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新媒体发展模式的启示和哲学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31 共120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发展路径探究
  【绪论】新型媒体建设研究绪论
  【第一章】计算机技术时代
  【第二章】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新媒体的发展模式探析
  【第五章】新媒体发展模式的启示和哲学思考
  【结论/参考文献】网络新媒体发展形成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五、新媒体发展模式的启示和哲学思考
  
  (一)新媒体掀起泛娱乐化浪潮的兴起
  
  1.新媒体是社会底层大众的狂欢舞台
  
  哲学家巴赫金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狂欢理论,人们实现狂欢的条件是把现实生活和乌托邦融为一体,满足理论意义上的理想状态【¹】。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了独立于现实的虚拟环境,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更倾向于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世界的真实感受。网络媒体提供的真实虚拟环境,例如网络论坛、社区、博客、播客等平台,人人都可以参与,既是传播的受众也是传播者本身。普通受众主动参与到拟态环境的构建中,原有的传播格局被改变。
  
  20世纪末,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递方式,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经典传播模式,实现传播历史的重大变革,开辟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虚拟互联网空间。一位国外的传播学家曾说:“我们正在进入新的传播时代,人们处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汇点。”论坛、博客、播客、微信、微博、手机报等新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一对一的传播,革新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使人们的交往和交流更加便利和顺畅。通过虚拟的的网络媒体,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普通大众有了共同的交流平台,突破了信息传播地域之间的限制,使得群体和群体之间,单个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换畅通无阻。人类个体被空前的融入到地球村,整个世界的距离被无限缩小。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打破以往传播的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普通受众有了自由传播的平台,思想意识得到自由表达,网络信息传播出现多元化的局面。网络视频、上传下载等功能,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模式,诞生了新的传播样态,普通受众不仅能够自主选择信息、下载信息,还可以自己拍摄、上传信息、图片、视频等,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主体地位提高,个性得到解放。
  
  2.全民传播进入审丑时代?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从人类的发展史来说,对人类真正有用的并不是讯息本身,而是传递信息的媒介。人类只有真正拥有了媒介之后,才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活动。媒介的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人类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开创划时代的社会变革。新媒体的诞生,使得社会底层人民有了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的机会。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极少数有着特殊才能的人才才能成为明星,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怀揣梦想的普通大众利用虚拟网络的广泛、便捷的传播特性,实现了自己的造星梦想。借助于新媒体平台,通过自我包装、宣传、展示、炒作等手段,最后成为引人关注的“舆论明星”或是“网络明星”.例如:有过三次考研失败经历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在网络中以极其荒诞的造型、出格的言论、滑稽的舞蹈、海量的照片,成功引来大批网民的关注,迅速成为网络中的红人。实现了明星的影响力和身份。而以一则网上征婚而走红的“凤姐”更是以更加另类的方式实现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网络狂欢,在新媒体中开辟了自己的话语权。除此之外,胡子男、小胖等网络明星的崛起,呈现了网络狂欢的生命力和生力军。似乎互联网时代带人们进入了审丑时代,越是不符合传统的,非主流的事件越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提供的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传播环境,使得受众充分享受传播的权利和乐趣。
  
  3.泛娱乐化浪潮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今自由的网络环境和公民的主体意识兴盛下诞生了“后现代主义思潮”,这是对人主体性的机械化和死板僵化的批判与解构,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¹】。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人是理性的劳动工具,是机器的奴隶。由于生产力的改进,社会化生产程度提高,然而高度的社会化生产和僵化的机械化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人被沦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选择失去了自主性,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被时代背景和传统媒体所宣扬的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所压抑。后现代主义反对僵化,反对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召唤人的思想和个性的解放批判和解构整体化、同一性和中心化。
  
  20世纪末,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电视、报纸、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后现代娱乐化浪潮。例如,湖南电视台在1997年开辟了电视节目的首个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揭开了内地娱乐节目的序幕。之后,各省市电视台、电台、报纸和互联网络都加入了媒体娱乐化的浪潮中。湖南卫视随后又播出了《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更是把社会大众的泛娱乐化趋势推向顶点。之后,上海卫视、安徽卫视、中央电视台、陕西卫视等个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大型娱乐化电视节目,开启了一场全国泛娱乐化浪潮的浩大声势,这些来自西方,席卷全球的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风向标。
  
  (二)新媒体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犹如潘多拉的盒子,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巨大惊喜甚至是财富的时候,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
  
  1.新媒体导致人类文化新的整合与分化
  
  网络作为新媒体带来的文化是互联网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形态,它作为一种在社会范围广泛传播的媒体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对受众发挥着导向和整合的功能。
  
  网络新媒体的整合功能表现在:1.网络中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协调和释放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2.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上的规范促进现实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帮助实现社会整合;3.政府等主流网络媒体文化对社会大众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
  
  同时网络媒体文化也是一种异质性文化形态。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雅文化、俗文化、规范性的主文化、非规范性的亚文化等等都同时充斥在网络中。这些亚文化、非主流文化对文化的整合起着解构的负作用。
  
  2.新媒体中情绪表达的紊乱化
  
  在现代都市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能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很少。人们的情感表达机制受到限制,网络新媒体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缺,在互联网世界里,坐在电脑前无论是否相识的人们畅通的倾诉交流,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传统束缚下的人们情感得到极大释放,个性极端突出,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是不真实的甚至是相反的,这使人们不知觉中走上了人性的异化之路。在网络中展现了自我,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由于网络文化规范的弱化,在信息时代,人们一定程度上都在网络中表现出失范性行为。
  
  3.网络时代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弱化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建立起虚拟的交际圈,从一定程度填补了现实生活中交流的空缺,也满足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但是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不具有实际意义。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实人际关系日渐趋于冷漠,网络文化把这种趋势发挥到极致。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人们作为一个个孤立的匿名的个体存在,表面上看来人们好像距离更近了,关系更亲密了,实际上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情感交流匮乏,人类基本的情绪表达得不到认同。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在传达丰富的情感,而在网络世界里,人跟人的沟通需要通过冰冷的机器作为中介,仿佛是自己在跟自己说话,是一种自我倾诉和自我宣泄。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和缺乏人性,在现实社会中可能会过度的理性,而在一个极度理性的社会里,人类的生存往往会受到威胁。
 
  4.人自身的异化
  
  技术是人类改变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和自身的发展。但是如果人类过分迷恋和相信技术万能,人类自身最终会受制于技术本身,而成为技术的奴隶。人类如果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得当,最终会导致处于传播主体地位的人出现异化。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不断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带来一系列社会变革,无论是对人类的思考模式还是行为方式甚至是生活习惯都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类,从出生之日起,就习惯了电视、网络是生活的部分甚至是全部,这一代人的思考模式、行为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都离不开电视、网络等媒体。有学者称这一代人为“容器人”、“电视人”、“网虫”等,这类人过度沉溺于电视和网络等虚拟的媒体,而缺乏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能力,内心封闭,视野狭窄,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媒介环境带来的不确定讯息使新旧观念产生冲撞,现实人际关系的弱化,都会导致人们观念的扭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我的生长。无论是媒介的进步还是技术的提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如何在讯息万变的历史长河中合理利用新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更完善,更好的促进人类的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是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5.英语霸权和美国文化的扩张
  
  美国着名的政治家亨廷顿认为,事实上在21世纪经济因素已不是发生冲突的首要原因,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是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文化问题的实质也是经济问题【¹】。在2000年的八国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讨论如何使发展中国家更多的享受计算机技术带来的现代化,专家们指出,假如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无法赶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那么贫富差距势必越拉越大,将在互联网时代经济落后的更远。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把世界连为一体,表面上看知识、技术、资金、信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缩小了全球人类的贫富差,提高了人类总体的经济水平。实际上,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高精尖的核心技术,在综合竞争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步,使国家之间的竞争差距不断拉大。
  
  在网络作为媒体之前,美国文化其实已经随处可见,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NBA、好莱坞等在全世界迅速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文化现象。起源于美国的互联网,从开始就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普及,美国的价值观、美国文化更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对其它文化构成威胁。
  
  首先,美国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美国中心主义,美国的种族和宗教信仰以及经济、政治的体现。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在全世界,美国文化是最正义、最公平、最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形态。网络媒体作为载体不断的使美国文化得到畅通无阻的宣扬,并不断排斥其它文化,或使其它文化成为其附庸。
  
  再次,美国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是对人们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模式化塑造,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在于消费是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真正需求。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还是好莱坞电影都是倡导快速消费,并将这种消费模式扩展至全球。延续至网上的电子商务模式,使消费以更加便捷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最后,互联网处处渗透着美国的意识形态,网络成为美国传递其政治、经济、文化的手段,在传播领域掌握着主导权,对广泛受众进行意识渗透,以促使发生和平演变。网络文化可以说是代表美国的西方文化的代言人,排斥异己文化,对非本国文化进行压迫,从而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
  
  在互联网世界,语言的应用是不平衡的,语言作为传播最基础的载体,网络的通用语言是英语,网址是英文注册,软件是英文编写,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受众的潜意识里。语言学家强调,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可以增强民族归属感。语言的传承要依托现存的语言体系,语言是历史的积累,新的语言的创造也需要依靠现有的语言体系,世界语的诞生过程不可能兼顾每个民族的特点,那么创立能够表达各地域、各民族的通用世界语就是空中楼阁。
  
  (三)关于新媒体技术的反思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很多新观念,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基本的日常活动,也同时改变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假如说技术是向前开的火车头,那么知识就是火车的原料。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急剧变化。在前工业社会,知识通过宗教机构、家庭教育而不是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来传授;工业时代的教育分科是以工业方面的设想为前提的,以工业发展体系为模式,教育的重点是现在的发展,是一种大众教育;“超工业社会”即现代社会的的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怎么快速学习,教育的目的是增强人的适应性,随着社会变化加剧,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人们需要时刻刷新自己的知识库以满足成长和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
  
  《第三次浪潮》把人类的文明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于公元前8000年,16世纪中期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个阶段是工业阶段,以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三个阶段的特点是计算机以及其它新技术的出现,这发生在1955到1965年之间【¹】。第三次浪潮的快速发展是环境的智能化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计算机技术使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后工业时代是机器和人协调起来管理社会和组织革新,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和信息而不再是资本,或者可以说信息是重要的资本。当然,在后工业时代并不是物质生产不用发展了,而是信息化在人们的生产上的作用更加重要,甚至部分的直接变为生产力。
  
  科学和技术的变革的主要根源是知识性质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分支产生相应变化,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和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社会结构会把各个社会阶级甚至是偏僻乡村都带进来,通过通信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影响和接触不断扩大。由于人们彼此的依赖性不断扩大,必然会带来社会规模的扩大,组织规模的扩大,城镇的扩大,政治舞台的扩大等。
  
  1.网络技术是人身体的延伸和外化
  
  着名传播学家克卢汉在其着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体是人体功能的扩展【¹】。比如:平面媒体是人类视觉的扩展,广播是听觉的扩展,电视是视听集成的扩展。不同媒体的使用可以让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反应发生变化,人们的心理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不同媒体带来的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同的。按照技术人类学的观点,工具和器械实质是对人的身体器官的模拟,比如起重机是人的手臂的延伸,汽车是人腿的延伸,眼镜是人眼的延伸,而计算机技术则是人脑部的延伸,比如:处理器担任了记忆功能,显示器是人眼的延伸,音箱是人耳的延伸,计算机线路则可以看做是人神经系统的延伸。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采集、生产、加工、传递和消费信息的手段都出现了质的提高。
  
  2.网络虚拟世界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发人类生存状态的重大变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虚拟环境,这是人类生活的新时代。
  
  首先,虚拟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环境。比如:依据现实世界原型的社区--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依据人类学的观点,社区应该包括5个基本元素:适当范围的地理空间、社区内一定数量的人口、某种类型的社区活动、具有一定特性的社区文化以及相应的社区设施。网络社区同样应该具备这五个因素:网站的空间、网站的域名、网站的文化、一定数量的网民、网络社区活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是基于现实空间而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而不是“虚幻世界”,虚拟世界的主体都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只不过人们交往的环境由现实世界搬到了网络上。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不是独自开辟出来的第二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扩展和补充。
  
  其次,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丰富和创新,很多现实世界中没有发生的事物都可以变成虚拟现实。在虚拟世界里少了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约束,人们之间的交流、娱乐都变成符号化的活动。每个人都是虚拟的存在着,在网络上你可以是老人可以是孩子,甚至可以是男人或者是女人,只要你愿意。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带有弱社会性和去现实化的特点。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体验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你想成为的角色。这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新趣味,是现实生活的补充。
  
  3.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时间观 
  
  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是对于时间的意识,每种文化都是以特定的时间感为基础的。始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循环说,说人类的生活犹如一个巨大的轮回,反复循环不已。毕达哥拉斯后来也不断强调这种循环模式的世界观。这跟人类早期的社会基础是息息相关的。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人们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看到潮水涨落、季节交替、星辰循环等,认同时间是周而复始的。玛雅人更是坚信人类历史的轮回以260年为一个周期;在印度的佛教中遵循“巨大圆环的概念”,一劫40亿年,终于再生,终于灭亡。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懂得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由文字来记载曾经发生的历史。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时空跨域的虚拟现实,部分的消解了人们对于时间的恐惧,时间是一条无始无终的直线,人的一生只不过是这条直线上的一个点,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享乐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如果具有相同的空间,人类就可以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在虚拟的网络中,我们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在虚拟现实中,分解了时间的线性特征,也失去了时间的向度而向四处扩散。对时间的感受取决于个体在时间点上所处的位置,虚无的未来是时间的目的地。时间的线度并未消失,而是人们对时间的意识改变了。
  
  4.新媒体对内容上的影响机制
  
  网络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经常使用新媒体所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包括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变化,进而伴随文化、环境等的变化,由此产生新的文化形态;二是不管是新的知识和信息还是人类早期的文化,被网络纳入并进行制作、加工、存储、传递、整合,从而导致文化形态的变化。人类的文化不断的数字化,人类的文明更多的要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出来,这必然导致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被现代人用来描述从事各行各业研究者的活动,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正在蚕食哲学的根基,当人本身都可以被克隆复制的时候,人类存在的意义就变得无比重要,同时人的存在也变得毫无作用。人们都是哲学洞穴中的囚徒,人们只看到自己前面的那堵墙,通过自己背后的火花投射的影子来感受现实的生活。以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平台,时间跨度和空间限制变得不再是障碍,文化跨越了地域、国度和种族,人人均可以给文化下一个新的定义。
  
  (四)对新媒体的哲学反思
  
  社会发展的价值核心是伦理道德,因为它支配并规范着人类的评价尺度、目标规划、行为模式和选择原则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伦理带来一系列混乱问题,比如信息垃圾、黄色信息、知识产权侵犯、金融敲诈、侵犯个人隐私等,黑客现象是计算机世界永远的难题。
  
  1.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伦理道德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的同义词,道德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伦理学的本质是为人类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提供“度”的衡量【¹】。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和媒介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的交往方式的改变和社交范围的扩大,人类的社会风俗、社交心理和伦理道德都在发生着变化。口语传播阶段,人们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行为,希腊的文明成就于不断的哲学讨论,为人类寻求真理,这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印刷的出现,打破了口语传播的垄断,这种重复的机器印刷媒介模式成就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联系方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倡导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没有统一的道德伦理来衡量人的行为。其次,在互联网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远,人类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自然也都是经过不同程度的认为改造,而且仅仅是视觉接触。人与自然的感情纽带越来越弱,这是数字化时代技术对人类本身的异化。网络媒体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类的情感面貌,束缚了人类精神的发展。在全球化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网络世界,需要人们寻求一种共同的伦理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此实现交流的更好效果。
  
  2.网络新媒体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人类必须抱着辩证的态度来看待网络,享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唤起警惕,引导网络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互联网的本质不光是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更是一个由应用环境、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和增值服务组成的综合大系统。
  
  (1)知识群体崛起,社会结构变迁
  
  为实现共同利益、满足人们共同的社会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行为规范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是社会组织之间或是组织内部之间建立的平稳的联结方式。中国文化、伦理、道德都是建立在三纲五常基础上的。而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是反精英文化并构筑泛娱乐化,使社会结构的金字塔结构逐渐转变为分散的网络型。在信息社会,崇尚对信息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这促成了知识性社会群体的崛起,现代社会越来越被掌握信息技术的精英所代替,由于IT产业的高科技和高收入,不断加剧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向这个行业流动。
  
  (2)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的社会圈子固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工业社会里,人们开始臣服于机器的规模化生产,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都跟机器有关。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购物、远程教育、在家上班等成为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模式。人际交流也随着互联网的便利而变得复杂、广阔、短暂、虚拟。这个无限倡导言论自由、人性解放的网络世界,却使人类迷失而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
  
  (3)道德感的削弱
  
  网络新媒体充斥着各种信息,这大大开扩人们的眼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网络大舞台,无论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宗教还是邪教,民族主义还是国际主义都拥有一席之地。不同的道德观念的碰撞,使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分崩离析,产生无所适从的道德虚无感。信息自由传播,造成社会离心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往的道德要求,总是希望自上而下的引导,在网络发散式的传播模式里,这种引导是不存在的。
  
  (4)互联网对人类的异化
  
  信息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连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坐在电脑前的人机交流。如果说工业社会里,人们过度的依靠机器而被机器异化,那在信息社会里,人们俨然成为了头脑和手指发达,身体其他部位退化的电脑的奴隶。虽然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超越人脑进而取代人脑,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双刃剑”特性已充分显露出来,人类在保持对技术的警惕性的同时,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尊严。人类利用机器来有力的改造自然,但不能因为机器的过分使用而泯灭了情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生存已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电脑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能为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并把人类从一些笨重、危险的工作岗位中解救出来,人类智能也在网络中得以扩大。人类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了,在今天我们为创造了如此高智能的机器而欢呼的时候,在未来,如果人类被这些冰冷的高智能机器所控制,那时候人们又该用怎样的技术来扞卫人类的尊严呢?
  
  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培育了新一代的文化人类 
  
  根据加拿大传播学家的观点“媒介即讯息”,不仅传播的内容在不断演进,传播的媒介(即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媒介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相互促进,推动整个传播事业的发展。当人们只是关注传播内容的时候,传播媒介正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利用不同媒介的时候,自身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身体的变化甚至引起性格和习惯的变化,进而导致其它的相应变化。比如在中国解放初期以口语为主要媒介的一代人与八十年代以电视为主要媒介的一代人就表现出不同的习惯和特点。
  
  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下载是一种生活常态,是对知识或是信息追求的态度,人人都是信息的把关人和舆论领袖,这种上传、下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代名词,也是信息社会的亚文化。
  
  尽管互联网对人类性格特征的影响还没完全表现出来,但是在网络时代长大的一代人在总体上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这是一个无尽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代,信息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连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在不遗余力的改变着每个人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被改造。网络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主要信息渠道,必将成为社会化的主要手段。
  
  4.新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媒介的延伸也要引起新的尺度的变化。比如在农业社会,引起尺度变化的是铁质工具,它引起农业文化产生的同时更是促使了土地占有的阶级社会的产生;在工业社会,引起尺度变化的是机器,机器摧毁了封建制度,并形成了人类的工业文明;在后工业社会,引起社会尺度变化的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成为衡量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尺,新媒体技术下的信息社会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组并形成新的阶层机构。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等级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学理论认为,一般以财富、权利和声望等综合标准来衡量社会阶层的划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智能或许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结构的新标准。
  
  首先,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正在急速加剧新的财富创造力,许多传统的经济概念不再有意义,知识的拥有和传播成为世界争夺的焦点。按照马克思的划分标准,阶级的划分是以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在后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关系必将发生变化,因而影响社会群体在利益上的分化,产生利益重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其次,在后工业时代,社会英雄已不再是农场主或是工业家,而是信息与技术于一身的 IT 业巨头。他们掌握着先进技术,是社会精英阶层,通过知识创造财富。比如比尔盖茨,从二十几岁创业到三十多岁就成为世界首富。虽然计算机技术在中国发展较晚,但是同样造就了一批技术精英,马化腾、张朝阳等电脑业巨头也毫不逊色。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造就了一批超级富翁,但是在计算机高精尖的技术领域,只能有很少的人成为技术精英,因而新的社会分化必将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形成贫富队里的两个阶级,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是在后工业时代社会阶层分化出的新的具体形态。
  
  (五)新媒体的未来: 是地球村还是电子集中营
  
  从成长层来看,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是处于信息化前沿的人们不断改变自己的信息诉求,甚至改变生活和生产方式,信息成为仅次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媒介把信息推向了新的高度,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媒体产生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
  
  从发展层来看,新媒体属于“需求型”和“消费型”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的“温饱型”传播方式,无论是传播形式、手段还是信息都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高档的信息订制和推送服务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
  
  从未来层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未来的趋势,信息的传递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技术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共同促进社会进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促进信息技术的变革,技术的变革又带来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进步,传播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格局。
  
  尼采曾经以“上帝死了”的惊世之语,呼唤一个颠覆权威、冲破传统信仰的新世界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时代消除了人际间传播的隔膜,解构了媒介的专制和权威,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和理念,塑造了人类新的传播秩序和话语权。使普通民众的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诞生了新的思维、行为模式和社会新秩序。
  
  纵观人类发展史,传播媒介作为人类传递和接收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作用已远不止此,它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借助于互联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利用多媒体传播平台及时、便利地向受众传递声、画同一的信息,并且人人在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不仅囊括了借助于互联网的人际间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观念的人们实现平等交流的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对社会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发明本身而是社会革新,也就是说要把发明用到合适的目的上。工程技术人员用实验结果、数字、推论等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图景,而哲学家、社会学家用信仰和社会道德来描绘人类的未来。
  
  麦克卢汉在1976年出版的《为了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电视的出现,会使人类重新“部落化”,进而出现“地球村”,人类将实现更好的沟通。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人们成功实现了全球一对多、多对一的实时互动传播。新媒体的使用也影响了社会建制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国家应服从市场规律,在技术创新中寻求市场供求平衡,但是国家的支配制度需要服从媒体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媒介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不管是国家规定的强制手段还是媒介自律,都应该让新媒体更健康和适应人类的生存需求而发展。
  
  在今天,如果人类过分陶醉于技术万能,或者任由技术创新发展,或许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憧憬未来。但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人始终是世界的唯一主体。那么人类的未来不会是达尔文和马克思描述的那样是民族斗争或是阶级斗争,也不会像麦克卢汉所希望的是技术工程人员在不同的先进技术之间的争斗。人类社会将是以社会互动为基础,保证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最终实现共同生活下去的愿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