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第三篇:《神奇的汉字》 综艺节目的编排制作、美术设计与后期推广
摘要:随着传媒娱乐行业快速发展,综艺节目的主题与形式不断丰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本文以《神奇的汉字》为例,从节目的编排制作、美术设计与后期推广来分析其优势与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汉字文化传承发扬与该类节目高质发展。
关键词:综艺制作;美术设计;推广;汉字文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这一思想理论的号召下,如何更好地将文化与综艺相融合值得我们探讨与实践。《神奇的汉字》是湖南卫视制作的汉字答题类综艺节目,有着自己的叙事风格与设计制作的特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神奇的汉字》在发扬与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推陈出新,风格轻快
节目第一季给选手们安排了较多娱乐化的情节与镜头,同时第一季节目中比拼的形式与其所传达的知识量较少,导师的点评与科普可能是整个节目中最有营养的部分。嘉宾的答题比赛大多是猜字游戏,形式上较为轻松,所带来的好处就是知识接受门槛较低,受众范围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文化知识覆盖面较窄、难度难以提高、节目形式单一等。总体来说,节目第一季给观众的观看感受就是娱乐为主,文化为辅,似乎并没有做到如节目简介所说的:“深入浅出地传递中国汉字文化,研究汉字的字音、字义、字源、字形,让学生群体和年轻人更加了解凝聚着中国文化精魂的一笔一划。”
2020年5月18日,节目开始播出第二季,节目中对部分娱乐环节以及无关紧要的情节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答题选手也换成了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也增加了题目难度与知识含量。在节目摄制中,将预叙、追叙等叙事手法与后期的剪辑制作相结合,在节目主持人的个人风格、答题嘉宾的选择与制作团队丰富的经验的加持下,节目总体呈现出活泼轻快的特点。在保证节目轻松愉快的同时,对于汉字及更加深层的知识进行解读与分析,进一步展现出了汉字的魅力,既拓宽了节目所涉及的文化范围,也使节目内涵进一步升华。第二季节目在较短时间内制造情节的冲突,经过双方队员答题前的“言语争斗”,答题中的积极抢答,以及答题后的惩罚与生动解答,形成相对封闭的叙事单元,将节目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情节化,使得汉字及相关知识内容的展现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此种叙事手法奠定了活泼、年轻的节目基调。
节目播出时间约30分钟,体量较小,观看起来耗时较短,观看成本较低。由于现如今短视频火爆,大众的内容消费习惯也渐渐发生了改变,此时较小的节目体量为后期将“重”知识“轻量化”传播起到了辅助与推动作用。同时播出时间的安排上也有其意义,节目的播出时间为七点半,在《新闻联播》和视听娱乐节目中起到了过渡作用,利用此时的高收视率特点,进行节目的广泛传播,同时也形成了从严肃新闻到轻松文娱的合理编排。
二、“神奇”为特质,汉字作桥梁
着名学者唐德刚先生曾经说过:“汉字即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汉字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汉字不仅仅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字符,更是传达与记载着中华故事与中华文化的载体,节目中汉字是连通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的桥梁。
从节目名称我们不难看出“神奇”是汉字的特质,节目通过列举汉字实例的方式来告诉观众们汉字究竟神奇在哪里。在“神奇”方面,我们可以从节目中了解到某个字在创造之初的字形来源以及古人的创意来源,例如节目中指出:「舅」是一个形声字,上边的「臼」是声旁,下边的「男」表意,代表这个字形容的是男性,也就是形旁,是中国众多亲戚关系当中的一种,配合上动画的演示与老师的解答,使得讲解更加生动易理解,让观众学习到“舅”字是如何神奇地从无到有的。再例如在讲解“嬉”字时,提到唐代养鹅是一种潮流,当前时代潮流与古代风尚发生碰撞,产生趣味的火花。跨越时空的对碰与摩擦,无疑是一种“神奇”。通过此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漫长岁月的流转,汉字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节目更加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汉字如何从象形文字变成古代繁体文字,再变为如今我们日常使用的简体文字。
在《神奇的汉字》中,所讲的不仅仅是汉字的字形、字义、演变等知识,更是覆盖了古诗、历史、人文、典故、艺术、时尚等知识。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舅”字是中国众多亲戚关系中的一种,在解释完字形字义之后,老师反问了几个相似的问题,如:妯娌、连襟是什么亲戚关系,以及补充了家族十九代之间的称呼方式。再如通过苏轼所写的诗句,给大家科普了苏轼与刘景文的故事,不仅解释了诗句的含义而且说明了诗的创作背景,让人们理解起来更加轻松。在第二季中,汉字的“桥梁”身份显露无遗,引领节目选手与观众遨游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之中。
三、“传统”设计,古今相衬
第二季和第一季相比,首先节目的宣传海报设计风格进行了改良。第一季的海报整体以三维立体的效果为主,色彩主调为红蓝色,除了浮动在红蓝区域的活字印刷的三维模型外,很难再看见与汉字或者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符号和元素,整体视觉效果较为单调,特色不够鲜明,文化色彩不浓烈。若将活字印刷三维模型换成字母模型,将“神奇的汉字”五字改为“神奇的字母”,那么海报的主题将立马更改。总的来说,第一季的海报设计是缺乏特色、缺乏亮点的设计。在第二季中,从海报就可以看出浓浓的国风与传统文化的痕迹,整个画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的呈现,而不是简单枯燥的立体文字模型与红蓝色彩搭配。海报中融入了龙、凤以及祥云等中华图腾元素,同时汉字元素也穿插其间,以汉字笔划为创作素材,将笔划与画面元素相融。背景为深蓝天空,与前景相衬托,形成的画面纵深感较强,较之第一季有着更强的设计感。在节目的设计与包装中融入传统元素,用奇思妙想的设计语言来展示传统文化,这也是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
舞台美术设计是时间与空间交错的艺术,高度依赖于物质与技术,优秀的舞台美术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最终的节目观感。第一季中的舞台美术设计可以用“简”与“凡”二字来形容,除了墙上挂着的汉字在显示着节目的主题外,其他方面则简简单单、平平凡凡,在第一季的演播室中录制其他类型的节目可能也没有违和感,既没有物质的运用也没有技术的体现。第二季的舞台美术设计则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构造风格——“瓦舍”,同时也融入了当前流行的赛博朋克风格,将声、光、电等技术元素进行了综合运用,整体设计风格也与宣传海报相互呼应。瓦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宋元时期兴盛。节目制作方将瓦舍搬入了演播场景之中,同时也尽量还原真实的古时情景,将斗拱、瓦当、牌楼等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处理。在此种环境下进行录制,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传统文化色彩,同时赛博朋克元素的加入,也使得节目整体设计呈现出古今融合的风格特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
四、立体化推广:困境与机遇
纵观成功的电视综艺,优质的节目内容与出色的节目质量是其必然条件。在当前媒介大融合、共传播的背景下,抓住大众娱乐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充分运用融合发展理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也将是节目成功的重要条件。从节目播出平台来看,《神奇的汉字》考虑到不同人群的观看习惯不一致,会在电视台与网络端同步播出,错过电视端的观众可以在网络端进行回看,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观看习惯。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还应加大力度,例如短视频、微博等平台的运营不足,未能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无法通过现有途径最大化地推广传播。这是目前该节目在传播推广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同时也是迎来更好发展的潜力所在。
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网络平台都有着巨大的流量,而该节目在这些平台上的表现都还不温不火,没能形成大面积的文化传播之势,重新思考运营策略,制定新的传播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该节目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因此节目组应当在后续的宣传与包装中更加注重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与传播,也可以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来提升推广效果,如接受网友投稿、增加留言互动、进行有奖转发等方式,提升普通大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感。同时也可以采取在网络平台上投放广告、在公交车与地铁电视屏上宣传播放等方式来打造节目的知名度,提升节目的影响力,为发扬与传播汉字文化注入动力。
五、结语
我国综艺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容与内涵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从一开始的模仿、“剧本化”表演等方式去追求娱乐效果和流量,到现在的创新、精心打造去追求节目的品质,出现了许多高品质、标杆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娱乐应当仅是该类型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文化才是其核心要义。《神奇的汉字》作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将娱乐与文化相结合,彰显着我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魅力。在今后的节目制作中,除了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外,也要在节目的内容安排、美术设计、推广传播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打造出观众喜爱且具有特点的节目,提升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娱乐价值与社会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汉字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结晶。视频作为娱乐方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汉字文化类综艺节目便是二者跨越时空碰撞出的“火花”。优秀的汉字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立足于当今传播环境,在展现中华民族深厚底蕴的同时,唤醒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我们应当秉承文化自信,在汉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上不断修正与创新,将电视综艺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到更高层面,让汉字文化、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被当代大众热爱并传承,使其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李予希.汉字文化的电视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谷疏博.故事里的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转型与突破[J]中国电视, 2020.(03):91-95.
[3]黄静.传统文化的媒介建构--文化类综艺节 目艺术特征研究[J]当代电视, 2019,(10):43-45.
[4]李晓钰.浅谈汉字的文化功能与文化传播路径一-评 <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J].中国教育 学刊, 2020,(02):113.
[5]陈子嘟.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价值引领[J]传媒论坛, 2018,1(23):1+3.
[6]胡连利,陈婧薇电视语境下传统文化叙事形态创新[J].青年记者, 2019,(1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