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优化
本部分主要依据上述TZ公司目前存在的不足,依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从业务处理流程出发,紧抓业务流程中关键控制点,对 TZ 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优化。
4.1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完善的目标以及原则。
4.1.1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完善目标。
对于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流程中的不足进行完善,主要有以下四点目标:
首先,TZ 公司需要建立形成一个良好运作的机制,即按照制定完善的公司制度进行执行,按照公司流程进行监督制衡,以达到公司营运目标。而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有符合 TZ 公司管理需求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而对于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在保证公司财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次,完善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最为明显的效果即保障公司内部的资产和设备等的完好。在进行各项控制活动时,公司合理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确保各项活动都能够做到符合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从而达到保证各类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另外,在 TZ 公司管理层对生产经营等进行相关决策时,公司合理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可以确保每一项业务的记录都是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准确而又恰当进行的,其中所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在财务上的数据以及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信息。
最后,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在保证企业高效运营的同时,保证企业的管理经营都是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即企业得内部规章制度在现实操作中能够得到贯彻与执行。
4.1.2 完善原则。
普遍意义上,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共有六项基本原则需要注意和遵守。这六项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 TZ 公司的会计控制完善:第一即合法性原则,即 TZ 公司在对会计控制进行完善的时候,要按照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操作;第二项原则即有效性原则,即 TZ 公司所完善的会计控制最终是要达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公司目前运营现状,达到上述完善目标;第三项原则即全面性原则,即 TZ 公司不仅要在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控制的完善和运行,更重要的是全面考虑公司整个业务流程,会计控制的体系是涵盖所有相关职能部门下的所有公司业务;第四项原则为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例如上述财务信息录入过程的制单人和审核人均由一人操作,导致财务分工名存实亡;第五项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TZ 公司在开展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毫无疑问需要部分资源的消耗作为支撑,甚至会对产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成本效益原则即是要保证对于会计信息供给这一部分所花费的代价必然不可以超过因此而获得的效益,一旦出现超过的想象则需要相应的调整降低会计信息供给的成本;最后一项原则即适时性原则,即 TZ 公司一方面在设计会计控制时,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另一方面在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就是说会计控制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随时调整的业务职能包括不断提高要求的企业管理来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善。
4.2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思路。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最为本质的内容,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不仅控制了企业的内部风险,而且控制了企业的外部风险。这些观点与国际权威的 COSO 框架是一致的。
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有效的内部控制,几乎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发挥着协调、制约、反映和监督、预防、纠正的作用,因此,根据会计控制这一特点,结合 TZ 公司,形成了以下完善思路:
在完善过程中,以 TZ 公司的会计控制为主体来进行控制标准的制定。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以标准的形式进行规范,同时做到与会计相关活动的控制进行兼顾。总体来说,仍需要以业务流程作为完善的主线,同时以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关键控制点为核心,在注重流程控制,以流程为主线制定标准的同时,做到规范会计基础与精细化管理。
4.3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再造。
结合 TZ 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和目前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缺陷,以会计基础工作为平台,将 TZ 公司会计业务作为主线,并对重大风险和事件进行重点管理,突出重要流程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以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存货、固定资产以及财务信息系统五类核心业务流程作为切入点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完善。
4.3.1 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
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循环主要包括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从而需要获取商品或劳务而必须要采取的决策以及处理的整个过程。针对TZ企业来说,更多的表现在对 DT 公司下属的各个发电厂的粉煤灰的采购,以及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行而购置的其他商品或劳务。一般来说,采购与付款流程从使用商品或劳务的被授权人提出采购申请开始,一直到企业为该次采购进行价款的支付结束。
对于采购这一过程来说,控制目标首先表现在所购入的商品或者劳务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注意不要进行过量或者是不必要的购买。同时负责采购的相关人员以及进行对账监督的人员都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从而保证随时随地掌握采购过程中的信息。只有做到上述,才可以防止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企业集体利益的情况的发生,企业资金流失或者是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出现 .以下为采购与付款流程中关键控制点的描述:
结合 TZ 公司自身业务特点,现将该公司采购与付款流程分为自行采购控制流程、预付账款控制流程以及付款控制流程四部分。并将每一部分在结合流程内部自身关键控制点的分析基础上完善流程图。以下为这四部分流程的完善图以及该流程所可能存在的风险:
1.自行采购控制流程。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未经过有效审批,采购的物资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未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导致采购价格、质量不符合要求;合同评审不到位,导致条款不明确,使采购行为存在风险。根据以上可存在风险,现将流程完善如下:
该流程主要有采购审批、选择供应商以及合同签订三个关键控制点。对于采购审批来说,需要采购部门与会计机构共同进行控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并执行,同时采购部门需要依据使用部门的需求提出请购,然后会计机构参与审核会签,达到严肃授权审批制度,从而使采购行为有序受控,降低采购风险。
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采购部门起重要作用。采购部门需要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同时,会计机构也需要加入到对供应商的管理和评价之中。而对于相对重要的采购业务来说,采购部门必须通过采取招标的方式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从而可以选择到价格合理并且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而在合同签订这一环节,会计机构参与采购、法律等部门组织的采购合同的审核,如遇重大合同则直接参与审核会签,以保证采购合同质量。
2.预付账款控制流程。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支付申请未经过有效审批,出现舞弊行为;2.未按合同约定预付货款,造成资金损失、信用风险、法律诉讼等后果;3.对账不及时,告知预付账款长期挂账。根据以上可存在风险,现将流程完善。
该流程主要有预付审批、预付审核、预付稽核以及预付对账四个关键控制点。
对预付进行审批时,需要审批人落实单位授权审批制度,加大重大款项支付的审核力度从而确保审批手续齐全,降低付款的风险。在对预付进行审核和稽核时需要会计机构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提高业务素质来提高审核质量,同时执行稽核程序,做好稽核记录。从而降低财务信息风险。在预付对账过程中,采购部门与会计部门要共同按供应商建立预付账款明细账,认真落实对账要求,按时间节点履行对账程序,降低预付账款的占用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预付账款控制流程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供应商信息不准确,并出现应付、预付双方同时挂账等现象;2.支付申请未经过有效审批,出现舞弊行为;3.账务处理不准确;4.对账不及时,导致应付账款长期挂账,丧失对供应商的商业信用。根据以上可存在风险。
付款流程主要有付款的审批、审核、稽核和对账四个关键控制点。在付款审批过程中,审批人需要落实单位授权审批制度,加大重大款项支付的审核力度来保证付款的安全、合理,降低付款风险。在支付的审核和稽核过程中,需要会计部门首先按照供应商信息建立应付账款明细账,及时、准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及时执行稽核程序,做好稽核记录,保证账务处理规范、准确,提高往来款核算质量,降低会计信息失真风险。在应付对账过程中,采购部门和会计机构需要按照之前建立的应付账款明细账来认真落实对账要求,按时间节点履行对账程序,确保应付账款记录是准确的,保证其合理性。
4.3.2 存货出入库及盘点流程。
存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各个环节使存货的记录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是保证存货的会计处理做到准确以及合理;第三点即保证存货计价和分摊的计算和记录的正确和真实。从目前来看,TZ 公司的存货管理主要有存货出入库管理不清,内部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要完善存货控制流程,就要明确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缺陷,分析其风险从而达到降低存货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1. 存货出入库控制流程。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出库的存货被用作其他目的以及存货出入库的账务处理不准确两方面。根据以上可存在风险。
在存货出入库控制流程中,共有出库审批、审核以及稽核三个关键控制点。
在审批过程中,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需要对存货出库明细表进行审批,仓储部门应控制存货的出库以确保存货出库满足单位的销售与生产要求。在审核过程中,存货管理与核算岗对存货出库明细表、发货通知单、出库单等原始凭证审核,准确运用选定的存货计价方法进行账务处理,确保存货出库的数量、金额准确,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同时会计机构做好存货出库稽核程序以及稽核记录,保证存货出库、成本结转的数量、金额准确,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 存货盘点控制流程。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盘点过程实效,内容不完整,导致盘点结果不准确;2.盘盈(亏)处理意见不准确,导致存货损失;3.盘盈(亏)账务处理不准确。
在存货盘点过程中,会计机构应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盘点程序和方法,制定详细的盘点计划,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实施盘点。在出现盘盈盘亏时,需要进行相关的审批、审核和稽核。仓储部门首先要对盘盈或盘亏的原因进行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编制存货盘盈(亏)的申请表格,并由相关审批人根据权限进行审批。会计机构的存货管理与核算岗对存货盘盈(亏)处理申请表、存货盘点表、入库单等资料进行审核并作账务处理,确保会计核算真实合规。
4.3.3 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
结合 TZ 公司实际情况,为避免不良债权的形成,以职责分工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销售控制、收款控制以及监督控制为标准,结合各控制点的相互关联性,以各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目标为标准,结合 TZ 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将该公司销售与收款流程中销售控制流程和收款控制流程重点分析,并将这两部分在结合流程内部自身关键控制点的分析基础上完善流程图。以下为完善后的流程图以及该流程所可能存在的风险:
1. 销售控制流程。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给予客户不正确的赊销额度、期限,导致款项无法收回以及销售价格与市场价格不符或无法覆盖成本两方面。
该流程主要存在售价控制、信息控制、签订合同、销售审核和稽核等关键控制点。在控制售价过程中,会计机构协同销售部门制定商品销售价格目录,并履行相应的授权审批程序,从而确保定价程序合理,避免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越权办理赊销,给予信用等级较低客户较高的赊销优惠,结果导致赊销款项无法按时收回,产生坏账,损失单位利益。为做好信用控制,销售部门与会计部门共同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岗位,同时建立赊销信用评价制度,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明确授信额度以及信用期限,保证赊销款项能够及时足额收回,避免损失的发生。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法律部门的专业作用,会计机构也要参与对销售合同的评审,遇到重大的销售合同,会计机构需要进行合同会签,保证合同合法、严谨,保障签订各方的权利。在销售审核和稽核的过程中,会计机构需要对销售合同、出库单等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同时执行稽核程序,做好稽核记录。保证单位收入确认的金额、时间准确,保证单位销售收入核算信息的质量,降低会计失真风险。
2. 收款控制流程。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客户信息反应不准确,导致应收和预收同时挂账;(2)对于应收账款以及应收票据的管理存在缺陷,因而对账龄进行分析时出现偏差,并因此导致未能及时收回甚至是无法收回欠款而致使收入的流失或面临法律的诉讼等问题。根据以上可存在风险。
收款控制流程中共有预收、应收审核控制、往来核对以及收款稽核四个关键控制点。在预收审核过程中,需要会计机构对销售合同、银行进账单等资料进行审核,而在应收审核过程中,需要会计机构对销售合同、出库单、发货通知单等资料进行审核。目的都是保证账款的真实准确。而在往来核对过程中需要销售部门和会计机构按照客户建立往来款项明细账并定期对往来款项进行账龄分析,认真落实对账要求,按时间节点履行对账程序,保证预收账款以及应收账款会计记录完整、准确,降低经济损失。同时会计机构做好稽核程序与稽核记录,降低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4.3.4 固定资产盘点与减值流程。
TZ 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为厂房、生产机器、管理设备,从 TZ 公司本身固定资产管理缺失入手,对固定资产流程控制主要分为盘点控制与减值控制两类进行分析和完善。
1. 固定资产盘点控制。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盘点过程实效,内容不完整,导致盘点结果不准确;(2)盘盈(亏)处理意见不准确,导致固定资产损失;(3)盘盈(亏)账务处理不准确。
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时,会计机构应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盘点程序和方法,制定详细的盘点计划,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实施盘点。盘点出现盈亏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盘盈(亏)的原因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编制固定资产盘盈(亏)处理申请表,由相关审批人按权限进行审批,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岗对固定资产处理申请表、盘点表等资料进行审核并做好账务处理。确保处理合规准确,符合单位的经济利益。
2. 固定资产减值控制。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减值未经过有效审批,导致固定资产减值金额不准确;(2)审核不到位,减值价值不准确;(3)稽核不到位,未发现会计差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固定资产出现减值时,首先需要技术部门进行评估、鉴定,会计部门审核会签,同时需要相关审批人按权限进行审批。固资管理与核算岗对固定资产减值申请表、鉴定意见等资料进行审核,准确进行账务处理。使固定资产减值金额准确,真实反应单位固定资产的状况。会计机构做好对固定资产减值的原始凭证、进账凭证的稽核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3.5 财务报告类。
1. 运行与维护控制。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因操作员缺乏知识与技能,导致无法发挥信息系统优势;2.操作权限设置不当,到组织权责不明确,无法保证数据安全;3.系统维护不及时,影响财务信息的安全。
会计机构在财务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加强日常维护,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
2. 数据与档案控制。
该流程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为:1.基础数据标准不统一,不符合国家规定;2 数据未按要求备份、打印,可能影响财务信息的安全;3,数据档案管理不规范,可能影响财务信息的安全。
信息系统的初始化首先应经审核确认,会计机构与信息技术部需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数据备份与打印。重要的是会计机构需要对档案按规定的保管时限保管,定期维护档案环境,并对档案划分密级,按照规定使用档案,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
4.4 完善 TZ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保障。
4.4.1 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制度目前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争议,但报告制度的出现和实行仍然是我国甚至是其他国家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控制报告的实施不仅能够让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有更高效和更完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这企业经营者,使他们更加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财政部门明确主张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将内部会计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的报告加入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在 2000 年,中国证监会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企业提出要求,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同时,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最终整理为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来做出报告。
4.4.2 利用 ERP 系统来推动内部会计控制实施。
我国企业目前均处于不断加快企业自身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这一状态。企业要达到信息化标准,必须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为基础。例如及时有效地提供真实详细的基础数据、对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对企业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的能力等等,在这里面的绝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企业不断建立健全企业自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 ERP 系统同时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应努力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又是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1. 利用 ERP 系统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势。
ERP 系统本身上属于一种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在 ERP 系统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已发生了质的改变,"适时控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实时控制".对于 ERP 系统来说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实时性。在信息时代下,会计实时控制观不仅仅是对会计控制体系内涵和外延的扩充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控制观的突破发展和创新。因此,一定程度上会计实时控制观也被作为体现信息时代特征的一种新的控制观,就销售业务的处理来说,其本身需要很高的实时性作为保证。试想一下,如果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仅仅对销售过程进行事后的反映和监督,那么往往会因为延时处理,而造成收录漏洞。而从 TZ 公司目前业务处理现状来看,延期付款的业务也是时有发生的。但是,如果销售部门只负责销售业务的处理,而财务部门只负责结算业务的处理,那么,当出现需要进行催款操作的时候,销售部门对于结算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而财务部门对于客户的资料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容易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及时进行催收。
2. ERP 系统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ERP 系统的控制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是单纯地依靠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以控制。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当内部人员选择协同舞弊的时候,内部控制体系将整个崩塌,内部控制也就不复存在。而在 ERP系统中,在对诸如职责分工等原手工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控制环节和控制方法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甚至是创新,ERP 系统将内部会计控制集成在会计软件中,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安全,在 ERP 系统下,一方面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开发、运行和身份使用等职责进行分离与牵制,即系统管理员并不能进行业务处理的实际操作但是可以维护系统的基础设置;而普通用户能根据自身的职能特点进行有限的操作;对于来宾来说,则只能够进行有限的资源查询。另一方面,系统的权限被拆分为二,即功能权限和对象权限两种,功能权限意味着特定的岗位只能使用对应的特定功能,而对象权限则是指用户只能处理与其岗位相关的交易。
ERP 系统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若按照控制用途来划分,通常被划分为一般控制和交易控制两种类型。其中一般控制遵循职能分离、独立稽核等基本原则来对交易资料进行处理和控制,ERP 系统集中合并了一部分人工系统中必须明确分离的作业职能,并建立了与之相辅相成的补偿性控制。
通常交易控制被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种控制类型。在输入控制下,能够确保各个交易处理系统处于合理运行状态下,保证交易资料接收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处理控制下,已输入系统的全部资料经过核对、运算验证、审计脉络建立等流程,得到正确和完整的处理;而输出控制的重点在于保证系统所输出的信息安全与可靠性的同时,恰当的将各种输出信息分发给适当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