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书信格式、对联读音及条据用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融合研究

来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刘鲁宁
发布于:2021-10-26 共367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推荐范文6篇)
【第3篇】《神奇的汉字》 综艺节目的编排制作、美术设计与后期推广
【第4篇】 书信格式、对联读音及条据用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融合研究
【第5篇】国学教育中汉字文化的意义研究
【第6篇】探讨字理识字在汉字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第四篇:书信格式、对联读音及条据用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融合研究

  摘要: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实用性文体,能否写出规范得体的应用文,关系着个人职场能力的发挥及职业形象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之外,结合不同的文种,找出汉字文化对应用文写作深层次的影响。特别是日常文书中的书信、对联、条据等文种,都呈现出了汉字文化的不同风貌。汉字文化和应用文写作相融合,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的放矢地纠正学习者写作中的偏误,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汉字文化;应用文写作;融合,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处理公私事务、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而常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1]。相比于文学创作来说,应用文写作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联系更为密切。能否写出规范得体的应用文,关系到个人职场能力的发挥,关涉职场沟通的上传下达,关乎职业形象塑造和提升。应用文写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土于河南安阳的甲骨文就是三千多年前的应用文,无论是文字表述,还是甲骨记录的内容和用途,都体现出应用文的特点。这就说明,应用文写作根植于汉字文化的土壤,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汉字文化的印记。

  应用文大体分为公务文书、事务文书、专用文书以及日常文书等。其中,日常文书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使用的,具有固定的规范体式,起到传递信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作用的应用性文书,如书信、日记、条据、请柬、对联、感谢信等。汉字以其形体美、发音美、书写美的特点,深深影响了汉语日常文书写作。因此,将汉字文化与日常文书写作教学融合起来,会起到激发兴趣、加深理解、提高学习者文化修养的作用,进而能在大学生中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汉字文化与汉字知识。

  一、书信格式与汉字文化

  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联络方式已经失去了传递信息的时效性,更为人所重视的是见字如面、传递温情的作用,尤其是手写书信。在多种日常文书中,书信更多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印记。能够合乎规范地手写书信,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持和传承。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手写书信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学习正确的格式,是能够写好一封信的前提。书信格式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几部分组成。称谓应该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下一行前空两个汉字书写问候语;再下一行前空两个汉字书写正文,这部分是信函的主体。书信结束时,紧接正文末尾,多用“此致”“顺祝”等词向对方表达祝愿之情;下一行顶格处,用“敬礼”“安康”等词与前面呼应。最后是落款与时间。

  汉语书信较容易出现错误的格式就是称谓或者祝福语的位置,有时本应顶格书写却空了两字,有时相反。一味地死记硬背并不可取,即便短时间记住了,可能应用的时候又忘了。当面对这类问题时,教师如果能从格式背后的原因入手教学,必会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是竖行书写,信件也不例外。从上至下,由右至左。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书信行文中若涉及收信人的姓名或称呼时,无论书写到何处,都需要把其姓名或称呼另起一行,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这也是因为,如果将对方的名字分开写在并列相接的两行,首尾相连,从观感上看有割裂的视觉感受,观之不美,对人不敬。这是由汉字自古以来的书写方式和载体的特点决定的,其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正文之后的“敬礼”,因其“向收信人敬礼”的内涵,同样也要顶格书写,以示尊敬。教师在书信教学中融合汉字书写文化,适当讲解汉字书写的发展历史、载体和工具的变迁,展示竹简、尺牍等古代书信的素材,学生将会对书信格式及缘由印象深刻,有助于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1.png

  二、对联读音与汉字文化

  对联又称对偶、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偶语句,是一字一音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属于应用文中的日常文书,在年味儿渐渐淡化的今天,对联一以贯之地承担着彰显春节气氛的重任。在常见应用文写作训练中,并没有单独的对联单元,对联与请柬、信函等礼仪类文书,更多的是作为补充和常识出现在课程当中。

  对联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往人们经常自己书写大年三十要贴的春联,现在印刷品当道,亲手书写春联的人越发少了,不但失了意趣,甚至连最基本的春联格式都弃之不顾了。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写得不对和贴得不对的春联。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如果能拓展讲解对联文化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今后避免购买错误的春联,另一方面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契机。

  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确定的长度和声调,声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对联除了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结构相称、意思相关、节奏相应之外,读音上更要平仄相调,音调和谐。最重要的声韵要求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上声、去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阴平、阳平)。平仄相反、上下联尾字皆为平或皆为仄,都是错误的。因此,忽略其他要求,只要掌握音韵声调上这一要点,区分好两联的尾字声调,就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书写正确的对联,以及将正确的对联贴对。即便我们没有通读过《笠翁对韵》等专门讲对仗的书,但根据汉字的平仄声调区分,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这一技巧。汉字声韵文化同诗词歌赋也息息相关,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应用性文书同样可以写得优美规范。

  三、条据用字与汉字文化

  条据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了证明、传达、记录某些事情而写的篇幅短小且有特定格式的应用文种。条据分为说明性条据和凭证性条据。说明性条据包括留言条、请假条等,凭证性条据包括收条、借条、领条、欠条等[2]。条据篇幅短小,用语精练,有约定俗成的常用格式。有些涉及金钱数额、物品数量的条据如借条、收条等,在汉字书写上要格外注意,汉字数字的大小写是写作条据前首先要掌握的。通过课堂上学生对大写数字书写的反馈,我们发现仅仅十几个汉字,能从一到万写得完全正确的寥寥无几。几年前纸币流通繁盛时期,人们还可以经常在纸币上看到大写数字的写法;近几年,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等电子支付方式占领市场,人们出门带着手机就能完成大部分支付,纸币的淡出使人们更加缺少接触汉字大写数字的机会。在汉字大写数字中,“贰”“叁”“柒”的书写错误率非常高,而人们写“陆”“捌”“玖”时也面临提笔忘字或张冠李戴的困境。

  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源头上挖。对汉字大写数字的轻视,导致了书写的高错误率。而这种不重视,根本上还是因不了解其历史造成的。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原数字,以防止具体的数目被涂抹篡改。据明末清初着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着《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岱岳观造像记碑是武则天时期所立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3]可以看出,唐代就已经有大写数字系统了。宋代学者程大昌在其所着《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道:“今官府文书凡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4]可以看出,“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是汉字大写数字广泛使用于记录钱款金额方面的最重要原因。明代时,发生了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贪官们利用空白账册做文章,各部串通一气,大做假账。朱元璋继而颁布法律,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务必由简单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改为笔画复杂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等汉字,用来增加涂改账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至今[5]。

  了解了大写数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习者才会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大写数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掌握了大写数字的准确写法,才能在借条、收条、欠条等条据的写作上减少纰漏,提高条据写作水平。对于某些特殊的汉字来说,了解它们的发展源流,对于相对应的文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汉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凝聚在汉字上的。它培育了中华民族子孙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凝结成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孕育了“汉字文化圈”这一特殊文化区域。根据应用文写作不同章节的特点,适当拓展汉字文化的相关内容,会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某些应用文的格式、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强化推广汉字文化的理念,树立汉字自信,会增强学习者文化自信、点燃其文化热情;在课程拓展中讲好汉字故事,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和写作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梅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20:1-2.

  [2]杨梅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20:21.

  [3]周晓瑜武则天与大写数字[J].新作文,2014(3):13.

  [4]黄今许.大写数字起源于何时[J].咬文嚼字,2006(12):30.

  [5]李航编辑校对中汉字数字“二。和“两”的用法辨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5):116-118.


作者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刘鲁宁.汉字文化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融合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2):100-1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