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把“莫扎特效应”引入历史教学课堂的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30 共3655字
论文摘要

  卢梭曾说过:“音乐包含了比语言大一百倍的力量。”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音乐来交流他们的思想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唤起听众的想象力,引发深层的思考。科学家曾在英国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教学,“实验中,六年级被试学生分为两个组,A 组的数学课伴随着背景音乐———莫扎特名曲,而 B 组则是常规教学。测试结果为 A 组的数学成绩比B 组高出 10%”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莫扎特效应”。

  现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的运用中已经相当普及,我们可以尝试将“莫扎特效应”运用于教学中。当然,我们这里所应用的音乐不仅仅是莫扎特古典音乐,而是一切为我们所知的优秀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融入相关的音乐,营造出历史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师讲解的效果,就能使课堂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1 课前三分钟,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能快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的状态,很关键的是要用好课前三分钟时间。在课前三分钟,如果能有选择的播放一段充满意境的音乐,可以诱导学生不自觉中进入学习情境,感受到一定的历史氛围。

  这样一来,学生会对本节课所述的内容线索、故事情节,产生学习的热情。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必然兴趣盎然,学习也变得有滋有味。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中《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历史,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本课知识点线索清晰,但内容过于理性和枯燥,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很难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情境性材料,让学生能尽快进入情境,思考感悟这段近代历史,加深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前三分钟,学生进入教室,还保持着下课的嬉闹,我在投影中先展示了本课的标题,接着播放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这段音乐是电影中溥仪出宫时候的插曲,曲子悠扬婉转,华丽但又蕴含着悲伤。皇帝被驱逐出皇宫,个人、国家、民族的命运面临着巨大的转折,以极强的历史感震撼着听者的心。音乐的播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了,也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什么音乐?老师今天要上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播放这样的音乐?学生很快就沉静下来,利用课前三分钟来预习新课,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用文学性语言设问启发:

  1) 从 1840 年到 1900 年正好六十年,1840 是庚子年,1900 年也是庚子年,一甲子的轮回,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屈辱的六十年,这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受了哪几场主要的侵略战争?

  2)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几场侵略战争分别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聆听音乐时,已经不知不觉将情感酝酿成熟,很快就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课前三分钟恰当地使用音乐来引导,会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产生一种好奇和期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正式上课时,教师给予情境和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迅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提高了整个课堂效率,一堂课就在学生兴趣盎然,全情投入中顺利开始了。

  2 教学后程中,利用音乐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新课改下,教师很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像历史知识点那样直观,容易理解记忆。尤其是历史教材中某些爱国主义的内容,教师难以单纯用言语来生动地阐述和表达,并且现在的学生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痛苦,没有体会过饥饿和恐惧的感受,总觉得这些爱国主义的故事都已经是陈旧的过去,学习兴趣缺乏。

  《乐记》说:“乐者,德之华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寓情感于音乐,用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来引导学生,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课的时候,我考虑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除了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外,《课标》更强调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何能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让学生获得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又不让学生感觉是老师在空洞地说教灌输,为此我将“日军暴行”这个部分的图片,以影片播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图片播放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使用了《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曲。当如泣如诉的大提琴缓缓响起来的时候,日军暴行的照片一张一张慢慢展示出来,一时间所有学生都被震撼了,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那种在音乐中所表达出被刻意压抑的悲伤,让学生们都安静下来, 在无言中感受到了敌人侵略的残暴、山河沦丧的悲痛、战争冷酷的创伤。看完这段图片的展示后,很多学生都红了眼眶,几个女生都小声哭泣着。学生的内心是真正被触动了,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体验。在看完这段图片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快速讨论归纳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所犯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种种罪行。学生直观感受日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再结合课本内容很快就完成这块内容的学习,为接下来的讲述抗战的胜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奠定了感情的基础。

  在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难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加入音乐的因素,创设一个历史情境,用音乐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升华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真正达成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3 在课堂总结时,利用音乐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我们学习历史,希望能用历史的光芒来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历史课程,应该是在教师引领下,成为学生了解国家发展,了解文明传递,了解人的思维和价值观,了解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思考和反思的历史课堂,才能够成为有历史感的课堂。在课堂的结尾处,教师往往会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对本课的情感进行升华,引发学生对历史深层次的思考。

  在设计选修课程《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一第三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时,笔者希望学生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独立自主的思考一战给世界留下的影响,能总结并反思战争的历史教训。在上课前,笔者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别从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国际关系三个方面收集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研究的成果。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从收集的材料和图片中,了解战争对各方面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有了理性的认识,情感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积累着。课堂总结部分,笔者播放了英国十岁男孩 Declan 的音乐视频《Tell Me Why》(告诉我为什么),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大爱的歌曲。在一支大型合唱团的搭配之下在歌中唱出一个孩子满腹的疑问,对世间许多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好好和平相处,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战争,难道他的生命必须浪费在一个充满战争的世界吗?

  歌声娓娓道来又澎湃激昂,孩子那直上云霄的高音部,饱满干净清幽空灵自然纯美,十岁男孩以歌声诘问人类战争、贫穷、饥饿,祈求人类和平、友爱。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情感的体验,所以在整节课的结尾播放这首歌曲,似乎把学生的所思所想的情感给唱出来了。歌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和对人类错误行为的深刻反省,我们的未来应该怎么做,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歌曲结束后,下课铃也响起,笔者并没有给学生战争对世界影响的答案,但我相信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战争会有更深的思考和认识。下课后,很多学生来问笔者,这首感人歌曲的来历,演唱者是因为哪场战争而有了这么深的体会。这就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要创建有历史感的课堂,即使课后也能让学生保持对历史的兴趣。

  总之,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有效结合。多搜集整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恰当地运用音乐到历史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较好地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独立思考的目的。

  由此可见,音乐是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教师要对音乐进行精选,选择与课堂主题密切相融的音乐,在使用中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恰到好处地利用,不能只是为了做出花样而用,那反而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也不能“喧宾夺主”,学生只注意到了音乐而忽略了历史课程本身的内容。合理地利用音乐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别样的光彩,充满生机。

  把“莫扎特效应”引入历史教学课堂,用音乐的魅力营造出历史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放松身心、舒缓学习压力,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音乐中完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领悟历史使命感。学生感受到了快乐 ,老师才会收获工作的幸福感,让我们的课堂回荡着历史的乐章,这应该就是教师一直苦苦追求的幸福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吧。

  参考文献
  
  [1] 林乐波,毕文星.教育心理效应解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