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体验教学源于二战以后英国的一种户外 拓 展 训 练,其 英 文 为“Outward---bound”,本意是一叶小舟驶出平静而安全的港湾,去搏击波涛奔涌的大海。德国着名教育家哈恩( Kurt Hahn) 创办了外展教育学校( Outward Bound School) ,引导学生在小溪、湖泊、海洋、沙漠、高山等自然环境中进行野外探险,让其亲身体验自然,进而热爱自然与保护自然,增强其野外生存的能力,以此来磨练他们的意志,熔炼他们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自信。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教育界对这种户外拓展训练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引入教育领域,引发了教育界创新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当时美国的外展教育学校几乎遍及所有的名山大川。经过欧美教育家一系列理论探索与实践开发,体验教学法诞生,并风靡全球。体验教学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卢梭的“以行求知,体验中学”和杜威的“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的教育思想。体验教学理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引入我国。
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此后“以注重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体验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研究的热潮在我国教育界不断涌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体验教学的方法在实践中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并得到迅速的推广。”[1]
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唤与责任,中共“十八大”勾画出了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文明的美丽梦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义不容辞之责。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生态,探究生态,对生成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而言,是最佳的教学方法。
二、体验教学的形式
西方的体验教学追求冒险刺激,存在风险。
我国中小学强调“安全重于泰山”,客观上存在升学率至上的实际情况。国内外教育状况存在差异,我们只有对西方的体验教学进行本土化重构,才能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生成。
( 一) 实地考察 亲身体验
“真正的体验学习并非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学习,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升华的户外团队活动。”[2]
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两课内容时,引入了生态史观来分析与评判历史。学生在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顺势笔者提议,各学习小组利用双休日对当地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它们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此提议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并付诸于行动。在实地考察中,一个学习小组目睹了一个小钢铁厂飘洒的粉尘对附近农作物的危害和对附近住户日常生活的侵扰,听到了附近住户对小钢铁厂的怨声与指责。一个学习小组考察了一个电池厂,看到了电池厂排出的黑色污水对河流的污染,河道里找不到绿色,没有鱼虾。通过对下班职工的了解,学生得知这个电池厂的生产严重影响一线职工的身心健康。一个学习小组考察了当地的一些木业企业,有的木业工厂在生产时,如柱白烟滚滚升空。有些木板厂,使用不合格材料,甲醛等严重超标,车间里弥漫着刺鼻气味,职工的身心健康深受影响。产品卖出去,同样会有损消费者的健康。各个学习小组就实地考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写出考察报告,在课堂进行交流讨论。历史课代表与各学习小组组长对各组考察报告进行归类综合汇总,然后以班级名义给市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全班同学对环境污染的担忧与对美好生态的渴望与思考。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据专家调查,学生关心现实胜于关心历史。[3]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就相关生态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社会,让学习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逐步生成。”[4]
南京师大附中的王红教师在讲授校本课程《南京历史文化》时,为了渗透生态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金陵的自然之美,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就把课堂移到了环境怡人的景区。阳春三月,王老师与学生一起去野花争妍,修竹茂林的牛首山。
在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的牛首绝顶,师生一起畅谈郑和远帆西洋的无畏壮举,怜惜千古词帝“胭脂泪,相留醉”的迷惘人生。夏日之际,王老师与学生一起去柔润清凉的莫愁湖,在芙蓉出水、荷叶田田的湖心亭追叙六朝兴衰的风风雨雨,探析开国君臣的心态哲学。深秋时节,栖霞山漫山红遍,枫林如火,景美如画。王老师与学生在这里探析佛教在南京的发展历程,探析宗教对生态的影响。
冬天来临,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王老师与学生来中山陵凭吊,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如此教学,学生的身心因得到大自然的沐浴而舒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流连忘返,激发了他们对美丽南京的无限热爱,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