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宗羲。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 卷 48 〔M〕。 全祖望补修。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1495.
〔2〕〔43〕蔡方鹿。 朱熹与中国文化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4.
〔3〕刘再华。 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 〔D〕。 上海: 复旦大学,2003: 4.
〔4〕〔10〕〔41〕钱穆。 朱子新学案 〔M〕。 成都: 巴蜀书社,1986: 1700,1272,1745 -1746.
〔5〕刘毓庆。 《诗》学之 “兴”的还原与背离 〔J〕。 文学评论,2008 ( 4) .
〔6〕傅斯年。 宋朱熹的 《诗经集传》和 《诗序辩》〔J〕。 新潮,1919,1 ( 4) .
〔7〕傅斯年。 诗经讲义稿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
〔8〕〔48〕〔70〕周予同。 朱熹 〔M〕。 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65 -66,81,83 -84.
〔9〕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11.
〔11〕谢谦。 朱熹 “淫诗”之说平议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7 ( 2)。
〔12〕赵沛霖。 试论 《诗经》情诗的历史命运 〔J〕。 贵州社会科学,1989 ( 2) ; 吴正岚。 朱熹涵泳 《诗经》的方法论意义 〔J〕。 江苏社会科学,2001 ( 4) ; 谢海林,周泉根。 论朱熹 “淫诗”说的学术背景及内在理路 〔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 1) .
〔13〕姜龙翔。 朱子 “淫奔诗”篇章界定再探 〔J〕。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12 ( 12) .
〔14〕〔60〕黄景进。 朱熹的诗论 〔C〕 / /钟彩钧主编。 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 1177.
〔15〕〔美〕杜维明。 一阳来复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299.
〔16〕莫砺锋。 从经学走向文学: 朱熹 “淫诗”说的实质 〔J〕。 文学评论,2001 ( 2) .
〔17〕汪大白。 传统 《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 “以 《诗》言 《诗》”说申论 〔J〕。 孔子研究,2002 ( 3) .
〔18〕檀作文。 朱熹诗经学研究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3: 262; 李士金。 朱熹文学思想研究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1 -24.
〔19〕蔡方鹿。 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377.
〔20〕蔡方鹿。 朱熹 《诗经》学析论 〔M〕 / /经学研究论丛: 第七辑。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99.
〔21〕〔25〕郝永。 朱熹 《诗经》解释学研究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24 -225,2 -3.
〔22〕陈昭瑛。 朱熹的 《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 〔C〕 / /钟彩钧主编。 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 203.
〔23〕邹其昌。 论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 〔J〕。 哲学研究,2005 ( 6) .
〔24〕曹海东。 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 〔D〕。 上海: 华中师范大学,2007: 199.
〔26〕陈志信。 诗境想象、辞气讽咏与性情涵濡--- 《诗集传》展示的诗歌诠释进路 〔J〕。 汉学研究,2011 ( 1) .
〔27〕戴志钧。 朱熹在楚辞研究中的开拓性贡献 〔J〕。 文史哲,1990 ( 3) .
〔28〕杜海军。 幽忧穷蹙 怨慕凄凉---论朱熹的楚辞鉴赏观 〔C〕 / /朱杰人主编。 迈入 21 世纪的朱子学 纪念朱熹诞辰八百七十周年、逝世八百周年论文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1.
〔29〕〔韩〕朴永焕。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 《楚辞》的态度 〔J〕。 天府新论,1995 ( 4) .
〔30〕〔42〕〔53〕束景南。 朱子大传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1048,1054; 1042; 93.
〔31〕孙光。 汉宋楚辞研究的历史转型--- 《章句》《补注》《集注》比较研究 〔D〕。 保定: 河北大学,2006: Ⅰ。
〔32〕罗敏中。 以儒注屈 融屈于儒---论朱熹的尊屈倾向之一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 6) .
〔33〕〔68〕李士金。 朱熹文学思想研究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84,170.
〔34〕何新文,徐三桥。 论洪迈与朱熹对 《高唐》《神女赋》评价的差异---兼及宋玉辞赋批评标准与方法的把握 〔J〕。中国韵文学刊,2011 ( 4) .
〔35〕莫砺锋。 朱熹文学研究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96,
〔36〕于浴贤。 从 《楚辞集注》看朱熹辞赋观 〔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 3) ; 徐涓。 朱熹 《楚辞集注》篇目考察〔J〕。 江淮论坛,2014 ( 3) ; 梁升勋。 朱子 《楚辞集注》研究 〔D〕。 台北: 台湾师范大学,1985.
〔37〕肖伟光。 朱子楚辞学研究方法的理学背景发微 〔J〕。 云梦学刊,2014 ( 3) .
〔38〕徐涓,王国良。 朱熹格物致知与楚辞学方法论 〔J〕。 社会科学战线,2014 ( 9) .
〔39〕朱熹。 楚辞集注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40〕吴长庚。 朱熹文学研究之三大著述 〔J〕。 上饶师专学报,1995 ( 2) .
〔44〕王哲平。 朱熹文学思想论略 〔J〕。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 3) .
〔45〕李春强。 朱熹 《论语集注》文学观简论 〔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 1) .
〔46〕张立文。 《朱熹文学思想论》序 〔J〕。 上饶师专学报,1995 ( 2) .
〔47〕杨儒宾。 战后台湾的朱子学研究 〔J〕。 汉学研究通讯,2000 ( 76) .
〔49〕朱东润。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3; 程千帆,吴新雷。 两宋文学史〔M〕 / /陈千帆全集: 第十三卷。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66; 张健。 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 〔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8 -12.
〔50〕〔日〕横山伊势雄。 论朱熹的文学哲学一体观 〔M〕 / /徐中玉主编。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第十八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53.
〔51〕〔76〕吴长庚。 朱熹文学思想论 〔M〕。 合肥: 黄山书社,1994: 61,341.
〔52〕莫砺锋。 朱熹文学研究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3 -114; 吴法源。 试论朱熹的文道观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 2) .
〔54〕程刚。 宋代的太极观与文学本原论 〔J〕。 周易研究,2014 ( 4) .
〔55〕郭绍虞。 朱子之文学批评 〔J〕。 文学年报,1938 ( 4) .
〔56〕〔71〕胡明。 关于朱熹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J〕。 文学遗产,1989 ( 4) .
〔57〕马积高。 宋明理学与文学 〔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2.
〔58〕张毅。 宋代文学思想史 〔M〕。 北京: 中华书局,2004: 258 -259.
〔59〕石明庆。 论朱熹理学与诗学之关系 〔M〕 / /朱子学刊: 第十五辑。 2005.
〔61〕丁放,孟二冬。 试论宋代理学家的诗学理论 〔J〕。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 1) .
〔62〕何寄澎。 朱子的文论 〔C〕 / /钟彩钧主编。 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 1213.
〔63〕闵泽平。 朱熹文章观论略 〔M〕 / /朱子学刊: 第一辑。 2008: 117.
〔64〕踪凡。 朱熹论两汉诗赋---兼与晁补之比较 〔M〕 / /方铭,李诚编。 中国楚辞学: 第十二辑。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9: 198.
〔65〕全华凌。 论朱熹的韩愈研究 〔J〕。 船山学刊,2009 ( 4) .
〔66〕黄炳辉。 晦庵评唐诗辨 〔M〕 / /邹永贤主编。 朱熹思想丛论。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229.
〔67〕莫砺锋。 论朱熹关于作家人品的观点 〔J〕。 文学遗产,2000 ( 2) .
〔69〕谢谦。 朱熹文学批评的批评 〔J〕。 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8 ( 2) .
〔72〕郭齐。 论朱熹诗 〔J〕。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 2) .
〔73〕许总。 论南宋理学极盛与宋诗中兴的关联 〔J〕。 社会科学战线,2000 ( 6) .
〔74〕莫砺锋。 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 〔J〕。 中国文化,2001 ( 17,18) .
〔75〕李育富。 朱熹易学思想与诗歌关系考论 〔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 1) .
〔77〕〔美〕陈荣捷。 论朱子 《观书有感》诗 〔C〕 / /钟彩钧主编。 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 11.
〔78〕〔韩〕李秀雄。 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49.
〔79〕〔日〕申美子。 朱子诗中的思想研究 〔M〕。 台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8: 1.
〔80〕石明庆。 朱熹诗学思想的渊源与诗歌创作 〔J〕。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 1) .
〔81〕朱杰人。 朱子诗论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 4) .
〔82〕胡迎建。 朱熹诗词研究 〔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6.
〔83〕饶宗颐。 唐宋八家朱熹宜占一席论 〔C〕 / /钟彩钧主编。 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 1157.
〔84〕莫砺锋。 论朱熹的散文创作 〔J〕。 阴山学刊,2000 ( 1) .
〔85〕闵泽平。 朱熹文章风格论 〔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 5) .
〔86〕方笑一。 论朱熹经学与文章之学的关系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 2) .
〔87〕王仕强。 典范的意义---朱熹的辞赋创作 〔J〕。 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 1) .
〔88〕黄拔荆,周旻。 论朱熹的词 〔M〕 / /邹永贤主编。 朱熹思想丛论。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245.
〔89〕许总。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 〔M〕。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