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心理学论文

《管子》中的群体关系管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2 共272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管子》的管理心理学观念探析
【第一章 】《管子》中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前言
【第二章 第三章 】《管子》中的人性论
【第四章 】《管子》中的激励论
【第五章 】《管子》中的态度管理论
【第六章 】《管子》中的信息管理论
【第七章 】《管子》中的领导心理论
【第八章 】《管子》中的群体关系管理论
【总结/参考文献 】《管子》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八、《管子》中的群体关系管理论

  群体一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遵守共同行为规范的人群结构。群体心理学本是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得到重视和发展的,但是它的研究内容同样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另外,有群体就会有人际交互。所以,在尝试探析《管子》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体系的时候,有关群体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思想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群体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其内涵实质是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与群体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管子》的群体人际关系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并从"人欲"出发,对人际关系进行了论述。《管子》认为趋利避害是普遍的人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只能是一种利害关系。"《明法解》说:"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爱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百官之奉法无奸者,非以爱主也,欲以爵禄而避罚也。"《法法》篇也说:"计上之所以爱民,为用之爱之也。"正是这种利害人际关系的例证。

  君臣关系可以看作《管子》人际关系论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君臣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上下设,民生体,而国都立矣。"(《君臣下》)。在从宏观上论述君臣关系的时候,它认为君臣是一体的,如"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君臣上》),这种一体的关系论显示出了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一体的关系仍然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即君臣一体是以君贵臣轻为前提的。这种关系其实隐含着君臣相互依存的深意,具体解释为"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也。"(《君臣上》)"无佐则君卑、国危、民乱"(《版法解》)"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权修》)等等。在民众关系上,它主张通过乡轨制(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的形式先从物理意义上把民众聚集到一起,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意义上建设,这也是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准则的。《国语·齐语》中也说"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群体人际关系研究的另一个具体内容便是国家关系,《管子》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是睦邻友好的,如"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枢言》),但是,在针对不同国家上又应该是区别对待的,如"先王取天下,远者以礼,近者以体。体、礼者,所以取天下,远、近者,所以殊天下际。"(《枢言》)它还特别重视国家之间的结盟关系,如与大则胜,私交众则怨杀"(《侈靡》)在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手段上,《管子》主张通过加强个人素质建设、强化官员廉政作风建设、遵守群体人际道德要求等途径来进行。这些领域的内容已经在前文中得到了相应的解读,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脚注的是看待问题和解读观点的角度不同,所得成果也是不同的。

  (二)群体和人际规范

  一个群体或组织要想形成自己的独特形态,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群体规范的生成。只有群体规范的成型,才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对各群体成员的引导和制约。在古代社会,群体规范的形成并非是在群体中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君主制定的,即"道法出于君"(《君臣》),这是因为"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君主通过制定个体和人际准则来规正民众的行为和人际关系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形成一个顺从统治阶级意志的群体组织,有利于统治和管理。但是,《管子》在论述这一规范的制定过程的时候,其考虑因素绝非仅仅是唯统治阶级意志是从,它还考虑到了民,认为只有"顺民心"的规范才是合乎大道的。如果不得人心,则"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五辅》),故而"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五辅》)关于群体和人际规范,《管子》是从道德礼义和法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论述的,即"奉法和知礼义"视为群体规范的核心内容。简言之,道德就是所有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人的规范作用主要是通过隐性且非强制性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法制则是通过显性国家机器的形式来强制实行的,他们都是规范群体及人际的手段。

  就道德而言,《管子》提出了论是非的一般标准,即"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白心》)。并把道德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牧民》),将其具体到个人身上即是"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尊拙,纤啬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五辅》)以此建立稳固的群体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礼"是指一个群体中所有的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规范,也是政府组织的行事准则,是行"义"的方法和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和平等。"义"就是行善、守规矩和奉献。《管子》对"礼""义" 的认识和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观念也是从西周开始得到宣扬并成为人们衡量善恶的标准之一。它大肆弘扬礼义廉耻的观念,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如"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兵法》)一方面是因为在诸侯纷争的动乱年代,统治阶级需要它们成为民众的一个共同行为准则、行动纲领和追求目标,以此作为立国的前提和保障,稳固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通过弘扬礼义,可以塑造统治阶级的形象,成为这一礼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代表,成为民众心中的楷模和标杆。另外,它还可以稳定民心,规正民众的投机心理等等。"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愈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作,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即是此意。

  要想让一个群体的行为符合民众的心愿,除了需要道德的软性约束作用以外,还需要具有强制性的法制发挥作用,法礼结合才是《管子》建立群体和人际规范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得到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的管理方式。因为法制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来达到纠正"逆民(之私)性(《侈靡》)的目的。故,"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戮,故万民之心皆服而从上,推之而往,引之而来。"(《法法》)的以法役民的作用受到了相应地重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