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才是”语法化的条件和动因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作者:冀娜;吴春相
发布于:2018-12-04 共5492字

  摘    要: 本文通过语料库对“才是”进行穷尽性搜索, 归纳出“才是”所出现的几种语言环境, 将其整合分类为非粘合型、半粘合型、准粘合型、纯粘合型几类, 并探讨了每种类型的“才是”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演化过程。揭示“才是”虚化的动因及条件。

  关键词: 才是; 语法化; 粘合;

“才是”语法化的条件和动因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pus of "cai shi" to carry on the exhaustive search, induces "cai shi" in several languages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th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glue, half adhesive, adhesive, pure glue several classes, and discusses each type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cai shi"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Reveal the motivation and condition of "cai shi".

  Keyword: cai shi; grammaticalization; bonding;

  一、引言

  “才是”是由副词“才”与“是”构成的。学界对于“才”的研究较多。邵敬敏 (1997) [1]指出, “才”字句具有一个基本的句法结构框架: (X1) +S+ (X2) +才+S2, 这里S为主语, X1为前项。X2为后项, X1可以出现在S的前后均可, 也可以不出现, 但是X2必须出现。王楠 (2003) [2]进一步修正了邵的观点, 认为S也常常可以省略并对不同语域下“才”的语义进行了层次划分。金立鑫 (2014) [3]对“才”与“就”的主观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左双菊 (2015) [4]讨论了语气词“才是”的句法特点并着重分析了语气词“才是”的情态义。纵观前人研究, 发现学界对于“才”以及“就”与“才”的对比关注较多, 而对于“才是”的研究较少, 且对句中“才是”与句末“才是”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例如 (1) :

  (1) 就是说到了周朝, 这个礼乐才是粲然明备。

  (2) 段永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他说成功经验的总结多数是扭曲的, 失败教训的总结才是正确的。

  (3) 这个人正在得势, 我看今后我们都得对他多加提防才是。

  (4) 思成告诉智宽:“这是全北平惟一的一处唐代布局的寺院, 应当提请游人注意, 妥善加以保护才是。”

  例 (1) 与 (2) 中的“才是”不能去掉, 而 (3) (4) 中的“才是”表示强调, 可以去掉, 去掉“才是”句子结构完整且语义不变。

  《现代汉语八百词》[5]《现代汉语词典》[6]等均未收录“才是”一词, 且据词典相关词条的解释均将“才是”归为短语。我们认为“才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情况不同。“才是”在不断的使用中进行着演变, 演变过程中伴随着语法化。而这个语法化的过程主要是指构词语法化, 即句法到词法的语法化, 在语言的使用中, 短语或者句法构造可能会逐渐缩减固化为一个词或惯用表达。如汉语中的“上山下乡”“吃饭”等词原来都是动宾词组后来固化成为一个名词。英语中的“hearsay”是从短语“hear somebody say”中演化而来的。 (2) 本文研究的“才是”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语法化, 其从由副词修饰谓语动词的状中结构变为句末语气副词“才是”。下文将就“才是”构词语法化的过程及动因作详细探讨。

  二、“才是”的分类

  (一) 非粘合型“才是”

  非粘合型是指“才”与“是”没有粘合在一起, 具有相对独立性, “才是”划分为“才”+“是”。“才”与“是”可不共现, 即使在句中共现也可随时删去, “才”只起到强调的作用, 去掉“才”句法仍完整, 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非粘合型的“才是”多见于固定搭配的关联词“只有……才是……”, 这里实际上是“只”和“才”的固定搭配, 所以去掉二者句子仍然成立。如下例:

  (5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付诸实践, 才是最切合实际的。

  (6a) 因后者则认为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只能是人, 因为只有人才是期待可能性的判断客体。

  (7a) 在这些公民看来, 好像只有如此“四逢”才是顺应历史潮流, 才是把中国往幸福的大道上引领。

  此类句子中的“才是”只是形式上的结合, “是”作句中谓语, “才”修饰“是”作句中的状语, 与“只有……才……”固定搭配, 构成关联词, 对“只有”后的成分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上述句子均可改写成:

  (5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付诸实践是最切合实际的。

  (6b) 因后者则认为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只能是人, 因为人是期待可能性的判断客体。

  (7b) 在这些公民看来, 好像如此“四逢”是顺应历史潮流, 是把中国往幸福的大道上引领。

  “才”与“是”不具有粘合性, 去掉“只有……才是……”句子依然成立, 只是表达效果有所欠缺, 主观性减弱, 缺乏情感色彩。这充分说明“才”与“是”的独立关系, 可分割, 不具有黏着性。

  (二) 半粘合型“才是”

  半粘合型的句子指的是“才是”有融合的趋势, 如果去掉“才”句子勉强成立, 句子不流畅, 给人造成语义不完整的感觉, 一般不这样使用。这一类的“才是”属于半粘合型, 通过考察语料发现半粘合型的句子通常有几种固定类型:

  1. 只……才……

  (8a) 选举权只有和罢免权结合一起, 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选举权。

  2. 对称性的句子

  (9a) 准时只是下限, 早到才是守时。

  改写后的句子如下:

  (8b) 选举权只有和罢免权结合在一起, 是完整意义上的选举权。

  (9b) 准时只是下限, 早到是守时。

  虽然两句中的“才”所作的语法成分仍然是状语, 修饰句中谓语“是”, “才”从句法层面来讲是可以删除的, 但是在删除过后我们发现:其出现了语义不完整的感觉, 这样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出现。这是“才是”的一种元语增量的用法, 除掉“才”改写的句子是在客观的陈述一个命题, 而加上“才”则是对所陈述的命题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语境命题信息量不足, 主表命题才提供足量的信息。将这类“才是”归为“才”与“是”的半粘合型。

  3. 表示极性程度的句子

  半粘合型的“才是”出现的语言环境还有一类句子:表示极性程度的句子中, 极性程度的词语包括“最根本”“最好”“最高明”“最大”“最后”“最有效”等。多用“才”, 如果去掉“才”仅仅保留“是”的话, 语句不通顺, 情感表达不到位。

  (10) 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场互换, 要让人心甘情愿, 给人信心, 让人欢喜跟随, 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

  (11) 笑到最后那才是真正的笑。

  (12a) 其次, 在我们治理“不作为”公务员的同时, 更应治理那些“过度作为”者, 他们浪费了人民钱财为自己立传, 才是危害最大。

  如例 (12a) 中, 将“才”去掉, 变为 (12b)

  (12b) 其次, 在我们治理“不作为”公务员的同时, 更应治理那些“过度作为”者, 他们浪费了人民钱财为自己立传, 是危害最大。

  当主语过于冗长, 且主语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小句时, 去掉“才”后句子不通顺且缺失了对比强调的效果, 一般不这样说。

  4. 出乎意料类

  半粘合型“才是”的另一类句子表“出乎意料”类的, 大多必须用“才”与“是”结合, 此处的“才”已有与“是”的粘合趋势, 因为两词共现的频率在不断地升高。

  (13) 当达尔文提出他的进化理论时, 魏斯曼才是一个20多岁的年青人。

  上述句子表达出乎意料的心理感受, 此处的“才是”有“仅仅是”的意思, 即形成了“当p, x才是q”的形式, p为条件, “x才是q”为表义的重点, 通过“才”与“是”的粘合使用使“惊讶”的强调义与“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的肯定义融合后表达出来, 而且在慢慢的固化。若将“才”去掉, 那么前后两个分句隔离开来, 条件p与其导致的结果毫无关联, 缺乏紧密度。

  5. 语义相异类

  半粘合型“才是”的另一类句子是后一小句与前文所述语义相反, 为进一步突出后半句, 必须用“才”以与前者做出区分。

  (14) 在共在存在论中, 存在不构成问题, 共在才是问题。

  (15) 你儒家掌握的道是片面的, 我掌握的才是一个整体的道。

  (三) 准粘合型

  “准粘合型”是指“才是”已经完成了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移动, 为其成为“纯粘合型”奠定了基础。此处准粘合型的句子一般是省略句, 用“才是”代替前文省略的内容。

  (16a) 姚希说她是我的绯闻女友, 其实连线的人都知道, 柴静才是呀。

  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省略句, 省略了后文, 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16b) 姚希说她是我的绯闻女友, 其实连线的人都知道, 柴静才是我的绯闻女友呀。

  准粘合型“才是”在不同语域下可以替代不同的语义, 似乎是万能的, 然而这是以语义的虚化为代价的。此时的“才是”正在经历着虚化, 这种虚化的结果促使了“纯粘合型”的产生。

  (四) 纯粘合型

  纯粘合型“才是”指的是“才是”已经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 “才”与“是”完全粘合在一起, 不得分开使用。左双菊 (2015) [4]将这类“才是”归为语气词, 本文将其视为语气副词, 主要有两点理由。其一, “才是”附着在句子的末尾, 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其二, 最典型的语气词是“吗、吧、啊、嘛、啦……”表虚化且轻读, 而“才是”虽然具有语气词的功能, 但是在语音上并未弱化, 不读轻声。所以将此处的“才是”归为语气副词。如下例:

  (17) 正因为此, “我”这个第一人称, 有无穷的魅力, 当教师的得好好开发、利用才是。

  (18) 如果我过度疲倦, 就容易出差错, 刚才就差一点露了马脚, 必须小心才是。

  (19) 她至少也该注意点边幅, 保持整洁才是。

  这类“才是”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句子的末尾。“才”与“是”完全粘合为一个整体, 表强调的语气。如例 (19) 句尾“才是”强调了“注意点边幅和保持整洁”的必要性和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 位于量级的最低端。这时“才是”的功能相当于语气词, 在句中不做成分, 去掉或者删去不影响句子结构。

  三、“才是”语法化的条件和动因

  Sweet (1990) [7]认为语法化就是从实意词项状态变为语法词素状态, 是语义向更加抽象方向变化的一种常见结果。此处“才是”的语法化也是语义由实变虚的过程, 从副词加动词的语法结构变为了语法意义不显着的语气副词“才是”。语法化主要研究原来可以自由运用的词素, 后来却在构词或句法中作不可独立使用的语法标记的过程。“才是”正是由两个可以完全拆分的语素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的过程。语法化是一个单向性斜坡: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曲折词缀> (零形式) (韩启振2011) [8]。“才是”由具体变为抽象, 实际变为虚化, 符合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即实词虚化。下面就每一步语法化的过程分别进行动因的探究。

  (一) 非粘合型到半粘合型的演变条件

  由非粘合型“才是”到半粘合型“才是”语法化过程的动因主要是主语的冗长、语境吸收、句式的制约等。

  1. 主语的冗长

  如例 (5a) 中的“才是”属于非粘合型, 而在上文的分析中例 (8a) 却为半粘合型。这两个句子的内部关系本是相同的, 均为“只有……才是……”, 是表示条件的复句, 例 (5a) 中, 以“是”为核心的谓语动词其主语应为“付诸实践”, 而例 (8a) 中的主语是“选举权和罢免权结合在一起”, 例 (8a) 中的主语过于冗长, 而且主语中又插入了“只有”, 双重作用下, 谓语部分“是”前加入“才”, 此时的“才”通常被定义为副词, 但是已比例 (5a) 中的“才”与“是”结合得紧密, 过渡到了半粘合型“才是”, 这主要得益于主语的冗长。

  2. 句式的对称

  这一类属于半粘合型中的第2类:对称性的句子。如例 (9a) 中前面的短句和后面的短句为了保持格式的一致, 后半句中只能用“才是”, 不用“是”。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重新分析。Langacker (1997) [9]认W为重新分析是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以分析为 (A, B) , C结构, 经过重新分析后, 变成了A, (B, C) 。双音节化导致的重新分析:[才+是X]重新分析为[才是+X]。“才”和“是”都是单音节词, 在句子的构成中是不稳定的单音步, 汉语中的双音步才是较稳定的。由于“才”与“是”经常共现在一个句中且相对位置十分固定, 即相邻, 为其发展为双音节词提供了优势条件。

  3. 语境吸收

  由该动因导致的语法化, 主要是半粘合型中的三类:表示极性程度的句子、出乎意料类、语义相异类。表示极性程度的句子前文多有“最”“极”等表示程度的词, 这为后文营造了表示某事物极端程度及强调的语境, 后文多用“才是”而非“是”。表示出乎意料的一类如例 (13) , 此处的“才是”出现在数字前面, 强调突出魏斯曼的年纪小。表示语义相异的一类其实质是:A不对, B才是对的。这一类“才是”在对比的语境中表示强调, 一般否定A, 肯定B。如例 (14) 中, “存在”被否定, “共在”被肯定, 在肯定后者的同时用“才是”表示强调“共在”的重要性。

  (二) 半粘合型到准粘合型的演变条件

  这一步主要是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如上述例 (14) 中的这个半粘合型的句子去掉“问题”就变为准粘合型的句子, 且无违和感。大部分半粘合型句子都可以变换为准粘合型的句子。这种变换主要是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 在言语交流中说话人通常希望用最省力的表达传递更足量的信息, 因此这样的用法很容易被说话人选择并逐渐发展为固化的准粘合型, 此时“才是”已基本凝固。

  就多数情况而言, 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 “才是”由句中变到句尾。此时, 充当谓语成分的“是”变成了“才是”的一个状中结构。此时, “是”由句中的惟一动词变成了主要动词, 句法位置改变的同时动词性也随之减弱。这些都是在经济性原则的驱动下产生的附属变化。

  (三) 准粘合型到纯粘合型的演变条件

  当某一可以单独使用的实义性词语逐步被抽象化后, 和原来的实在意义会越来越远。纯粘合型“才是”正如此, 其由准粘合型演变而成, 离原来的语义越来越远。但与准粘合型相同的是其句法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仍在句尾。这一步语法化过程的动因是类推机制, 句尾位置的固定为类推创造了条件。学界将这一类“才是”定义为语气词, 主要在句中表示一定的情态义, 一般表示“强调”“埋怨”“确认”等情态义。如例 (18) , 强调“小心”的重要性, 句尾“才是”增强了肯定的语义。

  四、结语

  本文主要根据“才是”出现的环境将其划分为四类, 同时分析了每一步语法化的动因。分别是:主语的冗长、句式的对称、语境吸收、语法位置的改变、经济原则、类推机制等。以上对“才是”的分类和对其生成的探究有助于后续对“才是”在不同语域中表达的说话者的主观化进行研究, 希望为后来的学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邵敬敏.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J].汉语学习, 1997, (03) :3-7.
  [2]王楠.“才”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 2003, (01) :38-45.
  [3]金立鑫, 杜家俊.“就”与“才”主观量对比研究[J].语言科学, 2014, 13 (02) :140-153.
  [4]左双菊.语气词“才是”的情态义[J].汉语学报, 2015, (01) :89-9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7] Sweet, Henry.The History of Language[M].London:J.M.Dent;New York:Macmillan.
  [8]韩启振.“说不准”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 2 011, (04) :68-74.
  [9] Langacker.Mechanism of Syntactic Change[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注释:

  1 本文的语料均来源于CCL语料库。
  2 文中关于英语中的“hearsay”是从短语“hear somebody say”中演化而来的, 该处参考百度文库。

原文出处:冀娜,吴春相.论“才是”的语法化过程及动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11):104-1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