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国内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如今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但由于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较短,相应的配套体系仍没有完善,在其实践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本课题主要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先是引用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概述进分析,包括其定义、特点、设立条件等方面内容,然后在分析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从其发展历程和现状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另外通过鼎晖投资与俏江南作为案例分析,在其特定的案例中剖析出我国 PE 在运作进程中存在多方面弊端和障碍,认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存在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完善、主题不明确、募资渠道和退出渠道狭窄、优秀的专业人才短缺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多方面问题,最后根据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完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拓宽募资渠道和退出渠道、人才的培养、建立私募投资中介体系以及鼓励私募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等建议。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我国企业重要融资渠道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已经成为现实,而现实中,其发展的环境(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中介体系等)有待完善,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才能够真正的为企业服务,也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作用,政府在其中应当起到引导作用,包括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资金的提供、对企业的扶持(资金、税收、技术等),此外基金管理人应当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除了资金的提供之外,应当为融资企业提供管理支持、营销支持、渠道支持等增值服务,以加快融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才能实现共赢局面,进而才能使得我国整体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还用了两个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但由于其属性决定着相关的材料和数据难以查阅,加之本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在问题分析方面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分析有待深入,可能在分析过程中有较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表述,恳请各位导师、专家批评和指教,本人将在未来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本人将持续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数据、信息、相关政策、法规的更新予以关注,同时加强对相应的创新型企业融资模式的探索,通过对不同融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进一步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在实践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在其发展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拙见。
参考文献:
[1] 姚静,私募基金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3 年 S1 期。
[2] 陈峥嵘,私募股权市场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第 6 期。
[3] 吴晓灵,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11期。
[4] 王蔚,迎接私营股权基金的时代,中国金融,2007.11.
[5] 周丹、王恩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性的经济学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 年第 6 期,第 67-69 页。
[6] 程凤朝,美国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方式及启示,天津经济,2007 年第 6 期。
[7] 张合金、徐子尧,私募股权融资:融资方式的创新,财会月刊,2007年第6期。
[8] 董玉华,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中的机会,投资研究,2008年第 11 期。
[9] 包丹红,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机制的探讨,对外经贸实务,2008 年第11 期。
[10] 寇宇、臧维,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8 年第 11 期。
[11] 邹陶、王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研究,现代商业,2008年第11期。
[12] 陈国强、袁宏泉,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发展,银行家,2008 年第 9 期。
[13] 王园园,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状与前景,时代金融,2008 年第 5 期。
[14] 吴晓蕾、王宇、温骊骊,保险机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与管理,保险研究,2008 年第 4 期。
[15] 张洁梅,私募股权基金与我国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9期。
[16] 王怡靓,民营企业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效应分析--基于红星美凯龙集团私募股权融资案例,经营管理者,2010 年第 1 期。
[17] 高一田、高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瓶颈和治理策略,特区经济,2010 第 5 期。
[18] 李佳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收益分配的研究,中国市场,2011 年第 18 期。
[19] Bygrave, W, D. and Timmons,J.A.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ambridge, MA.1992.
[20] Wright. Mike& Robbie, Ken& Ennew, Christine.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serial entrepreneurs. Journal 1995.
[21] Sahlman, William A. The structure and gove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 vol. 23(2), page1-105.
[22] Macmillan, I. D.M. Kulow, Khoylian. Venture capitalists' involvement in their investment: Ect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9,vol,4.page27-47.
[23] Muzyka, Dan & Birley, Sue & Leleux, Benoit. Trade-offs in the investment decisons of European venture capitalist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6, vol. 11(4), pages 273-28.
[24] Stefan Povaly. "Private Equity Exits: Divestment Process management for Leverage Buyouts". Springer-C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7.
[25] Kaplan, Steve & Schoar, Antoinette. Private Equity Performance:Returns, Persistence and Capital Flows. Working papers 4446,2004.
[26] Saman,and Robert S. Pindyck. Time to Build, Option Value, andInvest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 vol. 18, page 7-27.
[27] Mike Wright, Jonathan & Andrew Burrows. Private Equity in EUAccession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 Venture Capital Journal,2004.
[28] Axelson, Ulf, Stromberg, Per Johan and Weisbach, Michael S. Why are Buyouts Leveraged?.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of Private Equity Firms, 2007.
[29] Steven J Davis, Josh Lerner, John Haltiwanger, Javier Miranda, Ron Jarmin. Private equity and Employment,The Global Economic Impact of Private Equity Report 2008.
[30] DanielSchmidt.Venture Impact 2004 venture capital benefits to theU.S. Economy. Global Insight,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