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金融学论文

关于金融含义与本质的解释说明

来源:现代营销 (经营版) 作者:王琮
发布于:2019-09-17 共3558字
  金融管理专科论文第四篇
  
  摘要:货币与金融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易契约关系的一种体现,契约关系也能称之为承诺关系。信用是货币的本质,也就是具有购买力或对购买力相对稳定的承诺关系并将其进行兑现。金融是在货币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金融是一种利用金融配置方式对社会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同时,信用也是金融的本质,也就是通过预期,承诺以及兑现未来现金流入等方式,从而实现终值方与现值方之间的一种交易方式。本文通过对货币与金融的本质进行分析,并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的对金融的思维方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由此确保金融问题思考的全面性,促进金融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货币; 金融; 本质; 金融学; 思维方法;
  
  在眼下的经济体制环境下,金融对企业的成功转型有着绝对重要的支持性作用。当企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或者有效融资不成功等情况时,则表示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金融问题,此时则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应对处理。同时,不少新兴企业虽然在股市上无法获得良好的业绩,但是现市场盈利却相对理想,传统的金融思想与观念则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此时则需要在充分结合金融本质的基础上以金融学的思维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说明,为金融业的有序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依据。


 
  
  一、货币的本质分析
  
  在稀缺资源的情况下,人类未来交易而产生的抽象思维产物被称之为货币,最初货币是基于人类的理性和自利程度有限的条件下而产生的。信用是货币的本质,也就是对购买力或者是购买稳定力的相关承诺并将其进行兑现的过程,所以,货币是对人和人之间的交易契约关系,或者是对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交易契约关系的一种体现,如果市场交易不需要成本,那则不会导致货币的出现,货币的产生条件是交易资源紧缺的环境。货币最初的发行机构是个人,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影响下,货币的发行单位已经演变成国家机构并采取的是强制发行的模式。所以货币的出现受人性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导致货币与人性的本质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然而,货币最初的私人发行模式转变为国家强制发行模式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是货币的本质受到严重的质疑,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信任现象,从金额层面理解则是交易双方出现利润分配不均的现象促使交易双方对彼此信任程度的缺失。如果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为交易双方建立彼此都信任的媒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实现货币的等价交换模式。为此,货币对信用和信任的本质体现得相对明显,信用不仅可以体现购买者的购买能力与购买的稳定性的承诺,并在实际的交易中充分的将其进行体现,同时信用还能作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或者是人与国家之间的交易关系的一种有效体现方式。
  
  二、金融的基本含义
  
  在货币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而出现了金融服务,它是建立在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机制。而各类型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都是针对预期未来净现金流入的方式,都是面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任何类型的金融服务都是以一个或者一组为单位对现值方与终值方为核心的双方或者多方的交易契约行为,而现值方与终值方之间的现金的流动都是利用账户而进行实现的,过去的资金账户交易基本上都是被国家机构的央行与商业银行所垄断,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大量的第三方支付账户与区块链接账户的出现,有效分散了过去账户垄断的现象。
  
  三、金融的本质
  
  社会经济的进步给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市场上不断流通的货币与货币的不断交易现象。所以,货币与金融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而言,货币与金融是共存的关系,如果不发行货币,那就不会出现金融,所以金融的本质同货币一样,都是信用。但是货币与金融也存在区别,主要表现为货币的信用标物与金融的信用标物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预期与承诺方面,以及在实现流通方面,通常情况下货币的信用标物是等价物品或者是长期而且稳定的购买能力,而现金在未来的流通则是金融的信用标物。
  
  (一)信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信用主要是指遵守承诺的行为,在此行为的基础上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遵守承诺而获取他人信任的行为逐步延伸到金融体系中,并对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很早以前,信用是因价值交换滞后而随即产生的赊销关系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建立在协议或者是契约等条件为基础上而实现对不同时间段的交易关系的确定。按照简单的逻辑思维则可以将金融体系中的信用理解为借贷行为,所以当中必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时间间隔,为了充分确保借贷双方的承诺得到保障和实现,所以要根据借贷双方的情况制定协议或契约,对双方进行有效的约束和保障。
  
  信用是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信用行为可以在金融体系的活动中得到最原始彻底的体现。在目前快速发展且发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系中,金融是建立在信用贷款的环境下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势,主要是指货币的融通行为。金融信用货币通常情况下是由国家相关部分在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制定的,它不仅是任何货币所不能取代的,同时也是任何机构不能强制发行的一种货币形式。现目前世界上任何国家实际所发行的货币,基本上都属于信用货币的范畴。
  
  (二)持续效用
  
  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环境中,大部分的金融单位或金融部门都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资金的凑集活动,然后再对市场主体开放借贷服务,由此而实现资金流通行为和资金互通行为,在资金的流通与互通行为中将其价值进行充分的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短期或一次性的效用关系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实现持续效用则性对较难,主要是要全面提升并且保证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持续效用关系的保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融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为严重的风险问题,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体系必将面对并承担的风险体系。其中虚拟经济体系与实体经济体系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目前的虚拟经济体系的有序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具有坚实基础的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金融的发展可以以虚拟化的形成出现,而信用则不能出现虚拟化,主要是因为信用是对未来价值的体现以及对承诺的一种兑现行为。金融的出现,使得价值的交换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高的市场需求的条件下,按照双方约定好的时间或空间下进行,并充分体现实体价值。所以,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转环境是金融价值实现的基础和依靠。
  
  四、金融学的思维方法探讨
  
  (一)金融的脆弱性

  
  金融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对货币与金融的本质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思考,同时,利用金融学的相关内容对金融的构成与金融的本质以及未来现金的流入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总结。主要是因为人以人之间的交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此而产生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而出现的货币。在未来净现金流入的过程中能否利用货币而产生的金融工具来进行还有待相关部门的验证和确定,而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利润分配不均的现象也是金融交易最为脆弱的环节,充分的体现了金融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
  
  (二)关于未来现金流的源泉分析
  
  如何实现未来净现金的流入,其根本源泉的控制成为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如果按照贴现主体对金融主体进行划分,则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公司单位,金融机构以及个人家庭等,从而形成了政府机构金融,公司单位金融,机构金融模式以及个人家庭金融模式。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的未来现金流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税费,而公司单位的未来现金流入则主要来源于商品的销售与劳务等,个人家庭的未来现金流入则是来源于自身的工作报酬,例如工资,奖金福利等等。站在全局的角度从根源上进行分析,所有单位主体的未来现金流入均是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商品与劳务关系。所以,从根源上讲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实体经济才会产出更高的净现金流入,这是所有单位净现金流入的主要源头,也是根本源头所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金融体系中的货币与金融的本质的全面分析,并且对金融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析,使得对货币与金融有着更加清晰彻底的理解。从而实现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现象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由此以更加科学合理的金融理念引导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瑞金,高丁丁。马克思聚焦货币本质的社会批判思想探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2 (01) :42-49.
  [2]汪其昌。发现内生于人性和金融本质的法律规则:司法审判视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3]汪来喜,孙传旺。基于金融本质、跨界转型视角的金融业赋能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 (01) :55-59.  
  [4]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经济学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汪其昌。货币和金融的本质与金融学的思维方法[J].金融教育研究,2017, 30 (01) :3-11.  
  [6]刘刚。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6.
  
点击查看>>金融管理专科论文(精选范文6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王琮.货币和金融的本质与金融学的思维方法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146-1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