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歇后语理解中同音字的功能探析(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14105字
( 四) 讨论
实验2表明,熟悉度和有、无同音线索影响反应时和准确率。熟悉歇后语理解更加准确,同音线索有助于被试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虽然前、后语节的间隔时间增加,但反应趋势与ISI= 500ms 时相同。即在无同音线索时,概念隐喻映射需要语音作为过渡,语音线索通过对前一语节语义的把握来通达; 在有同音线索时,语音隐喻可以通过同音字来通达,如“老太太上鸡窝---奔( 笨) 蛋”,同音字呈现使得前、后语节语义一致性明确,映射更加准确。
有、无同音线索和熟悉度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在无同音线索时,高、低熟悉的歇后语反应差异仅表现为错误率不同; 有同音线索时,相对于低熟悉歇后语,高熟悉歇后语的理解更加快速和准确。同时,有同音线索时,高、低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差异显着低于无同音线索时; 与低熟悉歇后语比,有同音线索显着降低了高熟悉歇后语的反应时,与高熟悉歇后语比,同音线索显着降低了低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低熟悉歇后语的前、后语节概念隐喻映射困难,需要对前、后语节的语义材料进行即时的建构映射,同音线索出现使得后一语节的语音重复,易化了语音映射和语义连接,却未能加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速度。
四、实验1和实验2的综合分析
两个实验的材料相同,被试具有同质性。为考察不同ISI( 短时歇后和长时歇后) 下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对两个实验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反应时的2( 熟悉度)×2 ( 有无同音线索)×2(ISI) 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表明,熟悉度的主效应显着,F1(1,96)= 67. 00,F2(1,216)= 13. 72,p<0. 001.高熟悉歇后语反应更快。ISI的主效应显着,F1(1,96)= 8. 74,p < 0. 01,F2(1,216)=58. 92,p < 0. 001.ISI = 500ms 时反应时显着低于ISI = 1000ms 时。熟悉度和有、无同音线索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着,F1(1,96)= 26. 86,p<0. 001,项目分析不显着,F2(1,216)= 2. 91,p>0. 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高熟悉歇后语,有同音线索时的反应时显着短于无同音线索时,p = 0. 06; 对低熟悉歇后语,有、无同音线索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p >0. 05.其他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着,p>0. 05.
错误率的2( 熟悉度)×2 ( 有无同音线索)×2(ISI) 混合设计方差分析发现,熟悉度的主效应显着,F1(1,96)= 84. 99,p < 0. 001,F2(1,216)=11. 40,p < 0. 01.高 熟 悉 歇 后 语 的 错 误 率 更 低。有、无 同 音 线 索 的 主 效 应 显 着,F1(1,96)=267. 59,F2(1,216)= 86. 58,p<0. 001.同音线索显着降低了错误率。熟悉度和有、无同音线索的交互作 用 被 试 分 析 显 着,F1(1,96)= 13. 98,p <0. 001,项目分析不显着,F2(1,216)= 2. 07,p >0. 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与高熟悉歇后语比,同音线索对低熟悉歇后语影响更加显着,p < 0. 001.其他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着,p > 0. 05.
综合分析表明,熟悉度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理解,高熟悉歇后语理解得更快。ISI影响反应时,随着ISI增加,对歇后语的前、后语节语义一致性判断的反应时变长。相对于ISI = 500ms 条件,在“歇后”时间增加时,同音线索并未加快高熟悉的歇后语的理解速度。原因可能是歇后语前一语节加工时间增加激活了更多的概念隐喻图式,当包含同音线索的后一语节出现时,被试需要从所激活的映射内容中选择合适项目,造成反应速度延缓。因此,在即时条件下的“长时”歇后,并未促进歇后语的加工得到改善。
同时,熟悉度和有无同音线索存在交互作用。和低熟悉歇后语比,有同音线索对高熟悉歇后语的理解速度影响更大; 和高熟悉歇后语比,有同音线索对低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影响更大。因此,同音线索对两类歇后语影响不同。这与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机制有关。对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需要前、后语节语义内容映射的通达,以及后一语节的语音隐喻映射的通达,而语音隐喻映射通达除了受同音线索影响,还取决于前、后语节语义之间的联系。熟悉度决定概念隐喻映射的难度和语音隐喻激活的可能性。同音线索易化了高熟悉歇后语概念语义映射速度,同时提升了准确性。但对低熟悉歇后语,即使呈现同音线索,由于语义映射难度大,语音重复的促进作用没有使其映射快速完成。如“肩膀上搭炉灶---恼( 脑) 火”,被试对前一语节创设的语境本身就难以把握,后一语节“恼( 脑)火”的出现仅仅在字面维度将前、后语节语义进行初步连接,被试更可能继续思索前、后语节的语义合理的内涵,因而影响了反应速度。由于在无同音线索时被试更容易将前、后语节判断为语义不匹配,作出错误反应,因此,同音线索降低了错误率。由此可见,熟悉度的差异表现为歇后语前、后语节之间语义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对高熟悉歇后语,语义连接紧密,同音线索在语音隐喻映射作用的空08间有限,同音线索的作用在速度和准确率上分流;对低熟悉歇后语,语义连接不紧密,同音线索更多地作用于语音隐喻,触发语义连接准确性提高,未能有效地改善语义连接速度。
五、综合讨论
( 一) 熟悉度影响语音映射的通达效果
语音隐喻是通过语音相似性进行的跨域映射。跨域映射发生在两个意义互不相关但在发音上相同或相似的域之间。陈新葵、莫雷和张积家认为,无论是惯用隐喻还是新颖隐喻,理解都需要概念匹配,即通达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19].映射关系以经验为基础,经验对构建概念图式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熟悉度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高熟悉谐音型歇后语理解得既快又准。多数对比喻性语言理解的研究均证实了即时条件下熟悉度在语汇材料加工中的积极作用。如刘菁和张必隐发现,熟悉度影响隐喻句理解,被试对高熟悉目标隐喻句的反应显着快于低熟悉隐喻句[20].行为和ERP研究也表明,熟悉度和语境影响汉语成语的识别和加工[21-22].马利军等人对汉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的延时研究表明,熟悉度与惯用语和歇后语的可理解性存在显着相关[13-14].对熟悉( 惯常)和新奇隐喻的ERP研究表明,新奇隐喻的加工需要额外的认知努力去整合与以往概念图式不一致的语言材料,激活了更大的N400,对熟悉隐喻和字面表达的加工却无明显的差异[23-24].汉语歇后语的理解基础是概念隐喻。作为汉语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类别,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相对困难。理解谐音型歇后语需要识别歇后语的前一语节的内在涵义,激活涵义指向的内容,寻找后一语节中的谐音相关词,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识别后一语节的真正语义。而且,谐音型歇后语的前、后语节( 如“茶馆里招手---胡来”) 有时并不存在语义上的直接连接和过渡,也没有概念水平上的映射对应,需要通过后一语节内部的语音映射完成前、后语节的连接,而后一语节的语音映射又受前一语节所创设的语境影响。因此,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需要通过前一语节的语义激活后一语节内部的语音映射(“壶来”---“胡来”)。本研究证实,熟悉度不同的歇后语的概念隐喻和语音隐喻映射的难度不同。在两种ISI条件下,高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和反应时都较低,表明歇后语的前、后语节语义映射的难度较小,对其理解是被试头脑中已经建立的概念隐喻的提取,语义映射的相对快速又容易触发语音隐喻的激活。低熟悉歇后语的错误率和反应时都较高,表明歇后语的前、后语节的概念隐喻映射难度较大,需要对视觉材料进行即时加工和对比,形成新的映射图式,前、后语节所隐含的语音隐喻不易得到触发。Yang,Fuller和Khodaparast等人的功能磁共振(f MRI) 研究证实了上述推论。他们发现,正常被试对概念( 惯常) 隐喻加工激活了前额皮层和颞叶,但对新奇隐喻加工额外地激活了运动区皮层; 脑损伤患者在理解新奇隐喻时激活了更为亚类的左侧额下回皮层和颞回皮层,脑区激活更加分散,导致被试不能在抽象思维层面对新奇隐喻进行整合[25].在理解惯常隐喻时,脑损伤病人较多地激活前额叶,正常被试较多地激活一般语言加工区域。这说明,即使在加工惯常隐喻时,脑损伤病人都需要前额皮层参与( 前额皮层与复杂认知处理有关) ,脑损伤导致语义记忆提取失败,患者对惯常隐喻加工由提取转变为在线(on-line) 加工。Mashal,Faust和Hendler等人发现,被试在阅读新奇隐喻时,左侧额下回激活程度大于对惯常隐喻加工,同时还激活右脑的广泛区域,而惯常隐喻句和字面意义句对大脑的激活程度没有显着差异[26].因此,对新奇比喻性语言加工需要大脑额外皮层参与,需要即时的整合加工。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