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史记》比较句的全面考察(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11834字
  三、《史记》的平比句
  
  所谓平比句,“就是将两种事物的状态、性质等拿来相比,表明它们的程度是相等的”[11].
  
  《史记》平比句共691例,其基本结构形式是X+W(+于)+Y或X+与+Y+W.其中的W既可以由“异”“同”“殊”“齐”“等”等形容词(AP)等充当,也可 以由“比/如/若/侔/类/似//象/犹/拟”等等 比动词[12](VP)承担,兼有比较词和结论项两种功能;
  
  (一)平比句的类型及其具体结构形式
  
  平比句依据充当W的词性不同,可以将其AP类平比句和VP类平比句两类。每类或可分为若干小类;每小类又有相应的具体结构形式。
  
  1.AP类平比句
  
  该类平比句重在说明比较主体X与比较基准Y在某方面相比较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有下列结构方式:
  
  (1)X+W(+于)+Y
  
  此式全书10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4 %.
  
  例72: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1]2082
  
  例73:(秦皇帝)功齐三代。[1]2954能充当式中W的有“异9”“齐1”2词10例。
  
  (2)X+Y+W
  
  此式全书12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7 %.
  
  例74:父子异心,愿王勿遣。[1]2447
  
  例75:周晋同姓。[1]1663
  
  例76:动静有常,大小殊矣。[1]1194
  
  例77:今亡 亦 死,举 大 计 亦 死,等 死,死 国 可乎?[1]1950
  
  能充当式中W的有“异”(2例)、“同”(8例)、“殊”(1例)、“等”(1例)共4词12例。
  
  (3)X+与+Y+等/同/异/
  
  此式全书共62例,占全书平比句的8.9 %.
  
  例78:今主君之病与之同。[1]2787
  
  例79: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1]2715例80: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1]2354
  
  能充当式中W的有“同”(45例)、“异”(15例)、“等”(2例)共3词62例。
  
  2.VP类平比句
  
  该类平比句依据其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小类,每小类均有相应的具体结构形式。
  
  (1)表示比照
  
  表示比照的平比句意思是“X比照Y的样子”.“Y”表示已有的标准、成例与范式。其具体的结构形式是:X+比/如+Y.此式全书共100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4 .4%.其中比较词兼结论项用“比”字充当的44例,用“如”字充当的59例。
  
  例81:及平原君卒,从田氏葬长陵,置圆比共侯圆。[1]1978
  
  例82: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1]3169
  
  (2)表示等同
  
  表示等同的平比句意思是,相比较的双方实际上相等同或相类似。其具体结构形式有:
  
  A.X+比/如/若/侔/类/似/拟/犹(+于)+Y
  
  此式全书共251例,占全书平比句的36.3 %.其中结论项W由“比”“如”“若”“侔”“类”“似”“拟”“犹”充当的分别有20例、164例、43例、6例、9例、1例、7例、1例。
  
  例83:淄川地比齐。[1]2008
  
  例84: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1]1932
  
  例85: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1]2126
  
  例86: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1]3268
  
  例87:曰:“过犹不及”.[1]2203
  
  例88:以此知臣受封侔于祖考矣。[1]1027
  
  例89: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1]1411
  
  例90: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1]346
  
  例91:昔者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2954
  
  B.X+与+Y+比/侔/类
  
  此式全书共10例,占全书平比句的1.4%.其中充当结 论 项W的“比”“侔”“类”分 别 有4例、3例、3例、
  
  例92:诸年 上 与 寡 人 比,下 与 少 子 等 者,皆发。[1]2827
  
  例93:郑、卫俗与赵相类。[1]3264
  
  例94: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1]276
  
  (3)表示比拟
  
  表示比拟的平比句意思是,“认为X与Y相等”或者“把X看成Y”,一般带有主观性,并非客观上实际如此。具体有下列结构形式:
  
  A.X+比/如(+于)+Y
  
  此式表示“X自己认为与Y相等”或者“X把自己看成Y”;式中的“比/如”相当于结论项W.全书共15例,占全书平比句的2.1 %.其中含“比”句6例,含“如”例9例。
  
  例95:王何乃比于汉?[1]2698
  
  例96: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1]2910
  
  B.比(+X)+于+Y
  
  此式表示“(他人)认为X与Y相等”或者“(他人)把X看 成Y”.全 书2例,占 全 书 平 比 句 的0.2%.
  
  例97: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1]685
  
  例98:余所谓述故事,整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1]3300
  
  (4)表示比喻
  
  表示比喻的平比句非同类事物相比较,是比喻性质的,有夸张的修辞色彩。其具体结构形式有:
  
  A.X+象/如/似/类/若(+于/乎)+Y
  
  式中“比/如/似/类/若”相 当 于 结 论 项W.此式全书共220例,占全书平比句的31.8%.其中含“象”句4例,含“如”句156例,含“似”句4例,含“类”句14例,含“若”句35例,含“犹”句7例。
  
  例99:明象乎日月。[1]436例100:宋襄公时星陨如雨。[1]1344
  
  例101: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1]3226
  
  例102:国皇星,大而赤,状类南极。[1]1333
  
  例103:封爵 之 誓 曰:“使 河 如 带,泰 山 若厉”.[1]877
  
  例104: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1]2178
  
  B.比+X(+于)+Y
  
  式中“比”相当于结论项W.此式全书共1例,占全书平比句的0.1 %.
  
  例105:天下恶之,比之三凶。[1]36
  
  C.X+无异/何异(+于)+Y
  
  此式以否定/反问的形式作比。全书共4例,占全书平比句的0.5%.其中否定形式3例,反问形式1例。
  
  例106:今诸 将 皆 陛 下 故 等 夷,乃 令 太 子 将 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1]2046
  
  (107)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1]2183
  
  D.X+与+Y+(相)若/同
  
  此式全书共1例,占全书平比句的0.1%.
  
  例108:人民莫知辨也,与禽兽相若。[1]3232
  
  (二)平比句的结构特点
  
  1.平比句的比较主体X

  充当平比句的比较主体X的可以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83的“淄川”、例84的“王之辅相”、例85的“其”;也可以是 谓 词或谓词 短 语,如例87的“过”、例100的“星陨”、例104的“吴之有越”.
  
  平比句的比较主体X一般不能省略,且以完全形式出现。
  
  2.平比句的比较基准Y
  
  充当平比句的比较基准Y的可以是体词或体词短语,如例83的“齐”、例101的“飞鸟之 形”、例105的“之”;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短语,如例104的“人之有腹心疾”、例(106)的“使羊将狼”.
  
  平比句的比较基准Y若与比较主体的X形式上迥异,就 以 完 全 形 式 出 现,如 例101的“飞 鸟 之形”、例104的“人之有腹 心疾”、例106的“使羊将狼”;若形式上部分相同,则往往省略该相同的部分,以不完全形式出现,如例93的“赵(俗)”、例100的“雨(陨)”、例88的“祖考(受封)”.
  
  3.平比句的结论项W
  
  充当平比句的 结 论项W的等 比动词,如“比”“如”“若”“类”“等”“似”“侔”“犹”等。
  
  4.平比句的比较词
  
  平比句的“比”“如”“若”“类”“等”“似”“侔”“犹”这些等比动词兼有比较词与结论项的功能。比较基准Y偶尔以“于”引入,如例88、89,或以“乎”引入,如例99;比 较 词“与”不 能 隐 略,如 例78-80、例108.
  
相关标签:古代汉语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