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是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绿色金融论文范文,供给大家参考。
绿色金融论文范文第一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的作用机制分析
作者:黄湘瑶
作者单位: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强。通过绿色金融来实现跨区域协同治理,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本文就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朝着绿色金融着力推进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同时,还从人力、资源、技术和资本这四个方面分别论述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所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实体经济方面的发展;结合绿色金融市场保障机制、行业创新转型升级模式、绿色金融发展激励机制以及消费升级转型模式等多个方面,提出绿色金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绿色金融;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创新;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黄湘瑶(1992-),女,汉族,广东湛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an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ve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finance. Through green finance to achieve 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t can promote the real economy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o develop towards a higher-quality dire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promoting the real economy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to green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iscusse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rought by green finance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human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capital; combined with the green financial market security mechanism, industry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ode, gr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onsumption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mod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green finance should take to help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Keyword:green finance;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low-carbon; innov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1 通过绿色金融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凸显,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全球达成的统一共识。作为顺应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环,绿色金融无疑在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的绿色发展之路上承担着重要角色。与传统金融不同,绿色金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投资决策中重视潜在的环境影响因素,充分衡量决策的风险和成本,通过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2019年国家印发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湾区的建设要着力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全文。《纲要》对广州、深圳、香港以及澳门都分别作出了差异性的规划,从中可以分析大湾区在未来实体经济发展中可通过绿色金融来调整自身经济发展思路,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理念、技术先进的部门,以更好地促进大湾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发展绿色金融是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的需要。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正逐渐产生变化,我国越来越注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该指引下,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处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良性发展状态。通过绿色金融的政策驱动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产业实行改造,以实现完善的绿色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地理上,大湾区具有优越的海洋地理区位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其海港和空港连动通道效应较强;在经济上,大湾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产业经济基础雄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海洋经济产业各有特色,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的互补优势。
第三,消费升级转型使得社会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绿色创新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的建设发展,将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绿色化改造,使得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能够获得更高的绿色生活质量。绿色金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从企业绿色供给端传输到绿色产品消费端,这一过程促进了绿色供应链的形成。
2 绿色金融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中所展现的作用机制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绿色金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使各行各业的资源不断朝着绿色产业集中。通过搭建绿色融资平台,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为大湾区融资需求提供解决渠道,该渠道的实现能有力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
2.1 发展绿色金融,具有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当前经济发展征程中,对金融制度进行创新,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实体经济中存在的杠杆风险,使得大湾区的企业杠杆率得到有效降低。第二,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通过对银行金融机构的激励,使广州绿色产业和项目获得较大程度的信贷支持。结合政策性小额贷款在大湾区的开展,对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大湾区绿色产业发展问题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第三,在获取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的金融融资渠道中,要开展渠道的有效拓展。例如,注重提高环境质量,发展促进碳排放、碳交易与低碳金融为主的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等时下主流特色,能够有效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融资需求的增长。鉴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金融市场大环境,尤其是拥有香港这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其所提供的债券市场,对于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债券金融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发展绿色金融,助推行业创新转型升级
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转型升级,通过借助外力为自身的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结合政府政策方面的影响,可有效满足发展绿色经济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在绿色信贷方面,支持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发放国内环保行业并购项目贷款、绿色供应链融资等。同时,推进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发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信息披露倡议,旨在建立公开、透明、合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2.3 发展绿色金融,拓宽金融资产的融资平台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复苏的重要手段。构建互联互通的金融市场,利用产业发展来增强大湾区内的凝聚力,形成国际化金融枢纽,主要体现在:第一,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经建立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了基础。第二,香港近年来积极发展绿色债券,力求将香港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绿色金融中心,实现全球范围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第三,澳门可充分利用旅游服务业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外国家、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为在澳门建立绿色金融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在支持珠海等城市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统筹兼顾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业,使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提供帮助。
3 绿色金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3.1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保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促进自身与政府政策的合作,搭建统一框架下对生态绿色发展的支持。通过投资协议来发挥有效地约定作用,从而提升边缘城市的绿色金融发展。鉴于大湾区所拥有的独特区域发展模式,在绿色金融业务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于重点核心城市,可通过政策试点的开展,充分发挥这些试点城市的辐射效应。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计划要从求同存异的角度来制定,促进各大企业融资平台能够利用有效的方式实现和绿色项目的对接,对大湾区的各种企业产品信息、融资需求信息加大统筹管理,确保银行和企业融资能够实现较高质量的对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企业的支持水平。
3.2 创新发展绿色低碳模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深挖温室气体减排的内在潜力,主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现象。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密切交流合作,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鼓励共享单车、环城绿道等公共减排系统建设,倡导低碳出行。
3.3 完善产业运营模式,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绿色金融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大湾区内的产业运营模式升级转型,广泛地运用金融支持作为杠杆手段,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同时,绿色金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要对产业运营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实体经济注入新动力。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开始有序向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转移,产业转移的浪潮和"前店后厂"模式对粤港澳三地的产业结构造成了显著影响。与珠三角的合作使得香港在贸易、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这使得香港产业加速向服务业转型。大湾区内各城市要注重发展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避免重复建设。
3.4 构建多层次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要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化的形成,应采用系统化的方式来推进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碳减排的体制、机制,达到经济绿色复苏,并以此来推动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在大湾区的完善。第一,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对接和绿色信贷中心的有效构建,促进绿色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内各城市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发行绿色市政债券的方法,对公益性资本项目要大力扶持。第二,应充分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方产业特色,通过标准化的建设来实现有效、全面的市场开拓。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独资机构、合资机构应注重自身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大湾区内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绿色金融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使得各种人力、资源、技术和资本在区域中得以优化配置,这对于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绿色金融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海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2):6-9.
[2]杨恺钧,闵崇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驱动作用研究一-以粤 港澳大湾区为例[J] .当代经济管理2019,4(12):29-37.
[3]陈印政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04(06):52-57.
[4]杨竞业,杨维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几个问题[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1);33-38.
文献来源:黄湘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商论,2021(13):1-3.
绿色金融论文范文第二篇:天水市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赵凡淇 马晓娟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绿色金融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日益突显,天水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产业基础薄弱、经济转型资金缺口大、生态环境改善任重道远。发展绿色金融,构建政府、金融机构、公民和企业全参与的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助力天水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绿色金融;天水市;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赵凡淇(1997-),女,甘肃天水人,西安石油士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实践;;马晓娟(1973-),女,甘肃甘谷人,天水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绿色金融也称环境金融、可持续金融,是指为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提供金融支持,实现金融创新,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成为保护环境、振兴乡村、推进新阶段改革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一、天水市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天水市政府对绿色金融发展重视度不断提升,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和奖励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天水市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扩大金融覆盖面,引导金融企业在小微企业、生态建设、"三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天水市金融支持企业去杠杆实施方案》强调金融企业要支持供给侧改革,为全市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做出贡献。2018年《天水市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出台,文件全面阐述了天水市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实施意见。2021年为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出台了《天水市人民政府金融奖奖励办法》,针对金融机构、县区政府制定了各项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
天水市绿色金融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金融企业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共创美丽天水的着眼点,在积极支持天水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拓展盈利空间。截止2020年底,全市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为85.80亿元,比年初增加10.12亿元,增速13.37%,绿色贷款投放涉及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绿色服务业等六大领域,其中清洁生产产业贷款余额增幅最大,比年初增加5010万元,增幅高达562.9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项目依然是绿色资金投资的重点,占各项投资余额总和的70.6%,有力支持了全市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生态维护。生态环境产业和绿色服务跻身绿色金融新增长级,增幅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上。
表1 天水市优势资源
资料来源:甘肃省统计年鉴、天水市经济年鉴(2020)、甘肃省文化旅游厅、天水市文化旅游局官网
二、天水市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金融的内涵、作用认识不够深入,缺乏顶层设计
天水市于2018年6月出台《天水市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绿色金融工作进行指导。虽然该意见包括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实施意见三个方面,但依然存在政策设计不全面的问题。一是未将绿色金融纳入全市发展战略,缺乏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天水市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目标表述为"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规的配套支持,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等多元化、互补式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动员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努力实现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且高于上年绿色信贷余额增速。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和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各类社会主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绿色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升".没有制定短期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的投放量、效益标准,也未提及三年以上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是反映政府行政能力和绩效的关键信息,查阅近五年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未找到有关绿色金融的总结和阐述,仅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智慧金融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二是未制定有关绿色金融支持、约束政策。绿色金融涉及的业务往往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绿色金融的外部性特征明显,需要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外推助力。现阶段,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天水市尚未出台有关绿色金融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对金融企业和涉绿行业的发展、转型升级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没有绿色金融约束政策,以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评估、审核,剔除不达标企业,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二)绿色金融主体和产业集中度高,结构不合理
绿色金融投资主体集中在银行业,绿色金融开始于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再经过探索拓展到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及碳金融等。区域银行数量和发展水平对其绿色金融质量有很大影响,天水市银行数量较少,除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只有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包括甘肃银行和兰州银行,其余均为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规模较小,业务能力不强(表2)。
表2 天水市金融机构性质及数量
资料来源:天水经济年鉴(2020)
天水市2020年绿色金融投放数据显示,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头戏,从投资主体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达到天水市绿色信贷投资总额的60%以上,其他金融主体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从投放产业看,天水市绿色信贷主要用途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项目和绿色服务等六个方面,然而2020年超过80%的资金主要投放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项目中,且每年以超过10%的比例增加。生态环境产业是天水市绿色信贷投放的第二大项目,但其投放金额仅为13.87亿元,远远小于基础设施项目的60.58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投放额分别为3.09亿元和7.53亿元,和年初相比,投放金额不升反降,尤其是节能环保产业,降幅达到23.58个百分点。天水市绿色信贷投放产业过度集中、信贷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全市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表3 2020年天水市绿色信贷投放情况及增速
(三)产业基础薄弱,绿色金融发展受限
"工业强市"是天水市的主要战略之一,以装备制造业、电工电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声誉,受产业布局和政策影响,天水市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依赖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近五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14个地州市的排名一直处于下游水平(表3)。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6.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1.2%,而轻工业只增长了0.1%.由表4看出,近五年来,天水市不断加大第三产业发展,除2017年外,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速度较慢。在发展绿色工业和加快传统工业转型政策的引导下,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同时,重工业生产总值在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降反升,意味着天水市传统重工业绿色发展和转型需要更多的魄力和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价值较低,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9.2元,只有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的一半多一点;龙头产业-旅游业开发水平不高,大量优质资源闲置。落后的产业布局、传统制造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了天水市绿色金融的发展。
(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限,绿色服务不到位
目前国内已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债券和碳金融等。《天水市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探索发行绿色债券、推动设立发展绿色产业基金、积极发展绿色保险等任务,但时隔四年,天水市绿色金融只有绿色信贷产品发展较快,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几乎空白。2019年天水市城投公司发行了天水市第一支价值5亿元的企业债券,虽然天水市城投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园林绿化、康养、文化旅游及房地产开发等,涉及绿色产业,但该债券并非绿色债券,不会全部用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表4 天水市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省内排名
资料来源:天水市历年经济年鉴
天水市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绿色服务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识不到位,当涉及政绩和企业利润时,政府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的决心和行动力欠缺。金融企业更愿意保持和发展传统业务,对收益和风险不确定的绿色金融新产品相对抵触,绿色服务意识差。二是缺乏专业绿色金融人才。天水市文化底蕴深厚,但经济欠发达,本科类院校只有一所,无法培养出高水平金融人才。同时,地理区位、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和发展机会等因素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三是研发能力有限,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绿色服务能力的提升,都需要科研带动。域内科研院所数量较少,加之科研经费不足,使得针对绿色金融创新研究少之又少。
三、提升天水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培养公民绿色消费意识,将个人纳入绿色金融体系
我国绿色金融参与者主要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各地绿色金融实践中,几乎未考虑公民个人---绿色生态环境的最终受益者。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民都与绿色发展息息相关,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绿色金融体系,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金融体系不能也不应该将公民个人排除在外,倡导绿色消费意识,鼓励民众参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能够从消费终端促进天水市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绿色储蓄投资。政府牵头推出"爱天水"绿色储蓄项目,鼓励市民将个人储蓄投资于天水市绿色生态发展项目,对超过一定额度的储户,给予环境优享权、投资企业产品免费使用及免费旅游等奖励。二是联合银行发放绿色信用卡。引导持卡用户购买绿色认证产品或在指定的绿色消费场所进行消费。消费金额纳入"绿色消费积分",当达到一定积分时,可兑换绿色农产品、公共交通费、农家乐体验游、植树冠名机会等等。三是推行绿色信贷。对购买绿色住宅、新能源汽车等大额绿色消费产品的个人,给予绿色信贷补贴,鼓励民众绿色消费。
(二)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完善绿色金融政策
绿色金融产品不同于其他企业产品,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重特性,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绿色金融的效益最大化。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推动,天水市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基础薄弱,绿色金融利润低、风险不确定,政府引导和激励尤为必要。一是将绿色金融纳入天水市绿色发展战略。由政府联合人行天水市中心支行、市政府金融办、天水银监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等相关部门从战略高度规划天水市绿色金融发展,制定一至三年短期发展目标和五到十年中长期发展战略,使绿色金融发展有的放矢、有纲可循、持续推进。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绿色金融产品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制定相关的激励、奖惩等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一方面尽快出台可行的财政补贴、金融优惠、税收减免、消费激励等相关政策,提高绿色金融市场参与度,拓宽绿色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加强绿色金融考核,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考核指标体系,通过量化指标监督和约束绿色金融参与者,配合奖惩制度促使相关责任中心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执行力。三是设立绿色基金,加大绿色产业扶持力度。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为乡村环境整治、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绿色农产品、龙头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对绿色中小企业的扶持,不断激发天水市经济潜力。四是加强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天水市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专题讲座,丰富现有员工的绿色金融知识;赴发展较快地区参观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绿色金融专业水平;引进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扩充绿色金融人才队伍;整合高校资源,探索申报绿色金融专业,培养更多本土化专业人才。
(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天水市现有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部分基金、债券和保险或有涉及绿色产业,但未明确标注绿色基金、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探索多种绿色金融产品联动,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天水绿色金融发展。一是绿色信贷。天水市金融机构在原有绿色贷款基础上,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种类,为种植户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小企业绿色工业品生产、个人绿色消费等提供绿色信贷,扩大绿色信贷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应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绿色信贷理念,按客户需求,实施差异化服务策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绿色债券。如甘肃银行于2017年发行了甘肃省首支价值1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随后兰州银行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发行了价值10亿元和2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券,债券募集资金主要通过总行与有关政府部门安排直接用于支持省内节能、污染防治、清洁交通、生态保护等重点环保项目。现有资料显示上述债券资金明确用于天水市绿色发展的只有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1亿元)。天水市可以借鉴天水市城投公司债券发行经验,积极筹备相关事宜,争取早日募集到第一支绿色债券资金。三是绿色保险。天水市绿色保险目前仅有环境污染责任险,与绿色产业、新能源发展等有关的险种尚未开发。天水市各大保险机构可以根据天水市产业发展特色,开发新能源产业保险,针对花牛苹果、花椒、桃等的绿色农产品保险,针对森林、草原等的生态特色保险,针对文物修复、旅游资源保护等的文化旅游保险等险种。丰富天水市绿色保险种类和范围,提升天水市绿色保险水平。
(四)加强合作,搭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最关键的竞争力之一。一是搭建天水市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金融机构、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的交流沟通,形成有效的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绿色项目库,为金融机构资金选择提供方便,定期更新项目进展情况并建立项目事后效益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企业绿色信用库,披露企业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对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惩罚并及时曝光,督促企业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金融机构名录,对提供绿色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及资金用途予以公开,并将绿色金融产品发展情况作为对金融机构、县区政府考核及奖惩的指标之一。二是利用"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机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尽快提升天水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天水市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绿色金融是实现天水市经济绿色转型、建立渭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搭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助力天水市全面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 2016.(1):78-81.
[2]姜再勇。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思路[J].甘肃金融, 2017,(1):4-7.
[3]贾修斌,李静。甘肃省绿色金融债券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J].甘肃金融, 2016.(11):50-52.
[4]潘功胜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5.
[5]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一-基 于省际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 2016,(1):103-107.
[6]郑录军,王冲。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基于山东省区域转型风险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2):32-38.
[7]郑文灏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D].南京审计大学,2018.
[8]陈雨露当前全球中央银行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J]金融研究, 2020.(2):1-14.
[9]徐忠,郭濂,冯殷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金融, 2018,(10):3-14.
文献来源:赵凡淇,马晓娟。天水市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22(03):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