的视角解决人口问题、工业化污染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试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审美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能。
  
  5.2 认识趋势:走向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是对自然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共生及其权利的认同。生态价值观也可以认为是自然价值观,是对自然与人的生存价值赋予同等的权利。对自然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共生权利的认可是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所提出的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更倾向于对自然价值的认可与体验,例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都体现着生命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与生态平衡。
  
  生态价值观应是审美经济发展的目标。审美经济是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运作上运用有关审美体验的理念和方法论,包括一般的艺术审美、人的日常生活审美体验,以及人造产品和人自身所进行的精神性体验,可以推动产品的实用性与审美体验的结合,以及精神体验与物质享受的审美结合。在现实生存中的人们,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过于沉浸在物质享受所带来的审美体验的观念,而忽视了在体验中反思和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因此,人们在追寻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时,不应只局限于现有的物质享乐中,而应以追寻“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为目的的生存状态。
  
  生态价值观以对生命有机体的生态体验而把握生命价值,并由此认识人的价值。生态体验以人的生命体验为开端①。感性体验是生命对外界体验的主要形式。人是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人的意识不应只局限于现有的生存状态,而是应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生命存在形式,将生命的生存活动推向更多元化、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将生态理念与审美要素逐渐注入人们的生存体验中,并时时关注生命生存状态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怀与体验是生命单元之间的审美关怀,而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其他自然生物之间的审美关怀与体验则是生命体之间跨物种的关怀。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物质世界的利益熏心是由于人类的精神关注点只集中于人类自己的现实世界,而忽视了人与其他自然生物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生命单元之间应冲破物质利益的禁锢与欲望的枷锁,超越人自身自私的制约,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境界,走向更生态的审美生活体验。生命体之间的跨物种关怀,可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的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自然资源的枯竭必将带来人类的毁灭。因此,人的生命体验形式应是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状态。
  
  生态审美体验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生存。人类通过自身所拥有的主观意识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不断的探索,人本身所具有的意识使人同动物相区分。通过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形成了复杂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类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动物所具有的意识不同于人的意识,人的认识领域比动物要广泛的多。动物在自然生存中按照自己所特有的美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因此,人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实践社会活动。这种美的规律是符合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的,而不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系统相平衡,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 整合趋势:走向生态共同体
  
  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推进,原有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与自然、技术与生态之间的对立冲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加突出与彰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实现“经济的生态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态经济化”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将审美、经济、生态这三个问题集中到一点,不论在理论视野上还是实践视野上,都能树立一种更系统、更整体的生态共同体的意识与理念,就可以更好的推动当代社会审美经济生态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在生态共同体视域下建构经济与自然资源相融合的体系,需要经历一次理论与实践上的转变。生态系统平衡的维系对人类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技术进步与能源开发不应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人类文明的进步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而不是自然被人类征服,最后导致自然与人类共同毁灭。人类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时,不应忽视自然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更不能遗忘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的历史。自然包容人类,人类从自然中来。人具有主观意识,所以人也具有了道德。道德的应用范围不应仅局限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也需要道德的约束。在理论层面,人与自然的研究应该建立一种高屋建瓴的学科研究模式,将审美经济与生态哲学相互联姻,使生态的审美理念与生态的经济理念成为此学科研究模式的关键与核心的内容。
  
  生态共同体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动态的和谐。审美经济所追求的生态共同体也包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良性互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融入美的元素,会促发人的创造性与劳动积极性;人与自然之间融入美的元素,使人能够更好的爱护自然资源并发现生命之美。在生态共同体中,人们还应坚持物质生产、环境资源和人自身的三大系统的动态和谐统一的观点,全面地关注个人、经济、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运用生态的思维方法处理环境污染、经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这样生态式的整合,不但不排斥而且还会将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众多学科如科学学的方法论与理念、市场经济学的研究模式、管理学的手段与途径、生态学的系统理论等,由此形成众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互补,共同促进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追求美的事物与情感体验是人的天性,但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平衡之上。因此,审美经济的发展应符合生态哲学的整体性原则,以及生态共同体的有关理念,坚持审美与经济的互补统一,坚持客观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美的规律的统一,这也是对具有生态理念的审美经济的坚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人性和人的自然性相统一的主要内容,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时”、“地利”、“人和”,即“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生态理念的继承。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