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中有一组极易被忽视的造型符号——色彩,它是我们周围现实的组成部分。色彩对我们观察和体验各种现象、事物、事件有极大影响,因为没有一样东西能离开色彩。
色彩在人的生活中作用极其巨大,许多研究都指出了色彩和人的情绪联系密切。从情绪方面来讲,在人的心理中某些色彩必然会和一定的事物或事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使人觉得喜庆、庄严,催人积极采取行动;绿色往往使人联想到草地和森林,能感到快慰,有助于休息。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黑色与庄重,白色与纯洁总是联在一起的。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看,每一种色彩都对应着它们各自相应的视觉心理感受,鲁宾施泰因确定了色彩和情绪之间特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如图所示如下:
一定的色彩或色彩的组合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色彩不同引起的情绪也不同。在考虑色彩的使用问题时,要注意符合宣传的实际需要,要符合某些一般和特殊的宣传规则;尤其应该知道,拍摄中过程中色彩的处理和运用,后期制作对色彩又有何特殊要求等等。
一、在复杂环境下,灵活调节白平衡
当摄像机在进行拍摄时,只有当摄像机标定的平衡色温与所处拍摄环境下的光源色温一致或接近时,画面中的景物色彩才能得以正常还原和再现。因此,我们在拍摄前需要初步判断所处环境的色温情况:是低色温,还是高色温。然后再使用摄像机上对应的色温片并配合相应的灰片进行白平衡调节,方能使当前拍摄环境下景物的色彩正常还原。
二、掌握各种色彩在电视画面中的表现力
由于摄像机的光学结构远不如人眼的复杂,对不同色彩的敏感度和色彩还原性与肉眼所见相差较大,所以有时就会造成现场与电视画面之间的色差,当然这里也有光照度和受光物体表面材质反射率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规律:在相同的客观条件(色温、照度、对比度)下,各种色彩在电视画面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其中白色与黑色是最难在电视上表现的,尤其是高反光的白色物体和吸光强的黑色物体,前者因反光强,很容易曝光过度,后者又会因吸光太强而显得照度不够,无层次;蓝色在电视画面上表现力较强,尤其在色相方面,即使是蓝色系里的最浅的蓝,在电视画面中也会表现出较肉眼看饱和得多的蓝色,深蓝色有时在照度较低时会出现“糊”的过度饱和现象;红色系表现力相对较弱,绿色系表现比较正常,与蓝色相当,偏冷的绿(如翠绿)在色相上比偏暖的绿(如橄榄绿)表现力稍弱;黄色系里的柠檬黄在色相上接近白色,纯度较高,因此在电视画面上较难准确再现,容易出现“过亮”现象,橙黄等偏暖的黄在色相和饱和度上则表现较正常。所以在进行拍摄时应尽量避免表面是高反光的白和强吸光的黑的物体,拍摄其他在纯度和明度上接近白色的色彩的景物要注意控制照度和光圈,以避免曝光过度。
三、画面中色彩的调配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画面的色彩处理,在前期可以通过照明或者摄像机的调节,到后期则可以通过电脑调色来实现。通常来讲,电视画面中的色彩宜“纯”忌“花”,也就是说要尽量保持画面色调的统一和谐,而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花哨、不和谐的强对比的色彩和媚俗画面。
在电视艺术中,适当的视觉刺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但并不是把各种色彩任意组合起来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也不是任何色阶都能引起观众同样的兴趣;相反,如果色彩组合得不好,便会使人感到难受。这不仅是个心理问题,而且也是个美学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具体条件,色彩的选择应适当,组合应协调。
色彩还影响人的空间知觉。使人对画面空间的实际大小及陈列其中的物品的位置产生错觉,色调组合得当能使人对空间产生错觉。若错觉是离开了事物,造成的印象是场所变大;若错觉是接近事物,造成的印象是场所变小。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在窄小的空间范围表现空间增大的视觉镜头效果。例如,黄色能增强表面感,看起来表面增大;红色产生接近感,看起来场所体积变小;浅蓝色使人产生离开的感觉,使场所显得更宽阔。色彩对远离人的事物的能见度影响也极大。色彩使人产生离事物远或近的感觉,缩小或增大事物与观众的距离。格兰季认为,色彩对事物或平面的距离发生似是而非的变化。其影响如下:蔚蓝色和绿色使距离更远,红色使距离更近,橙黄色、黄色、褐色和紫色使距离变得很近,此外,褐色还使人产生狭窄的感觉。
如果整个镜头画面色彩安排得当,便会产生美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在一个或一组镜头里使用许多对比度大的色彩(色彩不协调),往往产生心理负作用和相反的美学效果。例如,不应对不同的色彩平均用力交替使用,因为这会造成一闪一闪的感觉,让人误以为是夹帧,也使观众厌倦。
色彩对字幕也有影响。试验证明,字幕的色彩取决于不同的背景。据发现,彩色字幕比黑白字幕的可见性要高35%,字幕对背景色彩的依从性如图所示。字幕对背景色彩的依从性。
当然,在电视宣传中,某些色彩的使用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的局限,但色彩在宣传片拍摄艺术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何更好的在拍摄中运用这一艺术手法,创造出完美出色的电视艺术画面,是我们都应当努力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