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现状与加强措施
[摘 要] 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运动为生态伦理学的诞生奠定思想实践基础,两次世界大战及各国的工业化道路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与破坏,生态伦理学诞生并飞速发展。如今,生态伦理学是我们保护自然的风向标。通过调查显示:
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环保行为落实不到位。环境教育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政府应加快构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奖励体制;学校应着力培训具有高水平环境意识的教师团队并开设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必修课,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已推动环境保护运动的持续开展。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伦理;环境教育;生态环境意识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在积极向前发展的同时,却给大自然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痕:大气污染、淡水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破坏、垃圾的处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等。形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由于人类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的,而环保意识薄弱和缺乏环境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积极有效开展环境教育对我国环境保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生态伦理思想起源于西方工业革命的早期,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从而促使人们对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但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直接产物,并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发展。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人组织发起了西方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奠定了生态伦理学诞生的思实践基础。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梭罗和缪尔。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着有《瓦尔登湖》,享誉全球。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爱的共同体”,不存在等级高低之分。他反对把人类凌驾于一切自然物,认为人类没有支配其他自然物的权利。缪尔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同梭罗一样提倡“共同体”主张,认为人类与一切自然物平等,人类没有理由驾驭其他自然物,其他自然物也没有理由服从于人类。缪尔反对人类暴虐自然,指出人类非但不能破坏自然,反而要承担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梭罗与缪尔代表的是以自然为中心的“非人类中心论”。在当时的西方,还出现了与梭罗和缪尔爱护自然的思想相对立的,以玛什和平肖为主要代表的强调对资源的“明智利用”的思想。玛什认为资源是不可以无限使用的,如果人类对自然不加节制的索取,最终人类会自取灭亡。平肖注重资源的利用尤其是森林资源的利用,他提出,保护自然是为了明智地利用资源,而不是放弃利用。玛什与平肖代表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思想就是依靠这种“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分歧,贯穿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并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0 世纪初到中叶,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许多国家的环境出现了很大问题,从而产生了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也导致了生态伦理学的诞生。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生态伦理学的创立的标志性作品。利奥波德是美国着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者。他发展了梭罗和缪尔的“共同体”思想。他发表了一文,名为《大地伦理学》1。在该文中明确提出了大地伦理学的概念,并将所有自然物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道德体系,标志着生态伦理学学科的正式形成。
20 世纪中叶至今,是西方生态伦理学飞速发展的阶段。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大量化学药剂的使用,对资源的不节制使用,加剧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西方开启了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使生态伦理学得到全面发展。多种观点形成了多种派系,主要以“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两个方面,围绕人类保护自然的伦理依据究竟是什么这一生态伦理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不同派系的思想不但促进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
二、从生态伦理角度看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现状
德尼·古莱在《发展伦理学》中指出,“大自然必须受到保护,否则我们人类将灭亡。对大自然的一个最大威胁———对大自然再生力量不可挽回的破坏———来自发展。正是这种‘发展’也是使千百万人永远处于‘不发达’的主要罪犯。消灭不发达的任务与保卫大自然有同样的紧迫性。发展伦理必须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而环境伦理必须参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但他认为,这二者之间的调和还是有很大困难的。这样的困难造成了发展和保护自然相对立的局面。德尼·古莱提出发展和保护环境不是相互对立的,他认为,如果我们人类只为了发展而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那我们就永远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达,那就是不发达,对自然的不保护也会成为阻止人类社会发展走向发达的罪魁祸首。2 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发展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而是应该让二者相辅相成,要让公平、自由和对大自然的尊重都能“相对化”。这种相对化是指三者中谁都不能离开另外两者,只有三者中一者关系到其他两者的时候才能确定并规划它的正确界线。德尼·古莱一再强调发展与保护环境要同时进行,我们既不应该为了一味的发展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也不能一味的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要遵守大自然的所有规则,就要屈服于它。如果人类为了尊重大自然而牺牲,如古时人们迷信鬼神而进行残忍的生祭、海祭,这时就要以人类性命为重,因为追求最大限度的人类的生存是人类追寻美好生活、社会走向发达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现如今,人类为了发展,太过于注重经济发达和科技发达,反而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致使环境遭受严重的的破坏,如果我们再不把精力放在保护环境上,那我们人类很有可能会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可以看出环境与人类是密切相关的,而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更加有责任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但从调查可看出,我们大学生对于环境方面的保护意识还是有待提高的。本人5 月份针对在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展开了关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调查,通过两种渠道发放问卷,一种是网络问卷调查,一种是直接在高校中发放问卷。其中,线上不限,线下问卷发放 500 份。线上得到问卷 684 份,有效 684 份;线下问卷 500 份,有效 486份,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环境良好的大学生群体中,有85.71%的人正确选择了植树节的日期,这客观说明了大学生对于环保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涉及到环保的具体细节时,我们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很正确的环保行为,有 49.52%的人选择了有时会按垃圾分类去处理废物,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时间就顺手把垃圾扔掉了。在废电池处理方面,有 48.57%的答卷者选择了直接扔在垃圾桶里。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 60 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为图方便或者知识盲区,就直接扔垃圾桶里,实际上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只有 1%的人从不使用塑料袋,塑料袋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必需品,这也从社会现实的情况上体现了环保的艰巨性。有 83.81%的同学看到水龙头没关,会主动把它关掉。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是有的,并对此意识有一定的落实动力,但是这些问题涉及的情况是做起来比较容易的,做与不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关于环保方面的素质。在对于环保自觉性的调查中,大部分人都是偶尔捡过图书馆的纸条,这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的环保理念和素质有一定程度,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种思想还远远不够,仍然任重而道远。自习室关灯同样也反映了这个道理。在购物环保的话题上,41.9%的答卷者选择了无所谓,同样体现出环保意识不够的问题,而对于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问题,让人有很多人表达了反对的意见,证明确实不环保的东西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也占着一定的市场。调查报告同样表示出在校园通常会碰到的环境问题,有 49.52%的答卷者表示是一次性用品,而且有 82.86%答卷者表示自己做过的破坏环境的事情是使用了一次性筷子。这就充分体现了环保与一次性用品两者之间非常尖锐的现实矛盾。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查报告中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45.71%的人最赞成人应该顺应自然来谋求幸福的观点,36.19%的人最赞成人应该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的观点……这些态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自然有好好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心,但是涉及到自身利益与实际情况时,还是会先考虑自身处境,以采取对自己保护较大或者相对有利的做法。在主要责任的部分,37.14%的答卷者认为个人应该负主要责任,另有约1/5 的答卷者觉得政府、企业、时代都是相关因素。在大学生与环境的相关内容中,大学生认为个人是具有很大作用的,并且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环境热情的缺乏,因而还是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