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金融学论文

金融管理专科论文范文(精选6篇)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 作者:王仕佳
发布于:2019-09-17 共6660字
  金融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货币供求平衡、稳定货币值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对货币资金所实行的管理。金融管理专业充分发挥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优势,同时吸收西方有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主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管理方面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本文精心准备8篇金融管理专科论文供学者参考!
  
  金融管理专科论文第一篇:浅谈互联网对农业金融的影响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研究了新形势下农业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探讨了互联网对农业金融的影响,分析了互联网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业金融; 互联网; 发展模式;
  
  据调查,截止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为13953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数约为564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40.42%.在乡村人口占比近一半的中国,农村经济建设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1].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土地、劳动力以及生产资本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生产资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即需要有效发挥农业金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当前,我国东南沿海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得以迅速发展,对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互联网也走进了广大农村地区,这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于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责,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信息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网络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22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4%,同比增长3.00%;2018年中国农村移动宽带用户数达到16854.6万户,固定宽带用户数为4522.9万户。农民使用移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为农业金融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促进了农村农业金融的发展。
  
  1.2 政府政策层面的保障
  

  “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一直将“三农”问题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与可持续性,要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配置,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定不移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促进医疗资源向农村流动,积极推动农业补贴改革。在2019年中央指导三农的文件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这些国家政策为我国农业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促进了农村金融行业的改革[1].
  
  1.3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导向
  
  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粗放式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扩散现象更为严重。与此同时,因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随时可能面临着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加之农民风险意识不足,农业生产风险较大。以农村家庭农场为例,在农忙时期,农场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收割农作物,同时受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的影响,经营者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场的运作。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民资产种类较为单一,同时金融市场对抵押物的审核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农户担保抵押能力有限[2].整体看来,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农业金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刺激推动的[3].
  
  2 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探析
  
  2.1 手机银行

  
  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并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中。与此同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移动商务近年来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移动支付兴起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现阶段,腾讯等企业纷纷抢占移动支付市场,若不想被市场淘汰,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必须创新金融工具,手机银行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据央行统计,截止2018年12月,我国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6.7亿户,其中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6.12亿户;同期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互联网支付业务金额约为2.57万亿元,移动支付金额约为74.42万亿元。由这些数据可知,农村电子银行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从手机银行功能与业务范围来看,其可以为农民提供自助转账、缴纳各项费用等功能,同时为农民提供24小时的金融服务,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特点,提供了个性化的咨询服务与金融业务。
  
  2.2 互联网+农业
  
  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互联网也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的基础上,打破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原有的形式,从而弥补传统农业的不足之处。当前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得以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是我国农业信息网站数量不断增加,例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村网、中国农业网等网站,这些网站的内容也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环节至营销环节各类信息。二是农产品电商类网站数量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目前各类涉农产品电商平台已经超过3万家,互联网+市场规模未来将会接近10万亿。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模式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3 农业众筹模式
  
  农业众筹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主要指发起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项目信息,由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帮助发起人开展项目并获得一定数额报酬的金融模式[3].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众筹因其融资简单、便捷快速的特点,发展迅速。以点筹网农业众筹平台为例,截止2016年,该平台已为8000余沪农企提供了近6亿元的生产资金,众筹项目总数多达6000多个,项目成功率为100%,订单金额已超过2.38亿元,同时平台下设农村金融、电商、品牌等服务板块。这些农业众筹平台对农业产业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互联网技术与平台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转型发展,为我国农业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手机银行、农业众筹模式以及互联网+农业是我国农业金融发展新模式,其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欧阳椰。关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金融业务转型发展的思考--以中国农业银行湖南分行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21 (22) :104-105.  
  [2] 许珊珊, 许丹丹。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 2018, No.373 (05) :96-98.  
  [3] 骆超, 李崇迪。互联网金融下农业众筹模式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 2018 (3) :159-160.

  金融管理专科论文第二篇: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金融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金融扶贫的各参与方利益诉求不同,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复杂,导致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扶贫的效用。本文主要对金融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地方政府金融扶贫模式进行优化,提高金融扶贫的效用。
  
  关键词:金融扶贫; 问题; 建议;


 
  
  一、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现状
  
  农村金融扶贫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借助市场的力量,以金融机构为主体,通过信贷、保险等方式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从传统的生活式输血扶贫模式转变为新的生产式造血扶贫模式,为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解决生产性融资的需求,增强贫困户的生产资本实力,让贫困户逐渐提高自身的生活生产能力,最终实现脱贫。
  
  目前,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攻坚阶段。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探索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农村脱贫制度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金融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一些地方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金融扶贫的各参与方利益诉求不同,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的时候面临金融扶贫实施主体缺位、政策落实路径受限等困境,加之贫困地区的信用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完善,贫困户脱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收入较低而且不稳定,预期还款能力不强,导致金融机构的扶贫产品开发和投放越来越谨慎,这些问题的存在让金融扶贫的效用在一定程度受到了影响。为此,有必要对金融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地方政府金融扶贫模式进行优化,提高金融扶贫的效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资金供给量不足

  
  1. 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偏少,金融扶贫体系不健全,扶贫资金供给方数量较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上市前后做了战略调整,进行市场收缩并放弃了大部分农村市场,从乡镇甚至是一些小县城撤走网点,将大部分网点集中在城市。近年,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各金融机构网点出现了新一轮的撤并潮,从而导致县域以下金融网点的数量急剧减少,以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服务农村的金融主力军,在部分地方甚至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地位,能够为农村老百姓提供扶贫资金的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少。
  
  2. 农村金融机构用于扶贫投放的资金不多
  
  主观方面,金融扶贫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了该类信贷资金具有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加之政府的风险救助补给不到位,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过多的投放于金融扶贫领域。客观方面,政府在金融扶贫、支农惠农等方面的政策有限,部分大型商业银行扮演存款“抽水机”角色,将吸收的存款资金上存总行后集中到异地放贷;依托强大的科技支撑,互联网金融机构跨地域的吸收农村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农村资金的外流;此外,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需要上缴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这些原因导致了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总量有限,可用于扶贫投放的资金不多。
  
  (二)扶贫资金使用方综合能力不强
  
  贫困人口具有收入低、收入不稳定、家庭资产少、收支不匹配等特点,甚至有些连基本生活都没有稳定的保障,迫使贫困人口把维持基本生活摆在首位。面对金融扶贫政策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和预期收益时,表现出“又爱又怕”复杂心理,信心不足,加之贫困户的个体知识、精力、技术等隐性门槛的限制,致使贫困户的综合实力不高,扶贫资金使用能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成本高
  
  显性成本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金融扶贫对象大多经营规模有限,融资额度较小,贷后管理成本较高。从扶贫对象角度来看,大部分扶贫对象财务知识匮乏,管理和运用扶贫资金能力不强,扶贫资金使用成本较高。隐性成本方面,一是大部分金融扶贫产品与扶贫对象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信贷产品期限及还款方式上,不同的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收益亦是如此,固定的金融产品期限和还款方式与农业生产周期性的不匹配势必会提高农业生产个人和企业的无形财务成本。二是经营风险的无形转嫁。一些贫困户以自己的名义申请得到扶贫资金后,有的选择将扶贫资金入股到农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在面临市场行情不佳、倒闭破产等风险时,企业无法给贫困户分红,甚至不能归还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农户无形中承担了这些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金融扶贫各参与方的监督、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金融扶贫过程中,政府扮演扶贫资金投入的引导和倡议角色,单纯考核放贷量,对金融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考核力度不够。银行是扶贫资金的投入方,考核不良率、收息率及贷款回收率等指标,目的是在确保扶贫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获利。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则主要是从不良率以及涉农资金投放占比等方面入手,在引导银行完成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监督银行的防控风险,稳健经营。虽然各方的管理目标有一些方面是相同的,但在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时候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
  
  三、完善农村金融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考核管理机制
  

  首先,健全法律法规。需要把农村金融扶贫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将金融扶贫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化、具体化、规范化。其次,建立扶贫项目实施全程的检查督管体系,引入无关联的第三方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建立奖惩机制,鼓励群众对项目各环节进行建议与监督。再次,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应适当提升金融扶贫领域相关资金的指标监管容忍度。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增加扶贫资金供给
  
  在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信贷机构,发展农村互助基金,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农村金融扶贫机构数量,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扶贫资金供给量,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三)转变思路,主动作为,创新产品
  

  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农村金融扶贫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满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如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即将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推出以农民“三权三证”作为抵押担保的贷款产品,解决“三农”经济实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
  
  (四)提升贫困地区企业和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方的综合实力
  

  由于生活环境、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原因,多数贫困地区企业和老百姓缺乏金融知识,在观念和能力上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老百姓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在贫困地区全面开展金融知识的培训与普及,提高贫困户的金融知识和资金使用能力,在扶贫的同时为贫困地区企业和老百姓扶智,补足精神和能力上的“钙”.
  
  (五)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扶贫资金的投放效率
  
  一方面,政府要搭建扶贫管理工作服务平台,对扶贫管理各环节进行精简、优化和整合,将扶贫管理工作从线下的搬到线上来,降低扶贫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扶贫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扶贫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优化内部管理审批流程,充分用好线上线下的平台,快速办理各类扶贫贷款等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整合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贫资金审核流程,从而提高效率,更好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扶贫资金需求。
  
  (六)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保障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
  

  由于金融扶贫工作的特殊性,各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的过程中,履行了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一些风险,投入的扶贫资金有可能无法收回并形成损失。地方政府除了要按时对扶贫资金据实贴息、协助金融机构收回扶贫资金外,还需要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从而保障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如政府和金融机构可按一定比例建立金融扶贫贷款的贴息、担保和风险补偿金专项资金,一旦金融机构投入的扶贫资金出现损失,则专项资金可用于弥补金融机构的资金损失。
  
  (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扶贫信用环境
  
  政府要引导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机构、司法机关、财政以及具体实施金融扶贫工作的金融机构等部门一起加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来,发挥部门合力,共同推进和完善农村信用工程体系建设。金融扶贫各参与机构要长期加强对农村老百姓有关扶贫政策、金融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其文明素质、诚信意识和金融素养。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司法对金融扶贫的保障作用,在金融扶贫过程中,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为金融扶贫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双, 刘鹏。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研究[J].上海金融, 2017 (1) :17-22.  
  [2] 刘永富。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N].人民日报, 2018-10-21 (5) .  
  [3] 邢琳。农村金融扶贫要帮到点子上[J].人民论坛, 2017 (19) :76-77.  
  [4] 商文莉。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运行机制及效率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5] 生洪宇。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融资策略研究[J].会计改革与创新, 2018, 2 (4) :95-96.  
  [6] 卓尚进。把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到战略地位[N].金融时报, 2018-5-3 (4) .  
  [7] 钟承斌。金融精准扶贫形势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征信, 2018 (10) :46.

金融管理专科论文(精选范文6篇)
第一篇:浅谈互联网对农业金融的影响 第二篇: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第三篇:多维度视角下普惠金融机制创新路径分析 第四篇:关于金融含义与本质的解释说明
第五篇: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六篇:浅谈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作者单位:王仕佳.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19(09):31-32.
原文出处:江西财经大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