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管理学理论、分析框架及工具的关系(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01 共7172字
  尽管如此,有三个理由可以说明个体或组织在理论所限定的关系中是保有一定的活动余地的。第一个原因是基于“理论”本身。行为主体不会被简单地困在所谓“因果关系”中,甚至理论本身可能就是错的。如果理论本身是错的,那么它也无非是一个说法,行为主体自然不会受其限制。第二个原因是与行为主体相关。个体或组织是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并有能力不断地在理论范围之外找到行动的自由。因此,关于已知变量关系的决定论是不存在的。第三个原因是,行为主体可能为了寻求得到解放而有意识地揭示所谓的“决定论”.当行为主体对于因果关系完全了解的时候,它们可以对这些因果关系提出质疑,并创造其他的新的变量关系。
  
  诚然,我们也可以遵循 Popper(1963)的说法 :科学本身的目的并非创造确定性,而是提出可被推翻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说,一个管理者的在某一特定理论中规定的因果关系之外的行为只是对该特定理论的一种质疑,而并非对于“理论”这一概念本身形成质疑。那么这一特定理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有可能被推翻,也因此给其他竞争理论或者适用性更广泛的理论留下了空间。如果一个理论在某一领域某一背景下是真实的,那么它依然能够决定着在这一情境下组织或个体之间的关系。
  
  “理论”可以用于或多或少的接近完美的方式描述世界,但是却很难改变世界。①然而,人们可以质疑说一些理论的陈述本身就是表述行为性质的,所以理论也创造了现实。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论的确可以描述世界也可以改变世界。但是如果一个理论真的是表述行为性质的,它的陈述和传播可以改变现实,那么这同时就说明了这一理论在起初是“假的”,或者说起码在其应用的领域不是“真的”.
  
  总而言之,理论经常被批判为对于实践来说是无用的,也正因如此众多文献呼吁科研应当更加注重实用性,应当更能为组织的利益而服务。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科研的真正有用之处应当是超出理论本身的创建的。
  
  二、分析框架或构思性管理
  
  相较“理论”来说,很少被提及的另外一种知识体系就是“分析框架”.“分析框架”与“概念框架”两个概念应该加以区分。“概念框架”是指学者运用于科研当中的,将各个概念之间的整体关系视觉化的一种行为。这一“概念框架”通常是在一项研究之初建立的。相反的,本文所讨论的“分析框架”则是一个“完成品”.
  
  Teece 给“分析框架”如下定义 :
  
  一个分析框架,就像是一个模型,是现实的抽象化。它能够使得相关联的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被分门别类。(Teece,2007,p. 1320)
  
  那么所谓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得“分析框架”的定义就更接近“理论”的定义。但是其实“分析框架”也是具有其特殊性的 :
  
  一个框架不像模型那样严谨,因为在框架中对于理论关系的某些特殊形式是不可知的。(Teece,2007,p. 1320)
  
  虽然分析框架不但不受重视,而且经常与“工具”的概念相混淆,但是它在管理学的实践者当中是被广泛认可的。Kaplan 和 Norton(1992)的 平 衡 记 分 卡(Balanced Scorecard)体系,Kim 和 Mauborgne(2005)的蓝海模型,Mc Kinsey(Peters & Waterman,1982)的 7S 模型或是Porter(1980)的五力模型都是比较少见的几个在实践中广为流传和使用的例子。这类框架和主要针对学术界而言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
  
  在一个分析框架里,使用者可以控制框架里的概念并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这些概念,从而得出结果。例如,建立一个绩效杠杆的图表,并且指出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思考在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商业模型从而实现突破性创新、创建企业突出优势或分析企业竞争都是框架应用的例子。所以框架能给予一种由多个变量构成的分析的维度,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在于分析者本身。因为是分析者来汇集和整合所有的信息并将它们应用于相关的情况中去。在框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主体的行为和其结果也因此并非是被初始条件所限定的。换言之,行为主体可以定义和具化变量之间的关系,甚至定义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如此一来,分析框架就更接近于一种管理理念上的方法,主要是为实践者服务,而并非学者。
  
  Porter 的五力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分析框架的范例。Spender(2010)在两篇文章中曾介绍了这一模型。为寻求介于纯理论方法和大量事件归纳法的两种方法的折中方法,Porter 带来了关于“分析框架”的想法。这一想法不仅能够避免微观经济学对于实践者缺乏实用性的缺陷,而且也可以避免过于陷入到实证主义中。那么对于 Porter 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其他过于“理论化”的方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局限性 :忽略一些对于所研究现象有重要影响的变量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