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教材没有或很少有社会生活史内容,教材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背景、原因分析,重视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而不是描述,重视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理性分析,结论又往往是现成的,不可更改的;对历史人物,所关注的也主要是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对他们所作的评述,也主要是从促进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又加上受传统史学观的影响,对这些重要历史的评价多存在简单的“二元论”,要么肯定,要么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背景、原因、过程简述、评价,所有这些都使历史课程显得呆板、大而空。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也在情理之中。
令人欣慰的是,受新史观的影响,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内容上有了一些创新,比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 22 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等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有四节课内容:第 1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 2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 3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 世纪初~21 世纪初)———历史展览》。
不过,无论是岳麓版还是人教版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和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都相对缺乏相关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尽管教材也注意了政治、文化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但并未单独列出这样的章节内容。以笔者愚见,这应该是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重视社会生活史内容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史观是当前几种重要的新史观之一
当前比较受重视的几种史观,比如文明史观、现代(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都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材,并在高考中屡有涉及。
现行高中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所遵循的就是文明史观:《政治文明进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而无论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都突出了现代(近代)化主线;新航路开辟、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则是全球史观的体现。至于社会史观,也在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岳麓版必修二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等等。
社会史观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2.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我们都知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影响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最终是通过民众社会生活来体现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政策,都是左右大众、服务大众又在实际上脱离大众的,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生活的变化,是“舌尖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历史”、“贴在墙上的历史”,等等。反过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时又对它们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移风易俗对政治文明进程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断发运动”和“不缠足运动”,这看起来是民众生活习俗的变化,却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同时又是深刻的政治运动。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纷纷“改装去辫”;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断发”;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等革命派力倡剪辫子,不惜采用强制措施,因为辫子是旧势力、旧制度、旧时代的代表。“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运动”,但完成时间较晚。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这一运动的重要助推力,但因为这一陋习延续时间太久,真正去除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近代史上的维新派、革命派所以如此重视民众生活习俗的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陋习的革除,有利于民众思想的变革,会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3.社会生活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民众生活各个方面
它的“大众化”和“生活化”,一改原来课程的严肃、呆板,呈现给学生活生生的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这种“拉近”了的历史,给学生以亲切感,能极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节时,就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从古至今,你能说出多少与人们娱乐休闲有关的知识?
学生在经过热烈讨论后,给出了如下知识: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宋词的兴盛;宋代的蹴鞠、休闲娱乐场所瓦肆;近代的影院、戏院、茶楼、报纸;当代的网吧、话吧、书吧、咖啡屋、迪吧、KTY,等等。
笔者接着问:你从古今娱乐休闲方式的发展演变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在不断增加;宋代不愧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朝代,人们的休闲娱乐项目也多;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人们的娱乐休闲加入了西方的元素,这与整个近代贯穿“西学东渐”是相符合的;娱乐休闲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文化,对外来的休闲文化,我们也要有选择地吸取。
4.我们向来主张“学以致用”、“学以致知”
学习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以致用”、“学以致知”更是我们历来追求的学习目标,尤其对于学生而言。
我们应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主要功能。“历史的问题现实地思考,现实的问题历史地思考”是学以致用的最好诠释,也是学习历史的真谛。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史都是“当时”的现实,都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演变。
透过“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能认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且这种认识可能更具体、更深刻。
因此,对社会生活史的教学就带有综合性和总结性教学的特点。如果我们能精心组织和设计,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饶有兴趣,还能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完岳麓版必修(二)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笔者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思考:你认为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经过热烈讨论后,给出了如下答案:近代中国的被迫对外开放;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学生的思考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他们对结论的表述或许还显得稚嫩,但思维的全面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5. 社会生活史内容教学更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是当今非常受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要求研究者广泛收集信息和研究素材深入进行调查,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获得认识,得出结论。社会生活史内容因其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因而最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
社会调查是学习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史是“现实的”历史、“身边的”历史,学生更愿意去调查和研究。另外,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还能体验民情,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笔者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 22 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一课时,就曾布置如下课题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1)向长辈询问曾经的粮票、布票、煤票、肉票等票据使用情况;(2)调查身边的人,都在使用哪些现代化的“卡”;(3)就你的调查结果写出一篇调查报告。学生对这项“课外作业”非常感兴趣,他们写出的调查报告都很有价值,如有的同学以《从粮票到信用卡: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题,写出了2000 多字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全市中学生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二、社会生活史探究性教学案例
笔者近几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社会生活史教学,并采用探究式教学,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效果高效,备受学生欢迎,学生都因为这些学习喜欢上了历史课。
案例一:以演变看社会历史变迁。
清代以前的“官服”服饰:体现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的服饰:西装、军警服装、中山装、旗袍、晚礼服,体现了西学东渐、中西合璧、民主平等思想和自由、妇女解放;20 世纪 50 年代流行列宁装:体现我国当时的外交策略“一边倒”,中苏关系友好;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绿军装:国际局势紧张,军队、军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高;改革开放以来的时装:漏背衫、高跟鞋、超短裙,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开放,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时装丰富多彩。
案例二:古今中外妇女地位的改变及原因探究。
笔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这个专题学习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史料,因篇幅原因,在此不一一呈现,只将一些结论列出。
古代妇女地位:从属于丈夫,遵从“三从四德”,有一整套的修养要求。原因:夫权制社会的确立、儒家等级思想的支持、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等等。
近代妇女解放的史实:不缠足、女子学校、婚姻自由,等等。原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的推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等等。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同工同酬,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婚姻自主,在婚姻中与男性地位平等,等等。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当今“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妇女并未获得真正的平等。原因: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妇女经济地位未真正与男性平等,一些制度上、习俗上还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等等。
从世界范围看,近代西方妇女解放要比中国早而力度大。原因: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妇女经济地位提高;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民众基本权利得到保证;西方人文主义思潮、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等等。
重视社会生活史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社会生活史中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兴趣中求知,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正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人文学科主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科,更担负着这样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中最美的东西教给学生,使学生热爱我们这一学科并进而热爱科学,这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 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