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媒介环境下农民形象的构建探究
【绪论】央视7套农业节目对农民形象的构造绪论
【第一章】农民形象概述
【2.1】央视七套农业栏目概述
【2.2】央视农业节目建构农民形象的途径
【第三章】央视七套农业栏目树立的现代农民形象
【4.1】央视七套在建构农民形象过程中的优点
【4.2】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在建构农民形象中的不足
【第五章】农业栏目建构农民新形象的对策及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农业电视节目中农民形象的塑造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四、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在建构农民形象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一)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在建构农民形象过程中的优点
1.涉及面广,报道面宽
在现代社会,信息早已成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一条新鲜的、重要的、及时的信息能帮助一个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重新活过来已不罕见,一个充满正能量、创业成功、发家致富的典型人物建构能鼓舞农民动手干起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信息在人们对现实的把握以及决策的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进入现代社会的农民来说,信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生产和经营的传统农业活动是一个农民日常生活里的主要组成部分,央视七套农业栏目按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对农民在春天播种、夏天管理、秋天收割、冬天储藏等进行了全面报道,尤以《聚焦三农》栏目为典型。
不过,央视七套的农业栏目并没有局限于这些刻板的"四季歌"类的报道,在信息采集与筛选时,它们注重对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不仅涉及农民的衣食住行,还包括农民迫切需要的有关生产、流通、消费乃至生活常识等方面的信息。政策信息的解读能及时帮助农民了解国家的最新利农政策措施,抓住这些政策便可以为自己谋福利,如《利好来了 大豆能牛起来吗?》这样的节目;市场信息可以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险、把握市场行情,如《阿胶暴涨探养驴》、《湖南君山:南瓜滞销困局如何不重演》、《皮草降价 养殖户怎么办》等节目;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销售当下时兴的特色农产品,如《我在网上卖年货》、《农交会上的电商》等;还有有关新闻热点的深度报道让农民了解某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帮助他们看清事情的真相,如《河南安阳烟花爆炸事故调查》、《揭开五常大米勾兑谜局》等节目。
除此之外,央视七套农业栏目还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农民对科学、对创新的注重,如《怪招种出好大米》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如何通过三个怪招颠覆传统水稻种植的方法而种出好大米。还有《为什么余育启的三七供不应求》、《种出超级大芦荟》、《长在海水里的稻子》、《小龙虾的孩子多了六倍》等节目都建构了爱科学、求新求变的农民形象;还有对民主法制的追求,如《惠农保险为何不保险》、《耍猴也犯罪吗》、《探访"包治百病"的神秘偏方》、《我的征地补偿款谁做主》等节目;还有涉及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农民对自身发展的向往以及农村的变革与新貌的报道内容,反应了农民生活的多样性。
由于自身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有限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农民仍将长期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传统的人际传播虽然在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发达,但大众媒介仍然是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通过电视媒介。央视七套农业栏目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广泛采集有新闻价值的最新的信息并传播给受众来消除或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央视七套农业栏目继续坚持报道的多样性,要涉及更多的农民群体,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服务好农民。
2.实时反映农民形象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农民"一词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农民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只是种地的或成为村干部、农民企业家、乡村医生和教师等。在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对农民及农业的报道中,可以观察到其对农民形象的发展变化投入了比较多的精力。
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时代发展的轨迹与农民自身变革的足迹大体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央视七套的农业栏目能在宏观上实时反映农民形象的变化,反映农民身份的多元化,反映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如农民开始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再迷信神医神药的神奇作用、对社会保障以及职业培训的关心、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等;还有农民中发生的新鲜事,如以往对于互联网还很陌生的农民也开始上网,《网上抢年货 农民也疯狂》、《我在网上卖年货》等节目就表现了这样的形象变化。
微观上,在党中央国务院愈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投入、农村的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关农业政策已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倾斜,由此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也得到了同步的提升。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对农民形象的建构与时俱进地将报道的视角对准这些政策带给农民自身的变化,如《利好来了 大豆能牛起来吗?》、《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小学入学报名》等节目。
总之,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如果央视七套农业栏目能将这个阶段里最突出的一个或几个关于农民的议题报道出来,其建构的农民形象就会和生活里最真实的农民形象保持大致的同步,这无疑对人们认识农民起到帮助作用。
3.报道趋向人性化
在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影响下,作为中央级的电视媒体,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对农民及农业的报道也更加趋向人性化。一直以来,如果平时注意都市报等大多数媒体对农民群体的报道就会发现,其建构的农民形象往往是"农民工"群体的形象,或者是已成功发家致富的农村中年男性形象,再或者就是村干部的形象。
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则不然。首先,即使是在对关于农民负面新闻的报道时,也能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平等的角度、人性化的关怀进行报道,而不像某些媒体惯用冷嘲热讽的口气或是带有轻视、蔑视、歧视的态度或是一副居高临下、充满假惺惺的同情进行报道。例如,在以往媒体建构的最容易滋生犯罪的"农民工"群体里,往往充斥着"素质低"、"道德败坏"、"自杀威胁"、"性饥渴"等不良字眼。央视七套农业栏目虽然也报道"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并没有机械地复制其他媒体的报道或是将此类新闻弄成充满噱头、吸引眼球的"黄色新闻",而是摘掉"有色眼镜",全面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们的行为及初衷,真实地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合法权利得不到维护,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多了一份美好的祝愿,这点非常宝贵。除此之外,央视七套农业栏目还专门开辟了《阳光大道》栏目(前期)专门帮助"农民工"群体寻找合适的项目来创业致富。
其次,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上,有在 2·14 情人节时对"光棍村"的关注--《谁来跟我凑一对》节目;有在某行业物价下跌后对从事这行的农民的关注,如《胶价下跌之下的胶工生活》、《裘皮价格跳水 养殖户该如何应对》等节目;有对贫困山区婴幼儿的关注--《贫困山区婴幼儿营养调查》节目;有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关注--《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小学入学报名》节目;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妈妈去哪了》等节目。
最后,报道的人性化还表现在作为中央级的电视台,央视七套农业栏目并没有像其他媒体那样建构"村干部忙于'三农'"、"村干部持续助农"、"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一片大好"、"专家引导农民致富"等村干部、村官的"一肩担"形象。没有一报道农民就必须歌颂领导的丰功伟绩,没有把他们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让农民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没有让他们成为主角而农民只是为了衬托业绩才被报道的配角,没有用模型化的村干部形象代替多元性的农民群体形象。
随着我国"小众"、"分众"等概念的发展,媒介对受众群体的分类越来越细致,期待以后央视七套农业栏目专门针对农村受众、针对农民群体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传播内容,这也是人性化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