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美]赫尔曼·E·戴利(Herman E.Daly),乔舒亚·法利(Joshua Farley)着。金志农,陈美球,蔡海生等译。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宁大同,王华东。全球环境导论[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Michael Common, Sigrid Stagl 着。金志农,余发新,吴伟萍等译。生态经济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曲格平。第二座里程碑[A].迈向 21 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G].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6]国际空气污染防治协会联盟。净化空气:世界 5 大洲 14 个国家空气污染控制的法律与实践[M].国际空气污染防治协会联盟,1988.
[7]京文、方汉中。国际技术经济比较--大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8]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0(6)。
[9]周立华。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J].自然杂志,2004,26(4)。
[10]新华网。中国的国土与资源[EB/OL].
[11]中国政府网。中国地理概况[EB/OL].
[1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美]约瑟夫·熊彼特着,何畏、易家祥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4][德]黑格尔着。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GS、ISEW、GPI 参考修瑞雪,吴钢等。绿色 GDP 核算指标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7,26(7)。
[16]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6,16(6)。
[17]邱琼。首个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统计标准[J].中国统计,2014,(7)。
[18]周巧,向书坚。中国 2001-2007 年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算与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3)。
[19]洪名勇等。生态经济的制度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0]李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包头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0,第 12-13 页。
[21]谢鸿宇,叶慧珊。中国主要农产品全球平均产量的更新计算[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01-2014[EB/OL].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段宁,邓华。"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J].世界有色金属,2004(10)。
[28]刘传江,周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29]国际钢铁协会。世界钢铁统计数据 2014[Z].国际钢铁协会,2014.
[30]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年鉴 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1]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2]杨志,张欣潮,贾利军等。生态资本与低碳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3]徐中民,程国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34][美]莱斯特·R·布朗着,林自新,胡晓梅,李康民译。崩溃边缘的世界--如何拯救我们的生态和经济环境[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35]刘静暖,孙媛媛,杨扬。易经与生态经济--国学生态文明思想探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6]张德昭,李树财。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7]康之国。完善行政问责制与构建责任政府[J].公共行政,2007 年第 11 期。
[38]戚加奇。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2010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