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海关部门公共关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35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海关公关能力提升探究 
【第一章】基于新媒体的海关公关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建设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深圳海关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关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第四章】新媒体环境加强深圳海关公共关系建设的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海关部门公共关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新媒体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渠道更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信息控制和垄断更加困难,它给深圳海关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带来了新的交流对话平台,也为深圳海关公共关系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关系建设,同时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机构体制、提高技术和专业能力,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深圳海关开展公共关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深圳海关公关建设的关键因素,阐述了深圳海关公共关系建设基本任务及对媒体手段运用的需求,总结了新媒体在推动海关公共关系建设中的作用,并根据新媒体环境下深圳海关公关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存的“四大方面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公共关系建设的建议,具体结论如下:

  (1)新媒体时代来了,世界变了,而深圳海关自身却还未适应这种变化,公关危机此起彼伏。

  (2)提出了深圳海关开展公共关系建设对媒体手段运用的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操作模式必须更加快捷,要增加反馈和互动环节;公关活动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公关的方式要更加考虑公众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公关前期的调查和事后效果的反馈;新闻发布要要一口对外,要压缩层级审批流程,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3)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深圳海关公共关系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管理制度不适应新媒体的需要、公共关系模式不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对新媒体的运用手段不够充分、缺乏运用新媒体的专业技巧。

  (4)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深圳海关开展公共关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从四个方面改进,建立应对新挑战的有效机制、调整深圳海关公共关系模式、运用好新媒体平台、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关意识和实战能力。

  受限于理论水平、时间精力和能力,对新媒体运用手段的需求研究还不够充分,提出的建议措施虽有用,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负面舆情的问题上,也没有经过深入的探讨,就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支持作用研究也不充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虚心接受大家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廖为建。 政府公共关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34.

  [2] 格鲁尼格 J E. 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M]. 卫五名,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0-195.

  [3] 布鲁姆 G M. 有效的公共关系[M]. 明安香,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0.

  [4] 陈先红。 以生态学范式构建公共关系学理论[J]. 新闻大学,2009,4:116-125.

  [5] 唐钧。 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9-124.

  [6] 禇云茂。 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78.

  [7] 李健荣,邱伟光。 现代公共关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3.

  [8] 王红妮。 中美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与现状比较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7:5-13.

  [9] 詹文都。 政府公共关系[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88.

  [10] Manovich L.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 Cambridge: MIT Press, 2010:123-124.

  [11]童晓渝,蔡佶,张磊。 第五媒体原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81.

  [12] 李润生。 论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与模式[J]. 商业时代,2007,24:4-5.

  [13]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EB/OL].(2011-07-11)[2014-09-27].

  [14] 吴廷俊。 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6.

  [15] Shirk S L. Changing Media, Changing China[M] . Lond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10, 15(2): 175-183.

  [16] 柳闻。 大众传播词库[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444.

  [17] 莱文森 P. 手机[M]. 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

  [18] King W, Lee C, Leung K, et al. 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Bilateral Relations[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10, 15(2): 175-183.

  [19] Brokaw C, Reed C A. From Woodblocks to the Internet: Chinese Publishingand Print Culture in Transition[M]. Boston: Brill, 2010, 58(11): 931-937.

  [20] 刘君。 大众传播时代的多元化传播格局-传播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体影响力分析[J]. 北方论丛,2007,(2):54-56.

  [21]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第二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8.

  [22] 张克非。 公共关系学(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6.

  [23] Lagerkvist J. After the Internet, Before Democracy: Competing norms inChinese media and society[M]. London: Peter Lang, 2010: 93-95.

  [24] Seitel F P. 公共关系实务[M]. 潘艳丽,陈静,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25] 侯伟。 网络时代政府公共关系构建[J]. 人民论坛,2010,36:38-39.

  [26] 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管理问题的思考[J]. 中国期刊, 2011.

  [27] 刘敏之。 我国国内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8-15.

  [28] 王红萍。 浅谈政府公关[D]. 天津: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10:3-9.

  [29] Sullivan M. 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M]. 董关鹏,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4.

  [30] Atton C. Reshaping Social Movement Media for a New Millennium[J].Social Movement Studies, 2003, 2(1): 3-15.

  [31] 付玉辉。 2006 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J]. 国际新闻界,2007,(1):21-24.

  [32] Nordenson B. Can the government help the press? Should it?[J]. ColumbiaJournalism Review, 2004, 15(2): 175.

  [33] Liu F S. Urban Youth in China: Modernity[J]. The Internet and the Self, 2010,279(53): 20-21.

  [34] 曹冬岩。 移动媒体的社会价值研究[J]. 现代传播,2010,2(9):21-22.

  [35] Voci P. China on Video: Smaller-Screen Realities[M]. London: Routledge,2010: 26-27.

  [36] Herold D K, Marolt P. Online Society in China: Creating, Celebrating, andInstrumentalising the Online Carnival[M].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2011:21-22.

  [37] 钟蔚。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7-18.

  [38] 周晓丽。 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J]. 理论月刊,2008,(5):97-101.

  [39] 薛澜,张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8.

  [40] 里杰斯特 M. 危机公关[M]. 陈宁,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0.

  [41] 李杰,熊英子。 刍议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J]. 商业时代,2004,35:63-64.

  [42] Sun H. Internet policy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Internet Cafes[M].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10: 31-32.

  [43] 聂静虹。“第五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关系刍议[J]. 学术研究,2009,(2):66-68.

  [44] 新闻培训网。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发言人[EB/OL]. (2011-02-03)[2014-09-27].

  [45] 王晓芸。 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1-16.

  [46] Durham M G, Kellner D M.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works[M]. NewJersy: John Wiely and Sons, 2010: 23-24.

  [47] 陈锐。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困境与对策[D]. 成都:四川行政学院,2013:8-12.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梁雪峰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米加宁教授、赵谦老师、姜原子老师、李萍老师、臧红雨老师、齐中英老师、孔丽霞老师、常静梅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哈工大深研院 2011 级 MPA 班全体同学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两年多的学习期间,得到以上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从 2011 年 9 月,我和同学们,从不同的工作岗位,回到了久违的课堂。

  在几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结下了浓厚的友谊,在此我经历了人生中重大的转变,成为一位可爱小女孩的妈妈,在这期间,得到了老师们、同学们真诚的关心和祝福,希望我们友谊长存。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丈夫、女儿,你们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谢谢你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