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审美经济生态的实践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69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态哲学视角下审美经济探究
【第一章】影响审美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审美经济的相关解读
【第三章】 审美经济生态的实践基础
【第四章】审美经济生态的认识过程
【第五章】审美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
【结语/参考文献】生态哲学与审美经济的整合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审美经济生态的实践基础
  
  经济实践是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前提,人类的经济实践比审美活动有着远为古老的历史。但人类已经走过和正在行进的经济历程,究竟应该怎样来涵盖与界定,目前学界说法多种,尚无定论。当代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1919-2011),将人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作为社会划分的依据。前工业社会(蒸汽机出现之前)以传统原始的生产力为核心,主要以同自然界竞争原始资源,征服自然界为主要目的,阶级划分明显,主要分为农民、地主、军阀统治等。工业社会则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通过机器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与利用,企业生产者成为社会阶级统治的主要代表。后工业社会(20 世纪 70-80 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焦点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信息资源更新的及时性,高新科技的创新性,科学技术精英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人物。
  
  3.1 审美经济生态之前工业社会
  
  前工业社会(18 世纪,蒸汽机出现之前)包括远古时期与农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食物。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下去,只能通过利用简陋的石器工具,获取自然界中最原始的物质资源。在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还处在未开化、人造物还未产生时,人类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但此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尚处于生态和谐的状态下。远古时期后期,人类已经可以制造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并通过对这些劳动工具的应用创造了粮食耕种技术,以及后来的动物驯养,这也是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最初形态。随着原始农业的逐渐兴起,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并通过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始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玉米小麦等的种植,使人类进入自主粮食生产阶段。随着后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的意识逐渐从劳动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开始关注技术生产的重要性,社会分工也日趋形成,从而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出现。
  
  在前工业社会中,基本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开采为主,农业、手工业为辅,其集成方式是以手工作坊为主,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受区域限制,其组合理念是天人相依、人人相助、田园式的经济生活;总体特征是彼时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对统一、平静和恬淡。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初步的对抗。为了播种、放牧、取得燃料,人们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将未开发的林地通过焚烧获得天然肥料,直到收成下降不再适用于耕田时,再废弃原有的耕地重新开始开荒种田。如此往复的耕作方式,虽然增加了开荒的负担,但却使被遗弃的土地得到了休养生息,缓解了土地养分缺失所带来的生态失衡,使耕种的土地能够再次地肥沃起来,保证了下一次秋收的丰腴。加之当时人口稀少,这种刀耕火种的农牧业技术并没有超过自然原有的负荷力。这一时期,人对自然的态度依然是敬畏、害怕、依赖,并崇拜自然所给予的各种资源。正是这种最原始的崇拜,产生了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例如原始部落的图腾,就鲜明地显示了那一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
  
  在这一时期审美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经济为主,也就是最原始的物质需求为主。中国有句俗语,“酒足饭饱思淫欲”说的就是,只有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条件下,人才会思考自己的需求。西方学术研究中的马洛斯理论就是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提出,人总是在完成了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将注意力转移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工具的实用与火种的发现,使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样化,这正显示出了人类最初有意识性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生。在这种有意识的创造中,人类首先无意识地创造了美,例如“茹毛饮血”的最初理解,是只有功利目的而无美的欲求。随着生产实践的继续发展,人的身体和头脑在劳动中不断分化、发达、逐渐进化,人类的需求开始多样化,从中便萌生了有意识地创造美的活动。但这种美的创造在当时情况下与物质生产活动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满足了人类最初的生存欲望就是美的。以图腾为例,原始人类将动植物、气象变化作为宇宙的主宰来崇拜,图腾代表了人的祖先与自然的合体。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说:“任何一种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
  
  我国的汉字“美”就有:“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的释说②。羊可以泛指人们驯养的动物的主要代表,如同其他驯养的动物一样,食物的丰足满足了人们最初的生理需求,吃饱穿暖才是原始阶段的人类所追求的美。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直接源于经济实践并为经济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角度来看,前工业社会时期的审美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尚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两部分组成,其构成要素通常分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③。审美经济是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是动态的,正如能量流动的动态表现。物质的交换是循环往复的,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再加上人口规模较小,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未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物质循环相对平衡;审美理念进化与影响,则充当了信息传递的,由于人类依靠自然资源生存,对自然最初的认识与信息传达也处于自然界最原始的状态。
  
  3.2 审美经济生态之工业社会
  
  到了工业社会,蒸汽机技术以及其他工业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经济增长模式由原始的手工业转变为工业生产,为了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源,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采自然资源,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退化产生的泥石流,沙尘暴的严重肆虐,雾霾的产生等,各种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工业社会中,其生产基本要素是工业技术、自然资源、资本等,其核心要素是资本的有效利用;其集成方式是集合式的、机械式的、自动化式的、非区域性的与跨地区性的,其主要经济模式是大批量生产,将技术生产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加大了人对大自然的征服力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激烈的利益竞争,人们的生活环境受经济的影响走向城市化与世俗化;其总体特征是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多方满足,但精神生活贫乏,人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到了工业化后期,紧张、迷茫、压抑成了普遍的社会心态。
  
  这一时期自然环境与审美经济的发展状况严重失衡,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审美理念不再起到主导作用,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被无限放大。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工业化替代农业化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的特点。18 世纪中叶前后,第一次技术革命使得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自主地、大范围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但 18 世纪末,人类就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的环境污染。纺织、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导致了冶炼业的兴起和煤炭的广泛应用,环境污染的历史也就从此拉开了序幕。大规模的化学实验和以及煤炭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烟雾、硫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这些废弃的污染物不仅污染了环境、破坏了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长环境,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例如,当时的雾都--伦敦,由于对煤炭物质的无度燃烧利用,致使有毒物质滞留在空气当中导致雾霾的产生,使伦敦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被严重污染污染,因患支气管炎而死亡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过去社会生产无法比拟的财富和福利,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成为人们的主导意识思想,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原有的平衡稳定状态。由于工业社会以追求工业经济利益为主导。人类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机器),产品的生产由手工劳动演变成机械化生产。在工业社会最典型的生产就是流水线生产,生产企业通过流水线加工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不仅忽视了审美价值的重要性,使人的创造性受到限制,致使生产的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几乎被其粗陋不堪的外观样式完全掩盖,生产出的产品毫无美感可言。这不但遏制、摧残劳动者的自由创造与全面发展,而且也激起了消费者的极为不满与反感。为此,人们大声疾呼“赋予机器以人性”,各生产厂家不得不重新开始考虑改变丑陋的环境,将审美要素融入生产中。
  
  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审美的主体意识逐渐被唤醒,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被笛卡尔“主客二分”的哲学原则所取代,并成为西方的主流哲学思想。培根喊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表达出人类对于改造、控制自然“力量”的崇拜。
  
  泰坦尼克号轮船的出现,显示出人们开始追求生产技术的进步,以获得更优越的生活体验。巴菲尔铁塔是法国资本主义的象征,也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标志,工业时代的企业家对建筑物的追求已不局限于青砖泥瓦,而是更坚固的,更能体现出“力量”的钢筋水泥。当时的人们已完全沉浸在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繁荣景象。随着后来军事力量的逐渐强盛,火箭的相继出现使人们对力量的赞美与崇拜空前高涨。
  
  这一时期的审美经济发展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要代表。西方各国家首先意识到,要想使本国工业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就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及时将审美元素融入生产应用之中。再此背景下,20 年代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运动应运而生,40 年代英国的“迪扎因”(Design)运动,50 年代法国的“工业设计美学”热潮,60 年代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建立的“技术美学委员会员”等,审美要素在生产中的融入使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效益显着提高,也使他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马克思在考查人与动物区别时也意识到人的需要和劳动目的中含有美的意识与追求,并指出:“人也按照的规律来建造物体。”
  
  实践证明,审美与经济的结合,已成为当时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审美经济、人的生存状况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状况几乎完全失衡。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②,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已被打破。审美经济是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是动态的能量流动。人类工业时期的经济活动,是从自然界中获取大规模的资源,同时,又过多的向自然界排泄工业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是循环往复的,而这一时期的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物质循环系统几乎完全失衡。审美理念的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与生态哲学思想背道而驰。由于人类对“力量”的崇拜,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的坚信,使人类忽视了对自然最初的审美认识,以及最初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哲学角度分析,工业文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机械主义世界观,它虽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的发展,但是,它却没有将人类与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是以主客二分的思想来看待人的生存与自然价值,这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后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将眼前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的行为,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与环境危机。恩格斯还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人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正如前文所述,人类以工业生产为主要手段,为自己的发展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但却不幸地看到,正是人类对技术与经济的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人类陷入了自己铸就的枷锁之中,引发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3 审美经济生态之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被认为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时代,也有学者称为是以审美经济为代表的时代,也就是人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其生产基本要素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态理念在生产技术中的倡导,以及互联网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核心要素是将人与技术、人与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高科技。生态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消费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融入了更多的互动方式与沟通渠道。以生态学为根基,这一时期的组合理念回归于天人合一、和天生一的生存理念,呼吁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生态平衡的状态。
  
  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田园式的生活区域划分逐渐模糊,商业模式总体特征虽然还是以经济为杠杆,但具有生态理念的审美经济已开始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中,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不断实现人的个性化与生态的多样化之间相协调发展。
  
  在这一时期,审美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不仅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自然界本身也蕴含着其独特的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坦白承认,我被自然界向人们显示的数学体系的简单性和美强烈地吸引住了”,“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的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若是离开审美,“生活就会是空虚的”①。不仅如此,爱因斯坦还将美的规律与标准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并以此来衡量科学理论及其体系是否合理化。
  
  也有学者认为“美学是科学的皇后”.科学技术需要审美化,审美也可以科学技术化,对美的感知被认为是与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当时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小到手机、家用电器大到人造飞行器、火箭等等,无不在追求实用的同时力求造型的完美。同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也将人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过去人们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而现在人们则认为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给予了人们无限广阔的审美自由。但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同时,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近百年来的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速度快了 1000 倍。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天有 75 个物种灭绝,每一小时就有 3 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试想,如果所有的物种都灭绝了,人类将如何生存呢?②我国近些年来也深受环境污染的侵害,北京雾霾中含有大量有害颗粒与粉尘,导致多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婴幼儿与老年人深受其害。化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碱化、沙化和退化,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 900 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 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比较庆幸的是,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正确运用的重要性,并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所造成的伤害。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与采用,为审美经济的发展又奠定了广阔的实践基础。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对产品的物美价廉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外包装的时尚新颖、造型特点、舒适度已成为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由于广告影响力的扩张,使产品的销售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例如手机的产生,它的最初功能与实用性并不被人们所熟知,正是由于广告的大规模投入,使手机的广泛应用在最短时间内成为可能。现代旅游与购物环境与过去相比也有大幅度改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女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美,我想去看看”,短短的几句话,体现着其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人也非常赞同,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条件下,去外面的世界旅游一番,看看鸟语花香,欣赏大自然与异国风情,使身心得到放松。受到互联网购物的冲击影响,商场建筑风格也大幅度改变,不再是以前简单的购物场所,周边环境与花草树木相间的商业街,玲琅满目的饰品小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餐厅,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与清新优美的购物环境,使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放松与愉悦,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市场的内需。
  
  受后工业时代的经济与文化的影响,生态美学应运而生,它为审美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不同于传统美学研究,旺盛的生命体及其生存环境协调发展所展示出来的自然属性的美是生态美的主要内涵,它包括两方面,自然生态美和人工生态美,并统称为地球生态美。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在哲学层面的结合点,它表现出自然生命旺盛的生命力之美。生态美追求的是在生命体发展中自觉地接受生态化理念与自然价值观,并主动积极地调试生命体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和养护它,而不是像工业社会发展那样,只专注于经济利益而对自然进行无情地掠夺①。生态美遵循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可以更好的指导审美经济中审美理念的发展方向。
  
  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审美经济、人的生存状况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状况有所恢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之间的有机整体关系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以审美意识为主导理念的审美经济逐渐受到生态理念的影响,日常生活生产中,人们不再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开始考虑更长远的发展目标。人类后工业时期的经济活动中,已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自然界排泄废弃物的现象也有所缓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是循环往复的,这一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生态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重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