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初级留学生疑问句习得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综述
【第三章】初级留学生疑问句习得情况分析
【第四章】初级留学生疑问句的偏误分析
【第五章】初级留学生疑问句教学方法探讨
【结论/参考文献】初级留学生疑问句学习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留学生疑问句习得情况分析
本部分采用课堂记录和调查问卷法,对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的初级班级留学生们进行汉语疑问句习得情况统计。课堂记录和调查问卷的考察对象分别是汉语初级班级B1班、B2班和B3班。选择B班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原因在于A班学生基础较差,以学字母、拼音为主。中高级班学生水平较高,掌握程度较高。通过对教材的查看,发现B班留学生几乎接触到了汉语疑问句的所有句式。因此,选取B班作为考察对象。B1、B2和B3班每班各有学生二十余人,口语课程所学教材一样,课时一样。课堂记录法指作者以随堂听课的方式记录学生在自然状况下使用疑问句的情况,不包括对课文的朗读和对教师的跟读、练习。调查问卷的调查人数为每班各十人,不限国家和年龄。由于调查范围有限,所以本文所研究的初级留学生疑问句习得情况仅代表华中科技大学留学生的习得水平,特此说明。
汉语疑问句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的争议是疑问句的分类问题。有关疑问句分类的研究很多,邵敬敏等所着《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一书中对疑问句的分类做了详细综述①。目前从不同的角度和按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基本为六种。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一书认为疑问句可分为特指问和是非问,选择问和正反问为其派生形式,此分类法为“派生系统”法;朱德熙《语法讲义》认为疑问句的特指问、是非问和选择问是由陈述句通过语调的变化和疑问词的代入转换而来的,此分类法为“转换系统”法;以林裕文和陆剑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为代表,从疑问句结构形式出发,认为疑问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此分类法为“形式系统”法;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认为疑问句除特指问之外,其余的问句都是一种选择关系,这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出发点的,因此成为“功能系统”法。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认为所有的疑问句都有选择的意味在其中。是非问事选择,特指问也是选择,只不过是有针对性的选择。
因此此法称为“选择系统”法;最后一种分类法以袁毓林《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为代表,提出了一个兼顾历史和方言特点的疑问句分类系统,此法被称为“泛时系统”法。以上六种分类法各具特色,也都言之成理。这些分类法反映了疑问句的语法形式,也体现了疑问句内部的不同小类之间的关系。
鉴于以上分类法,根据疑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频率,以作者授课过程中常常碰见的问题为出发点,本文将疑问句分为以下五类: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和附加式问句(反问句为无疑而问,且研究起来较为复杂,不在本文考察范围内,本文所考察的是一般疑问句)。每一大类的下面以“发问”常见句式(且初级班学生多用以下形式发问)来分类(详见表格中的分类情况),并以此分类为依据,在“问句”的调查过程中使用课堂记录和统计法,在“答句”的调查过程中使用调查问卷法,以题目的形式考察留学生会不会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发问和针对不同的问句做出正确的回答。
3.1“问句”的习得情况
有关“问句”的调查采取的是随堂听课记录和课后交谈的方式,所记录的语言均为学生自然语言,不包括对课文的朗读和对教师的跟读、练习。所听课程为口语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共收集以下形式的问句651条。根据表格中统计的信息,可以做如下概述:
3.1.1从使用频率来看:
“什么”、“为什么”、“谁”和“怎么样”使用的次数最多。在听课过程中和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选择使用这些问句形式的目的是由于日常交际的需要,比如学生使用“什么”最多的语句是“这是什么?老师”和“这是什么+n?”,而这两个句子是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时就学会的句子,前者询问物体的属性,后者询问物体的种类。而“你是谁”和“你怎么样?”也是学生交朋友和打招呼的常用方式,因此学生为了日常交际的需要,多使用以上形式。而且,根据作者的记录情况来看,留学生多使用以上形式的简单结构,甚至是单独使用疑问词语,比如“他是谁?”、“为什么?”、“这是什么”,而很少使用复杂结构,比如“什么东西很香?”、“你为什么不去上课?”、“你想怎么样?”等。从表中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为什么”,且正确率极高,这是因为学生在询问和表达疑惑的时候可以单独使用疑问词“为什么”,而不需要在“为什么”句中代入其他成分,而答问者也能明白学生的意思。因此,因为日常交际的需要,所以留学生使用以上问句形式较多。
使用次数较少的问句形式有正反问句、选择问句、“哪+量词”、“哪里”、“呢”和“吧”.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讲解正反问句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理解,常用是非问句代替正反问句。比如“这是不是书?”意为“这是书吗?”,“你吃饭了没有?”和“你有没有吃饭?”意为“你吃饭了吗?”.因此,学生在学习词类句子时常用较为简单的是非问句代替正反问句。这其中涉及到了疑问语句的分类问题,这里不做论述。但教学法的原因使学生大大减少了使用选择问句的机会。“哪+量词”除了少数的英语作为母语的学生会使用,且使用不全对之外,遇到明显使用“哪+量词”会更好的情况时,大部分学生会用“什么”来替代,其原因在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哪+量词”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哪里”的使用次数较少,但“哪儿”使用较多,因其意思接近且表达客气的“哪里”在留学生中使用频率低,学生先习得的“哪儿”,因此更加愿意使用“哪儿”.关于语气词“呢”和“吧”,初级留学生对语气词的接触少且语气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丰富,学生较难把握,因此经常会在句尾以语调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疑问。所以,在自然语言下,学生很少使用。
使用频率一般的疑问形式中,需要注意的是“多少”和“几”的差别、附加问句的使用。“多少”和“几”意思接近,学生先习得“多少”,因此使用次数多于“几”.附加问句的结构简单,经常以“陈述句+好吗(可以吗、是吗)?”等形式出现,学生较易习得,使用次数也相对较多。
综上所述,初级留学生使用问句的频率分布受到日常交际、习得顺序、教学法和问句结构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3.1.2从正确率来看:
根据图表的数据和作者听课过程中的所观所感,发现如下规律:
3.1.2.1使用次数较多的问句,使用正确率普遍较高
图表数据显示,使用次数较多的问句,正确率也普遍偏高。使用次数较多,说明该问句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因此学生出于交际的需要,必须掌握这些问句。比如“为什么”、“什么”、“怎么样”、“谁”、“多少”这样的句子由于经常使用,因此正确率也较高。有些句子不是交际常用的,因此很少使用,留学生使用的少,出错率也普遍偏高。
3.1.2.2习得时间较早的问句,使用正确率普遍较高
初级留学生学习汉语通常有一个习得的顺序,这个顺序通常依赖于教材的设定和日常交际的需要。特别对于意思相近、可替代性强的问句,较早习得的问句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晚习得的问句要大,学生在学会一个时,对另一个的习得会产生惰性。因此,较少使用后者会造成错误率较高。比如“你去哪里?”和“你去哪儿?”句意完全相同,根据教材的顺序,学生先习得“哪儿”,因此出现意思相同的“哪里”时,反而会降低学习的热度,正确率不如“哪儿”高。“多少”和“几”,在很多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学生先习得“多少”,因此在询问数量时更多的使用“多少”而不是“几”.按教材的顺序,前面提到的正反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和“你有没有吃饭?”也后于是非问句“你吃饭了吗?”出现,且具有可替代性,因此正确率也低于后者。
3.1.2.3问句结构比较简单的,使用正确率普遍较高
这条规律几乎适用于任何初学语言的学生。结构越简单的句子,学生越容易掌握。只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学生也更喜欢在会话中使用结构较为简单的句子。在这里不多加论述。
3.2“答句”的习得情况
有关“答句”的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中,以下面表格中的常用问句进行提问,多设置情景模拟,并请学生写下答句(不会写汉字的可用拼音代替)。在B班发放问卷32份,取其中的30份进行数据统计。根据以上数据和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基本可得出以下规律:
3.2.1疑问词语清晰的问句,答句的正确率较高
这一规律主要体现在特指问句的回答上,特指问句的特点是句中有明显的疑问词语,比如“什么”、“为什么”、“哪儿”、“多少”、“谁”等,这类句子的疑问点清晰,因此留学生只需要针对疑问点作答即可,答句的正确率也较高。
3.2.2含义较多的疑问句,答句的正确率较低
在回答本身带有多重含义或者根据语境带有多重含义的疑问词所设置的问句时,部分含义的问句在回答时错误率较高。比如特指问句中的“怎么”.“怎么”具有三重含义,一是表询问状态,如“你怎么了?”,英语翻译为“what”;二是询问方式,如“你怎么去上课?”,意为你是骑车去还是步行去等等,英语翻译为“how”;三是具有“为什么”的意思,比如“你怎么不去上课?”,英语翻译为“why”.学生对表方式和表询问方式的句子应用的较多,因此掌握的较好,而表“为什么”的句子使用较少,在课堂上,教师通常用“为什么”代替此类句子,因而学生很少使用,错误率也较高。还比如疑问词“几”,“几”表询问数量,除此之外还有询问时间的含义。学生经常使用表询问数量的句子,而在询问时间时,教师告诉学生英语翻译为“what'sthetime?”,因而学生常用“什么”(现在什么时间?)来代替“几点了”,很多学生在回答“几点了”时,会觉得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
语气词“呢”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作为首句且单独使用时意在询问对方在哪儿,比如作为首句或者单独使用“口语老师呢?”,是询问对方口语老师在什么地方。如果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则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比如问卷中题目:
--你好吗?
--我很好。
--口语老师呢?
--
结合语境可知需要填写的答案是“她也很好”,而不是她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这道题目做得好,是因为读懂了上下文的意思,但单独就“口语老师呢?”进行发问时,大部分的学生答案是“她很好”,这受到了上一个问句的影响,继而没有考虑别的答案了。
3.2.3结构具有轻微的差别且迷惑性强的问句,答句的正确率较低
最明显的是附加式问句中的四个问句,这些句子的原型来源于口语课堂,学生在作答时正确率不高。作者稍加变动,形成结构具有轻微差别的问句,检查学生的习得情况。因为迷惑性较强,且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偏误原因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论述),所以答句的正确率较低。除附加式问句的四个句子之外,还有特指问中“怎么”中的两个问句、正反问中“是不是”里的两个句子。结构类似的句子更能考察留学生是否具有辨识不同问句的能力和掌握作答的方法,也更容易从错误中发现偏误产生的原因。
3.2.4习得时间较早的问句,答句的正确率也普遍较高
答句的存在依赖于问句,问句和答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有答句必然有问句,所以答句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是否正确理解问句。从前面问句的习得规律来看,对于较早习得的问句,留学生更易掌握问句的含义和用法。从表2中可以看出,习得时间较早的问句,其答句的正确率也普遍较高。比如,从不同类型的问句来看,特指问句、是非问、正反问句的回答正确率较高,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均出现在口语课(《看图说话(上)》①上)的第一课,正反问句出现在第三课(《看图说话》上),且在每一课中都反复出现。这些句子给学生的印象深刻,经常使用,因而答句的正确率较高。从相同类型中不同形式的问句来看,比如特指问句,“为什么”、“什么”、“谁”、“”多少等问句的答句习得情况也比较好,而“怎么”、“哪+量词”、“几”等形式的问句在回答时正确率不如前者高,原因也在于学生习得前者的时间较早。
除以上四个规律之外,作者还发现,是非问句中的三个问句的正确率较高。
虽然形式、结构类似,但是学生似乎没有受到迷惑,所做出的答案几乎都为“我不叫麦克,我的名字叫…”.在汉语中,是非问句的使用较为普遍,特别是“S+吗?”使用频率高,而“吧”字疑问句使用不普遍。丁雪欢在《汉语疑问句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一书中指出造成留学生使用疑问句偏误的原因之一便是“回避不普遍的形式,如回避‘吧’、正反问”①。因此学生在回答后两个问题“你叫麦克吧?”和“你叫麦克?”时受到了第一个句子“你叫麦克吗?”的影响,从而忽视使用不普遍的“呢”和“吧”问句。即使不明白问句意思,但由于形式接近,继而都做出了相同的答案。
本部分针对疑问句系统的“问句”和“答句”两部分,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初级留学生的疑问句问答习得情况做了统计和分析,这也将为后面的教学法研究提供依据。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但对疑问句的各种形式有了较全面的接触,而学生由于水平有限,很难全部接受所有疑问句形式,因此在“发问”和“作答”两方面的偏误较多。下面就针对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错误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并找出偏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