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党中央非常重视海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且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能否顺利进行,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具有海洋意识。海洋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海洋意识的重要意义
海洋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海洋已经成为了 21 世纪确立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性大趋势和各国的战略选择。初中生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 发展我国海洋事业、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古人说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国是一个大陆性兼海洋性的国家,有着1. 8 万公里的海岸线、1 万多个岛屿、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是我们也和其他国家一样,优先发展农耕文化,而忽视了海洋以及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2011 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对海洋重要性的高度肯定。而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是观念上要有转变,即要树立海洋权益意识。强化全体国人的海洋权益意识,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而历史教学就是一个较好的平台,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权益意识,能够使学生形成一个“海洋强国”的理念,形成自觉保护海洋的意识,明确自身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二)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规定: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同时规定: “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历史教学中应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时代精神,并且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现今很多国家都把海洋发展列入自己的战略范围,并且加以重视。而现今我国提出“海洋强国”正是我们的时代精神,能让学生明确现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海洋权益意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 三) 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
公民教育是指现代社会中,国家为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所采用的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体。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方法与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校和社会活动,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完善的人格,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历史很显然是一门有助于造就有个性的公民的重要课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就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海洋、海洋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承担哪些具体的职责,从而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关怀人类社会发展、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真正落实新课改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国民。
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海洋意识的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海洋意识,应遵循实践性、主体性、循序渐进、激励性和渗透性五个方面的主要原则。
( 一) 实践性原则
人的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是学生海洋意识形成的基础,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感悟,才能引起他们对海洋以及跟海洋相关的一切事件的感悟和关注,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海洋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海洋意识和培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能够感受海洋的情境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与海洋相关的公益活动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海洋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海洋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责任,以达到在教学中渗透学生海洋意识的目的。
( 二) 主体性原则
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着名论断,他认为: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者。实施主体性教育,在教学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并不是要放手让学生盲目地探究,也不是要抹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发挥启发、诱导的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并形成海洋意识的自我教育,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爱护海洋,增强海洋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从而在实现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一味地打击,是不利于学生对海洋的认识,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海洋意识。
( 三) 循序渐进原则
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指出: “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初中学生海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从不关注到关注,从不善于到善于的过程。这既是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也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有耐心、分步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不可“跃进”,如果不顾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渐进性,一味搞突击、赶进度、跳跃前进,那最终的结果将是“欲速则不达”。
( 四) 激励性原则
根据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 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因此,唯有激励学生而不是使学生感到压抑,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和激情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运用各种激励语言或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都不要嘲笑、讽刺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甚至是引起学生的愤恨,不利于师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而是要支持和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质疑问难,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电视、第二课堂等途径增强自身的海洋意识。
( 五) 渗透性原则
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形成海洋意识,任课教师就必须注意把握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关海洋意识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将海洋意识的培养渗透在课堂教学内容的中每一个章节中,每一堂课中,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甚至是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从而使学生逐渐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在人们对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形成自身的正确认知,并在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海洋意识的实践
( 一)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
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海洋意识的主要实践活动。围绕课堂教学能督促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整合好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海洋知识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笔者遵循这些理念和方法,从以下三方面实践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
1. 教学目标的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海洋意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的实践必须以此作为指向标。
2. 教学内容的渗透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海洋意识的主体。以下实践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课程内容为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为载体,整理出涉及海洋知识的内容,在课堂内完成知识体系构建。首先,可以通过一些重大事件来渗透海洋意识。如郑和下西洋、指南针用于航海业、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3. 教学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变成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适合师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也离不开这一观念转变。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对海洋意识的重视较少,关键在于教师观念上引导不够,在实施海洋意识的渗透时,可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涉及海洋问题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以下是笔者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的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海洋意识的方法:
( 1)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以亲身试卷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对事物、想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其对知识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形象思维占有优势,采用渗透海洋意识直观教学法是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海洋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 2) 创设情境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大量用文字、图片等把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要素表述出来,看起来死气沉沉,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海洋意识的过程也会遇到这一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收到较好效果。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海洋对多数内陆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领域。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增进对海洋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 3) 合作教学法
为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合作教学方法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成为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发挥主动作用的主要方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均可采用。
( 4) 读书指导教学法
书籍是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是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能力。读书指导法是: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渗透海洋意识也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进行指导。
( 二) 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1. 合理利用渗透海洋意识的视频
历史课程标准建议: “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得的历史课程资源。”观看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的视频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从初中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出发,更容易让学生中接受。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历史课合理利用视频资料,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较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整理视频,挑选适合初中生观看的视频资料。
2. 开展海洋知识讲座
渗透海洋意识属于历史教师提高史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海洋知识讲座对渗透海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学生海洋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兴趣,从而达到渗透海洋意识的目的。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好一个讲座,需要历史教师作一个精心的准备。一是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一节课为宜,初中学生注意力较为容易分散,长时间的讲座反而会影响效果。同时,作为一种辅助的课外讲座维持在一个学年一次到两次较为合适。二是选题讲座的内容要在学生接受能力的范围。
3. 编辑海洋主题小报
初中历史教学中海洋意识的渗透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编辑海洋主题小报就是重要的一个板块。学校黑板墙、宣传栏等都是学生接纳知识的好地方。可设定一个专题栏,定期在学校黑板墙以海洋为主题制作板报。“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学生能吸收到海洋知识的内容最便捷的方式是网络资源。随着现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课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板块设计可以多种多样。
【参考文献】
[1]公民教育[EB/OL].
[2]瓦 . 阿 . 苏霍姆林斯基 .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马友平 . 高效教学操作全手册[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