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文明与低碳农村相关概念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56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低碳性农村建设问题探究
  【第一章】破解农村“高碳难题”的路径探析绪论
  【第二章】生态文明与低碳农村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生态文明与低碳农村的耦合逻辑关系
  【第四章】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优势与路径
  【参考文献】我国农村低碳发展策略分析参考文献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发展

  大多数学者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六十、七十年代大规模的群众环保运动的浪潮,引起了欧美国家的重视,开始就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所造成的各种污染和损害,进行监管及约束。八十年代,我国的叶谦吉就在学术界使用了"生态文明"概念,九十年代,著名作家罗伊·莫里森在他的著作《生态民主》中,也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并列举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以期通过一些途径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污染和危害进行节制。21 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也被广泛关注,一些国家也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生态、关爱自然,我国政府则最早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从而使生态文明在全球范围内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生态"及"文明"组合而成的。生态是指所有生物的存在状态及其与它所处的生存环境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出现打破了生态以自在形式发展的方式,把生态自然列入人类能够认识、实践的视野之中,就是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生态共存的文明,通常是指人类在重新认真审视人类与自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健康发展这一法则,积极改善和保护生态自然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与生态自然相调谐的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全新的形态,从横向来说,它是相对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且与其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或一个维度;从纵向看,它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的继承和超越。单与工业文明相比较,生态文明有其独特的要求,它既要求三大关系的重新均衡,树立人--自然--社会同存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要求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可持续的、合理的发展观;也要求践行文明合理、低碳健康的价值观;要求建立健全适度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关爱环境的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可以说是人类和生态自然相调谐的最好状态,是关于自然--社会--人巨型系统中子系统之间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其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同乐共生,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2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发展

  把"生态"与"文明"结合起来不单纯是学理思考,更有其实践基础。人的认识随着劳动实践不断的由浅而深、由初级而高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也是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实践和环境保护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实践到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2.1.2.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生态问题的探索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新中国的建设,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根据当时的国情出台了一些有利于保护生态的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关爱自然的理论。

  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在建国初期认为"人多是好事",但随后已经认识到地球上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人口的增长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与否以及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否,因而毛泽东指出:"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第一代领导人在反对向大自然的无限索取的同时,也积极的治理自然,维护自然。并明确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提出了"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这可以看出,第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到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发动群众参与的重要性,使植树造林广受关注,也使得该项工作一直延续下去。毛泽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号召全国开展水利建设,修建水库、水渠,治理江河,改变了一些地区洪水泛滥、旱涝不均的状况,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他还强调:"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他反对浪费、勤俭的思想。另外,还积极提倡开发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资源,号召全国人民,尤其农村要大力发展沼气等。但历年的工业污染和对能源资源的破坏与消耗,最终导致局部地区超出了环境容量,出现了松花江水系、官厅水库等污染事件。严峻的现实需要重新检视自然环境问题,1972 年,中央政府果断派出代表出席了人类环境会议,此会议不仅是世界环境保护的里程碑,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转折点。次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

  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没有具体明确地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但他们已非常关注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关于保护环境、水利、人口控制、林业的论述和实践,其中蕴含着生态的维度,包涵着大量的生态文明思想,这可以说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萌芽。

  2.1.2.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生态问题的探索和发展。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环境保护思想是在深刻认识当时国情,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强调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时要把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注重经济建设与他们的协调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他提出"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反对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经济暂时发展的做法,他在 1979 年明确提出:"要保护风景区,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认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随后加快了绿化造林的步伐,有效改善了我国生态的状况。邓小平把生态保护,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在80 年代初就将其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并注重法制对生态保护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要求: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而且还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出台了第一部专门的环境保护法。随后又制定和颁布了《森林法》、《水法》、《草原法》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使我国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对生态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2.1.2.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生态问题的探索和发展。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生态问题,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我国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安全协调发展的可靠支撑。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在现代化建没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为了使环境保护顺利实现,还决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完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考核干部的政绩时,要把这两项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及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提高广大人们及党政领导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用"生态良好"阐释可持续发展,并将其上升到"文明发展道路"的高度,这些都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2.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发展。

  作为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决定社会意识的精神生活,社会意识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物质生产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将随着生态危机这一客观存在的变化而进一步发展,只有超越对它的以前的认识,才能较好的解决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日益突出的全球生态问题这种客观存在的能动的认识和进一步发展。

  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继承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环境问题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顺应国际潮流,勇于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先进思想成果,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结合新的发展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这标志我们党对科学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标志着我党科学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这是"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的大会报告,使全社会掀起了倡导生态理念,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意识的高潮。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独立篇幅,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明确了其战略定位,同时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即"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1.2.5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发展。

  自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原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和今后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站在全局从不同的维度对生态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生态文明理论。依据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用了两个"清醒认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人类要积极"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生态理念,还从民心民意的高度来强调生态的重要性,他指出"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表达出对老百姓由过去"盼温饱"转向现在"盼生态"等民心所向的深切关心。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完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今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将惠及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而且必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低碳农村的内涵与特点

  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时,经济发展就自然而然地与碳减排挂钩。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如果人们不采取进一步的减缓措施,未来全球碳排放将持续增加,这将有可能使生态系统难以修复,引发不可逆的变化。因此,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也就成为目前人类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就成了各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的比例大,中国的低碳发展关键在农村,因此,建设低碳农村就显得刻不容缓。

  2.2.1 低碳农村的内涵

  低碳(Low carbon),主要是指以二氧化碳(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比较低的排放,低碳农村也是为了有效遏制气候变化,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整体形态。它在全面反思工业文明社会的生存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技术模式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在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致力于在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发展、村民生活领域最大限度的控制并减少碳排放的新的低碳化的良性运转的农村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农村里,村民的低碳生存价值观牢固树立;低碳行为在生产及生活领域已经显现;生活方式逐步转向低碳化;农业生产实现绿色化、有机化,乡镇企业通过改造升级及引进低碳技术实现低碳化、环保化;农村能源结构得到调整及优化,碳排放量渐趋降低;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得以修复,农村环境优美,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并健康幸福的生活。

  2.2.2 低碳农村的特点

  低碳农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与普通的农村建设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低碳农村建设的系统性。低碳农村包括了低碳生存价值观、低碳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等在内的系统的变革。发展低碳农村是应对气候变暖、资源问题的系统工程,是破解农村生态恶化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点之一。构建低碳农村,虽然是新问题但并不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应该汲取工业文明时代传统的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国外的前车之鉴,放眼未来,立足于整体,把农村经济发展与全球生态安全联系起来,与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构建低碳农村人人有责。

  低碳农村建设的地域性。每个乡镇都有其规定的地理空间,低碳农村就要在规定的区划单位范围内进行,然而每个乡镇的生态状况、资源能源、经济基础、人文精神等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低碳农村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发挥各自的特色,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低碳化、以减少农村碳排放量,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自然相调谐,进而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低碳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低碳农村以可持续、和谐、低碳为发展理念,以该地区的生态容量为基础,依据生态规律,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工业,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变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构建低碳生产生活体系。既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