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晋中村名规范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267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晋中村名特征的调查研究
    【第一章】晋中村名的语言与地域文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晋中村名的语音特征分析
    【第三章】晋中村名的语素构成方式分析
    【第四章】村名命名法与晋中村名类型分析
    【第五章】晋中村名的修辞分析
    【第六章】晋中村名的文化分析
    【第七章】晋中村名的规范化
    【结语/参考文献】晋中村名规范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入手,把晋中 1 区(榆次)、1 市(介休)、9 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寿阳县、昔阳县)的 118 个乡镇的2730 个村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主要研究了晋中村名的语音特征、语素构成方式、村名类型、村名的修辞和村名中蕴含的地域文化,最后对晋中村名的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对晋中村名语音特征的考察,我们发现:双音节与三音节的村名在晋中村名中占多数。双音节村名占优势,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双音节"化的趋势。三音节的村名,区别性更为明显,不易出现重名,也容易记忆,因此,三音节的地名也居多。在音节搭配方面,由于平仄交替的村名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也便于记诵,因此,平仄相间搭配的村名在晋中村名占绝对优势。同时,平声相连的村名也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通过对晋中村名语素构成方式的分析,我们发现:晋中村名中的单纯词村名不多。

  在合成词村名中,偏正型的复合式村名在村名中占多数,附加式村名也占一定比例,而联合型、主谓型、动宾型的复合式村名较少,这也符合汉语地名的构词规律。

  对于晋中村名类型的分析,我们主要从地理位置类、自然景观类、自然资源类、文化景观类、人物姓氏类、史实传说类、观念情感类等村名类型进行分析,在大类下又细分为多个小类进行分析,对晋中村名的命名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对于晋中村名的修辞分析,我们主要分析了晋中村名中的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谐音双关、用典、避讳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对于晋中村名与文化的分析,我们从多个角度分别研究晋中村名与政治文化、经济活动、军事活动、宗族观念、宗教活动、史实传说以及思想观念的关系,试图从村名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与反映晋中社会生活,使我们对晋中的村名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较为清晰的了解。当然,晋中的区域文化和传统的中国文化彼此相同,有着很多相同与一致的地方。

  晋中村名的规范化,我们主要从晋中村名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晋中村名的重名现象、受语音讹传影响的村名用字以及使用方言土语字词的现象,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整篇文章,笔者试图站在语言与文化的视角,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晋中村名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通过一个区域村名的全方位考察,试图填补晋中有关地名研究的缺漏,也为以后的地名学研究、以后的村名研究提供一部分典型的区域资料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由于资料不足、时间有限、调查范围的局限,一些晋中村名的命名法等可能还会与实际有些出入。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1]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褚亚平。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 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5] 国家图书馆。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6]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6.
  [7]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8] 贾文毓,李引。中国地名释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 李玉明。山西古今地名词典[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11] 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 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3] 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通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
  [14]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5] 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大学出版社,1993.
  [16] 帕尔默。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 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遥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 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祁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9]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历史地名录[M].太原:山西省图书馆,1977.
  [20] 王际桐。王际桐地名论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2] 昔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昔阳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3] 张庚麟。介休县志民国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24] 中国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5]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罕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册)[M].北京:中国书店,2012.
  
  (二)学位论文:
  
  [1] 蔡玮。汉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分析[D].广西大学,2001.
  [2] 陈岩。鲁西南村名及其区域分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
  [3] 刘泽玲。临汾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4] 刘宗棠。沂蒙山区自然村村名语言分析与文化分析[D].广西大学,2003.
  [5] 隋小真。山东省潍坊村名的语言与文化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 王晓洁。湖南省靖州县地名研究[D].湘潭大学,2007.
  [7] 周洪学。湖南省安仁县村落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三)期刊文献:
  
  [1] 曾世英。地名工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J].语文建设,1986,(1)。
  [2] 邓慧蓉。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J].学术交流,2003,(12)。
  [3] 冯骥才。地名的意义[J].建筑与文化,2005,(3)。
  [4] 郭锦桴。地名与社会心态[J].中国地名知识,1992,(2)。
  [5] 郭锦桴。地名的语言分析[J].汉语学习,1991,(3)。
  [6] 黄平。汉语地名造词法[J].现代语文,2008,(2)。
  [7] 李军。论地名与语言[J].语言与翻译,1996,(4)。
  [8] 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2)。
  [9] 李全茂。浅谈地名的功能 [J].中国地名,2006,(5)。
  [10] 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地名文化解读[J].语文研究,2004,(4)。
  [11] 吕大明。现代汉语地名词组词法研究初探[J].地名知识,1990,(5)。
  [12] 汪虹波。地名的民俗特征[J].中国地名,1993,(3)。
  [13] 王功俯,孙洪林。传统文化与中国地名的关系[J].中国地名,2000,(6)。
  [14] 王际桐。地名规范化概览[J].语文建设,1995,(8)。
  [15] 王际桐。地名国家标准化[J].语文建设,1998,(1)。
  [16] 周有光。中国地名规范化[J].中国方域,1997,(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