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80 年代的 GDP 平均增长率为 9.3%,90 年代 GDP 平均增长率为 10.4%,进入 21 世纪后,经济增长率最高达到了 13%,在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也保持了 8.7% 的增长率。其次,我国与日本一样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我国贸易顺差的规模逐年扩大,外汇储备也逐年剧增,从 2006 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量一直居世界第一,再加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政治上不断施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而对冲巨额的外汇储备必然会新增大量的流动性,导致市场中的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又推动了股价和房价的高涨,上证指数从2005 年底的 1161 点升至 2007 年的 6124 点,两年增幅达 424%,房价的增长势头更加迅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平均房价达到了居民年均收入的 12 倍,虽然经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调控,股价有所回落,但房价仍然居高不下。最后,日本从 80 年代初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我国作为 WTO 成员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也在逐步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循序渐进地推行金融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通过考察日本的货币政策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并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看出,一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时,既要明确货币政策目标,又要保持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建立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宏观经济监控系统。
本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日本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操作几乎完全顺从于政府的决策,而日本政府当局过度地看重经济增长,而且为了政治大国地位屈服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干预,这样货币政策发挥独立性的空间就很窄,中央银行无法利用专业优势对经济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最终政府当局的意愿导致了错误的货币政策,使泡沫经济危机得以爆发,日本的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参与国际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事务也越来越多,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多,这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施加压力以干扰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以坚定的立场和态度维护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一方面,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2005年以来,我国以自主渐近的方式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部分压力,并推进了汇率制度的改革。我国现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的幅度是0.3%.但该汇率制度还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要求,汇率缺乏弹性,人民币依然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间。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改革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能够充分反应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要深化改革外汇市场,扩大境内的外币证券市场,拓宽外汇持有者的投资渠道,降低对外投资的门槛,减少外汇储备的压力。还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使改革进程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以防出现像日元剧烈升值那样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国要在国际政策协调中争取主动权。“广场协议”其实就是美、日、英、法、德这五国在国际上的政策协调。当时,德国与日本处于相似的经济环境,马克也存在巨大的升值压力,而且美国除了干预日本的货币政策外,还试图干预德国的货币政策,但德国中央银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实行了正确的货币政策,有效的调节了国民经济。相比之下,日本在此次协调中处于极被动的地位,从属于美国的经济目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在国际政策协调中,必须争取主动权,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促使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利益。
但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国际协调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在这点我国也要吸取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美国的诱导下过快地实现了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使国际资本能够很容易的进出日本的金融市场。这样,在资产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日本的股市和房市,参与投机,加剧了资产泡沫的膨胀,而在泡沫被刺破后,国际资本迅速撤离日本市场,又加剧了股市和房市的崩溃。因此,我国应该稳步、渐进地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协商与合作,又要维护政策上的独立性。
第二,准确把握调节货币政策的时间点。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效力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前文对日本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也体现了这一点,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适时地调整。日本泡沫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银行没有选准调整货币政策的时机,助长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加剧了经济的大涨和大跌。基于此教训,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准确分析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又要准确判断经济未来的走势,找准经济周期波峰和波谷的位置;既要保证政策制定的及时,又要减少政策发挥效力的时滞。具体来说,我国可以从两方面来提高调节货币政策的准确度。
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监控系统。监控系统要包括恰当的先行性、一致性、滞后性经济指标,尤其要纳入资产价格。日本中央银行正是由于对资产价格变动的忽略,导致了决策的失误。宏观经济监控系统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扩张或收缩程度,也要能够恰当地预测未来的经济运行状况,重点是对经济周期拐点的预测,还要能够及时地评价货币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后产生的效果。这样,决策者才能够利用所得到的信息,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而且能够有效防止逆经济周期的政策措施产生的效力作用于顺经济周期的阶段上,从而使货币政策起到缓减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通过金融制度的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从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主要包括信贷渠道、利率渠道以及资产价格渠道,这三个渠道的畅通程度决定了货币政策时滞的大小。
目前,信贷渠道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但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还有待提高。要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机构的信贷操作与货币政策的方向一致,也要加强中小型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发展,扩宽信贷传导途径。
利率传导途径效率的提高,需要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当前,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步步推进,但总体上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这自然限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若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就能够根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变动迅速做出调整,从而更加有效地影响国民经济。所以,我国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同时,还要增强金融机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动,这就要求要提高资产价格传导途径的效率。要加大资本市场发展的规模,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增强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这样货币政策才能通过资产价格渠道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这三个传导途径的不断完善,能够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达到越来越理想的效果。
第三,稳健地调整货币政策。
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货币政策过于极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引起资产价格的暴涨和经济的“大起”,突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又引起资产价格的暴跌和经济的“大落”.这种突然的大幅度的调整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
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政府在 2008 年投放了四万亿资金,用于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该政策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使经济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但也导致市场中的流动性过剩。
该政策的效力在两年后仍有较大的影响,2010 年下半年开始,消费物价指数连续攀升,房地产价格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高涨。为了控制流动性,稳定物价,中央银行从2010 年初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 0.5%,连续上调 12 次,历时一年半。
2011 年下半年,CPI 开始下降,物价得到控制,但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于是,中央银行在 2011 年底及时转变了货币政策方向,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 0.5%.可见,我国对货币政策的调节是小幅、稳健的,没有出现由于货币政策频繁变动引发的经济的剧烈波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应当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避免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和突然紧缩引起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实现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