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统筹探析贫富差距的纾困之道

来源: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作者:袁佩媛
发布于:2021-03-05 共4876字

  摘要:贫富差距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是提高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和协同性的创新之路。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差距治理的必要性是理念与实践相融合,其可行性是在治理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在引领下坚持正确导向,其必然性在于从国家、政府及先富群体三方面统筹探析贫富差距的纾困之道,以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 贫富差距治理; 纾困之道;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the way to reliev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China

  Yuan Peiyua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贫富差距提出一系列政策方针,如“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贫富差距治理的重要着力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一、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差距治理的必要性:理念与实践相融合

  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着眼点和归宿,更是缩小贫富差距的着眼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有加大的趋势。2003年至2008年基尼系数不断提高,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2009年到2015年连续下降,2016年又开始上升,2017年达到0.467。贫富差距的加大为社会发展、人心团结带来了不少阻碍,必须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差距治理,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贫富差距治理的着力点

  共享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差距治理,首先要坚持共建原则。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及保障,既要鼓励全员参与共建以共享成果,也要鼓励全体共建共享的制度,调动主体投身贫富差距治理的积极性,保证共享的物质基础及精神动力。调动主体投身贫富差距的积极性,保证共享的物质基础及精神动力。其次要坚持共享的全面性。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多种多样,物质因素、地域自然资源、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设施等因素皆是产生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强调全面性即注重全面协调,整体发力,多维度多样化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方位、全覆盖共享。最后坚持共享的渐进性。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贫富差距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成效的,共享理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稳定,以点带面,逐渐升温取得成绩。

  (二)贫富差距治理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点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其针对性,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做到公平公正,既可以缓解底层人民的不满情绪,亦保证了社会的发展动力。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思想要取得物质成效必然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贫富差距治理则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途径和手段。共享发展理念将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先从情感上联系起来,使全员乐于去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贫富差距治理通过缩小贫富差距而使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得到彰显,使之从思想理念转变为现实力量。

  (三)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差距治理是理论实践的契合点

  共享发展理念与贫富差距治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共享发展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发展逻辑推进的结果,是共同富裕的新目标和新发展。共享发展侧重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向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进,使得共同富裕由非均衡发展模式向共享发展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在城乡、区域之间、行业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表现明显,是共享发展理念取得实效的重要契机。共享发展理念在贫富差距治理过程中以其自身的优越性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彰显其价值意蕴,贫富差距治理以其现实性及紧迫性为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提供途径和手段,二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二、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差距治理的可能性:在强化问题意识中坚持正确导向

  (一)贫富差距治理过程中要强化问题意识

  事物发展有其两面性,贫富差距亦然。贫富差距问题在可控范围内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会造成社会动荡,在一定时期亦可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对于贫富差距我们应辩证看待,对其具有包容性。贫富差距治理是指针对社会贫富差距造成重大损失问题的出现,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党和国家出台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调动全员主体参与性,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治理过程。针对贫富差距的主要表现,可将贫富差距治理简要的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城乡差距治理、区域差距治理、行业差距治理以及社会各阶层差距治理。首先,针对城乡差距,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观念差异等多种原因,农村发展依旧落后于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虽住入高楼,但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设施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针对区域差距,由于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等分布差异,东部地区的发展程度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西部发展的举措,如西部计划、东西部对口支援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差距的扩大,但区域差距依然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再次,针对行业差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收入上存在显着差距,在福利方面的差距更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大。最后,针对阶层差距,按照收入可以将阶层分为高收入阶层、中收入阶层以及低收入阶层。由于高收入阶层可以享受到更佳的社会资源以取得更优秀的成绩,拉大了与底层人民的距离。

  (二)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要坚持正确导向

  方向决定道路,明确问题就要以正确的方向为基础,下大气力去解决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汲取马克思主义公正的发展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演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共享不等同于平均。“简单的来说,社会主义者说平等,一向是指社会的平等,绝不是指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平等。”[2]由于个人能力素养不同,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同,不可能实现像太平天国所提出的“有钱同使,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空想,但可以保证社会全体人员在获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我国目前经济制度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应的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强调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在创造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其次共享要坚持公正平等。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结果公正是共享发展首先要坚持的。在贫富差距的境遇下,不可能实现平均,但可以保证公正。马克思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分配”并且“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但马克思同样强调,在尚未实现共产主义阶段需要注重分配公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提倡公正分配以分好蛋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意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在一段时期内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初次分配决定着再分配,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得以规范,再次分配才能乘势而上,在市场监控不到位的地方,政府要切实发挥保障作用,适当补贴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如此共享发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正确导向,共享发展与贫富差距治理在有了正确的航向之后,把稳舵才能乘风破浪,在波浪起伏中取得成就,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三、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贫富差距治理的必然性:统筹探析贫富差距的纾困之道

  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贫富差距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取得成功的。目前贫富差距治理已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共享发展理念将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倡导发展过程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享有,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既体现了探索把握规律的要求,又体现了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旨归,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差距治理,统筹国家、政府和先富群体之力,可从物质基础、机制保障和内生动力三重维度探析贫富差距的纾困之道。

  (一)国家全面推动共建共享发展实践,为贫富差距治理提供物质基础

  共享发展理念包含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全强调民共享,既发展成果要覆盖全民,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而不是少数人享有。在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果属于奴隶主、封建地主以及资本家等处在统治地位的人,机会共享、规则共享和结果共享的缺失使得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全民共享的基础是社会有充分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分布不均的条件下,共享必须要共建。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发展首先共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就是共享的过程。”[3]将共建共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共建与共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是发展前提和发展目标的统一体,是发展过程与发展成果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正义的统一,是人民群众义务与权利的统一。换言之,在作为共享主体的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实现亲身参与,亲力亲为的“共建”与共同分享发展的文明成果,实现更多获得感的共享的统一。同时,共享是共建的目的与动力,保证社会主义的蛋糕既“做大做好”又分配得“公正合理”。最后,“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4]这启示我们在推动共建共享的实践过程中要锲而不舍,找到发展中共建共享的平衡点,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持久保障。

  (二)政府主动健全共享发展理念相关制度,为贫富差距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需要健全相关制度,以为贫富差距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目的性和合理性。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贫富差距治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首先要加强贫富差距治理的教育制度建设。教育是国之大计,要使教育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必须完善教育起点公平的制度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保障物质配置的基础下鼓励社会各界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这是缩小贫困差距的重要制度保障。其次完善贫富差距治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在贫困地区看不起病和看不好病是常见现象。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地区医疗投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医疗改革发展成果。再次健全贫富差距税收制度建设。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收入有限,在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后难有存留,税收制度要特别注意保护贫困人口、低收入者的根本利益。最后加快贫富差距治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是使经济发展成果得以共享的重要调节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有效落实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简言之,制度保障是基石,既是促进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又是动员贫困地区人口投身贫富差距治理过程。

  (三)先富群体主动带头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为贫富差距治理提供内生动力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的经济发展主张,但由于先富群体与贫困地区之间沟通合作的机制平台尚未搭建完善,先富群体未履行自身扶困职责,使得这一主张未得到有效落实。在贫富差距治理的过程中,先富群体要主动带头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积极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援助,以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自主创业,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如在贫困地区开办私立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送关爱,支持慈善组织为贫困地区提供服务等。

  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贫富地区治理的条件下,国家推动落实、政府制度保障、先富群体带头起模范作用,贫困地区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在共建共享发展,精准脱贫等实践下,贫困人口大大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充足,致力于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N].人民日报.2019-04-18(01).

  [2]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9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8.

  [5]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袁佩媛.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贫富差距治理的纾困之道[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20(01):25-28.
相关标签:贫富差距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