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歇后语理解中同音字的功能探析(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14105字
  与有同音线索条件比,在无同音线索条件下,高、低 熟 悉 度 的 歇 后 语 的 错 误 率 均 相 对 较 高(20. 79%和31. 40%)。对低熟悉( 新奇) 的歇后语,即使提供同音线索完成语音映射,概念语义映射依旧未能迅速完成。这表明,熟悉度更多地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概念语义映射而非后一语节的内部语音映射。对高熟悉歇后语,前一语节呈现会自动激活其所蕴含的概念隐喻,当后一语节出现时,被试可以迅速做出语义是否一致的判断。由于隐喻映射常常是部分映射,而非完全映射,使得被试头脑中激活的内容并不一定符合歇后语的后一语节内容。即使对较为熟悉的歇后语,对比于有同音线索条件,在无同音线索时,错误率依旧较高。对低熟悉歇后语,在两种ISI条件下,即使有同音线索完成了语音映射,提供了语义线索,但由于语汇材料熟悉度较低,概念图式需要在线建构,导致反应速度没有提高。在ISI= 1 000ms 时,被试反应较慢,支持概念隐喻单向映射的事实。由于隐喻是部分映射,使得在加工时间增加条件下,被试头脑中激活了更多的语义内容,影响了反应时间。因此,熟悉度影响前、后语节的概念语义映射的完成,而同音线索保证谐音型歇后语正确的理解。同音线索降低了高、低熟悉的歇后语的错误率差异,提升了高、低熟悉歇后语的反应时差异。
  
  ( 二) 语音隐喻映射在歇后语理解中的中介作用
  
  是否提供谐音线索,会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速度和准确率。在ISI= 500ms 时,与无同音线索比,提供同音线索既缩短了高熟悉歇后语的反应时,又降低了错误率; 在ISI = 1 000ms 时,与无同音线索比,提供同音线索仅降低了高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在两种ISI条件下,与无同音线索比,提供同音线索仅降低了低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未缩短反应时。谐音型歇后语的前、后语节的语义并不存在严格的定向联系,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特征对应需要语音隐喻的中介作用。在未提供同音线索时,被试需要通过语义映射来识别语音映射,由于前、后语节的语音映射和语义映射的非唯一性,导致错误率显着上升。
  
  概念隐喻映射的难度影响同音线索的作用。熟悉度不同的概念隐喻映射所需要的认知努力不同。熟悉度引发的映射机制差异导致在有同音线索条件下两类歇后语的反应指标的变化不同。对高熟悉歇后语,不仅语汇识别容易,前、后语节的概念隐喻映射识别也相对容易。同音线索促进了语音映射和语义映射的速度和准确率,表现为反应时的缩短和错误率的降低。低熟悉歇后语,不仅语汇识别困难,前、后语节的概念隐喻映射亦困难。同音字呈现仅能够保证语音映射完成,却未显着地促进语义映射加工的速度,仅表现为错误率下降。例如,歇后语“豆芽炒虾米---两不值( 直)”,被试需要识别豆芽和虾米的特征---“不直”,这一过程较为困难,因为豆芽和虾米并不仅仅具有“不直”的特征,而且该特征也不是两种事物的典型特征,或者说被试对这两种事物以“不直”为特征的语言经历较少。当后一语节“两不值”呈现时,被试或许并未激活与“弯曲”相关的特征,在无同音线索时做出错误反应。同音线索呈现激活了前、后语节的概念联系,保证了语音映射完成,语义映射的衔接,“否”反应向“是”反应转变,提升了反应正确率。对高熟悉歇后语,概念隐喻映射容易,特征识别迅速,同音线索呈现不仅降低了错误率,还表现为“慢”反应向“快”反应转变。研究也发现,同音线索的作用更多地集中在语音隐喻映射通达上,而不是集中在前、后语节的概念语义映射通达上。在两种ISI条件下,与无同音线索条件比,同音线索降低了 低熟悉歇后 语的错误率; 在ISI =1 000ms条件下,同音线索仅降低了高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这说明,同音线索更多地影响谐音型歇后语反应的准确率。在未呈现同音线索时,被试较多地做出了错误反应,表明被试在概念映射上未能衔接前、后语节的语义内容,而同音线索的呈现使得被试将前后语节的语义进行连接。但是,该连接需要额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同音线索呈现更多地使被试做出歇后语前、后语节语义一致的判断,但未能提升该判断的速度。
  
  谐音词( 或字) 提升歇后语理解的准确性或许与歇后语自身的性质有关。肖乙戈指出,谐音型歇后语的后一语节构成的语符列常给人难以理解甚至站不住脚的感觉,把它们称为“词语”,并不合适[27].它们中间的大多数,内部构成成分的语义不太搭配; 整个语符列顶多只能算作某种虚拟的东西。如“一布( 步) 登天”“针( 真) 干”“牵须( 谦虚) 过度 ( 渡)”“泄私粪( 愤)”等,它们通过谐音字构成具有合理意义的“词语”,如“一步登天”“真干”“谦虚过度”泄私愤“,完成意义传递。由于前一语节的语义内容主要针对的是”虚拟“的字符列,如果谐音词 ( 或字) 字不出现,对其理解就存在困难,如”裁缝打架---真干“,被试就较难理解前、后语节的语义是否一致。
  
  ( 三) 语音隐喻映射的语用通达机制
  
  语言源于语音,是重要的文化现象,反映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受语言的语音结构限制,同时与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联系[6,28].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汉语的谐音现象尤其多。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即使和音调配合,也只能形成一千多个不同的音节结构形式。尹文刚通过计算得出实际存 在 的 汉 字 全 部 有 意 义 音 节 总 数 是1 307个[29].汉字数量远多于汉语音节数量,导致汉字同音率( 同音字音节在总音节中的比率) 较高,达到80.49 %; 汉字同音度 ( 同音度等于与该同音音节相连的同音字个数) 也较高,达到7.85,出现一个音节与几个语素对应的现象。汉语中大量的词28语同音现象为语音隐喻提供了物质条件。谐音是汉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谐音型歇后语的出现是汉语语音隐喻的具体运用。本研究发现,即使是对低熟悉谐音型歇后语,在无同音线索时,被试依旧能够激活其内在的语音隐喻 ( 两种ISI条件下正确率为67.33和69.86,远高于50%的猜测水平) ,表明被试具备良好的语音隐喻识别力,暗示了”谐音意识“在汉语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事实上,被试良好的谐音意识与汉民族的特殊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无论是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还是各类流行的网络语言、经济社会语言,时时处处可见谐音的影子。如食物中的饺子、发糕、汤圆; 举行婚礼时将桂圆、枣子、花生、栗子放入新人被褥中的习俗; 网络聊天语言的数字代码886、520等,都是通过谐音表达语义。因此,潘文国认为:”如果考虑到汉字形音义一体的本质,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同音字多的问题不仅不是汉语的一个弊病,而且是汉语的一项重要特色。整个汉语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谐音文化: 整部汉语使用的历史,可以说离不开对同音字现象的妙用、巧用。“[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