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 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通常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后忘这种被动型学习之中。本文从教、学、行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史学理论与教学方法
(一) 注重对历史知识进行分
析与概括,重视介绍学术界新理论新观点世界近代史知识点多、线索复杂,教师除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史学理论从宏观层面驾驭,同时注重介绍学术界新理论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概括,避免学生流于对历史知识的纯粹记忆,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对于传统把世界近代史作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学术界逐渐接受“全球史观”这一新的史学理论。“全球史观”是“在当前世界性事件的影响下,历史学家所要达到的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教学中,介绍“全球史观”产生背景和理论特点的同时,运用这种理论与学生讨论世界近代史上一些重大历史现象的产生、向外传播扩散等发生影响的来龙去脉,对启发学生思维方式、视角都极具意义。
(二)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提供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由同学查找资料,在集中的时间里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点评。第二,结合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专题研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学术动态,撰写发言提纲;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三,制作有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历史在场”感。课件应突出1500年以来西方文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另外在课件上突出重要人物、经典场景、历史地图、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图片,并编辑相关视频链接在课件中,使课件图文影像并茂,增强学生的时空感。第四,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后观看相关经典影视作品。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 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对历史学感兴趣爱思考的学生,应积极培养,发挥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本课程缺乏兴趣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建立帮助机制,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困难或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二) 组织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全球史观、现代化理论、年鉴学派、新社会史学的相关经典着述并作读书报告对现阶段学习的学生而言,缺乏对某种史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导致学生常缺乏对规律性和宏观线索的把握。教师可以开列较为吸引学生又有较强理论素养的着作,要求学生以作笔记、写读后感或读书报告等方式加深理解,在由教师集中讲解、点评。
(三)、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
扩散性思维是建立在史学理论和资料掌握的基础上,而非一时的突发奇想。这是一个以史学理论为基础、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才可能具备的学术素养。一方面需要教师需围绕某一有价值的问题,尽可能的把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成果的思路对同学进行启发性的介绍;另一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读书,通过比较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教”与“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机结合
(一) 以课程论文训练为中心将教与学有机结合
以课程论文“六步走”的方式,把学生的论文训练纳入课程计划。 (1) 讲导言时,向学生布置课程论文任务,要求学生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一篇6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规范,要有内容摘要,关键词,脚注,参考文献。 (2) 选题,选好题目是论文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第5周确定论文选题。 (3) 教师对论文选题进行集中和个别辅导。 (4) 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5)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论文交流,每小组由小组长负责,交流时间限制在10分钟之内。 (6) 完成课程论文,教师给出评阅意见,并评选出优秀论文。
(二) 形成对优秀课程论文的奖励机制
对于认真完成并且有一定创新点的优秀课程论文,教师可以提高作者在平时成绩的分数。此外,教师重点辅导优秀课程论文,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创新项目,激励学生提高论文质量和科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