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理念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14 共4710字
论文摘要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该理论因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受到学界追捧,涌现出了许多与其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是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吸收、借鉴和引用,甚至将其引入教育领域,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源培训论文而该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资本的逻辑,它是以服务于资本增值为目的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运用,会导致教育的“异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质
  
  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很难用传统经济理论进行充分说明,在此情况下,舒尔茨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解释:“国民产量的增长比较土地和按人时计算的劳动量以及能再生产的物质资本的增长更大,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可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大概就是这个差额的主要说明。”他认为,人力也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劳动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大半是投资的产物,而这种产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资便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认为“工人平均实际工资的显着增长,大部分来自这种向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向自身投资,人民能够扩大他们得以进行选择的范围。这是自由人可以用来增进自身福利的一条道路。”他主张,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提高国民收入。舒尔茨还对发展教育、医疗保健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在《教育资本构成》和《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等文中,舒尔茨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我主张把教育当做一种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做一种资本,因为教育已经成为受教育者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其称为人力资本'.”“由于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制订计划和筹措资金方面的关键经济概念应当是投资的收益率。”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虽重视到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很明显,该理论背后的阶级意志不言而喻,就其理论整体而言,它反映的是资本所有者的经济观和价值观,它把人力资本投资说成是“自由人可以用来增进自身福利的一条道路”,而“自由人”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以不能自主选择所处的经济关系为前提的,是以处于被雇佣的经济地位为前提的,是以不得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趋势为前提的,是以服从于资本统治、资本所有者发财致富为前提的,是以遵循资本主义所谓的理性规律为前提的。若以这样一种理念来指导教育的发展,必然导致教育的“异化”,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弱化了教育在文化道德方面的传承作用,使劳动者的能力专业化、单调化、片面化,使劳动不再是劳动者主体的自由行为,而成为被迫的一种活动,使其服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效率主义”、“工具主义”,最终使教育偏离其本质,偏离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
  
  “人力资本”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不科学的范畴,其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理论对“资本”的认识是不科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看做是能够带来收入的要素,它把资本视为一个具有一般性的普遍的永恒的经济范畴。由于教育培训的投入使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从而可以为劳动者带来更多收入。人力资本理论完全是从投资能够带来更多收入这一表象出发来认识问题的,而未考虑这种收入的来源,未考虑作为资本应具有的本质属性。从资本的本质属性来看,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能够为资本所有者带来增殖的价值。“人力资本”这个概念若成立的话,它也绝不像舒尔茨所讲的“劳动者变成资本家”,其真正的所有者一定不是劳动力所有者,而是属于资本所有者,在他们眼中,劳动力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就是一种以人力形式存在的资源,就是一种能够为他们带来增殖额的资本。通过教育投资,便可以提高这种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这种资源的效能,增强这种资本带给他们的增殖能力。劳动力或人力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下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人力资本理论试图混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有意忽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关系,掩盖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人力资本理论实质上反映的是在资本雇佣劳动的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下资本所有者的观念。
  
  二、教育的本质教育
  
  从本质上来讲,它绝不是创造财富、实现物质繁荣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人类传授知识、经验、技能的过程,而是人类对精神本性的一种追求,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灵魂的转向。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应当充分发展人的理性,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不是进行职业训练,而是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从而使人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和谐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的体、德、智、美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使人的各部分灵魂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才有利于人的善良的天性的保持。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真诚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并对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这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教育逐渐偏离了它的本质,成为了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工具。受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影响,在观念上,整个社会弥漫着马克思所讲的“拜物教”观念,社会普遍崇尚物质、金钱和资本,从而导致对理智、道德、艺术和精神生活的忽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一种无限追求财富的动力机制,劳动力也被看做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一种生产要素,一种资源,甚至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过程使劳动“异化”,劳动不再是劳动者的自由行为,而成为被迫的行为,成为一种“负效用”;劳动成果不为劳动者占有和享用,而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过程本身、劳动产品都与劳动的主体相异化,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从而丧失了其作为劳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尊严,甚至劳动力也被沦为了一种以“人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教育服务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目标,从而呈现出职业化、技能化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本理论中的教育观念正好迎合了这种物质财富增长的需要,适应于资本主义主导的这种生产技术体系。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异化”
  
  人力资本理论原本是一种经济理论,但却以其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理念。这样一种趋势,恰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理性、技术理性的需要,它是适合于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学说。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导致教育的“异化”.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的经济才能(即赚钱、创造财富的能力)都是通过带有投资性质的活动逐步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升人的经济才能,可以增加工资、薪金。认为大多数人的收入差异是由人力资本数量不同而造成的,认为“收入基本取决于对教育、健康、在职培训、有关职业机会信息的探求,以及向别的地方进行迁移的投资。”在这样的观念下,教育自然成为了获得更多收入的渠道或途径。人力资本理论过度强调教育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教育的目的越来越趋向实用主义,教育和培训的目的从劳动者个人来讲只是为了提高收入,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讲只是为了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其实质是为了资本所有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因为教育能够通过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工资收益,但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对资本家来说,是有生产性的;对工人来说,是非生产性的”.这种理论过于强化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道德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虽符合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却迷失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生命的真正目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发展,使劳动者成为技术体系中的工具。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把人作为工具来训练、培养,越来越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再重视培养人的心智和理性的提升,职业教育体系完全就是为满足资本主义技术生产体系发展而建立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确给人类造就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破坏了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平静的精神生活,导致了“经济愈发展,道德愈败坏”的社会现象。哲学没落、道德缺失、人文学科丧失应有的地位,社会发展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不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教育只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人文教育,逐渐沦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工具主义的附庸,完全从属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严重违背教育的本质,它将社会发展的主客体倒置,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舒尔茨“主张把教育当做一种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做一种资本。因为教育已经成为受教育者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其称为人力资本.”“因为教育能够提供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生产型服务,就成了一种资本。”人力资本理论还运用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的经济核算方法、用效率、收益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他把人力资本的投资,完全看作生产的手段,目的是创造更高的生产。舒尔茨还认为:“人力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目的就是提高“经济奋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认为“人的经济才能主要是一种创造出来的生产手段”.他把人从社会的主体降为客体,把人作为生产发展的目的变为生产发展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力资本教育理念使教育和教育投资完全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教育中只重视人作为劳动力商品、作为可用来交换的一种技能或能力、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使人的教育模式标准化、格式化、专业化、片面化,从属于整个技术体系;而同时人的精神世界、与商品交换无关的思想、道德、精神方面的诉求被忽视。
  
  人力资本教育理念使教育脱离了人的本质存在,而畸形化的发展,从而导致教育的“异化”,教育不是服务于人本身的发展,而是服从于技术理性、资本理性,服务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发展,服务于资本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而,作为整个社会劳动主体的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的高度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极度贫乏和萎缩。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理论受社会生产方式和发展程度的制约,将劳动力视为资本的一种具体形态,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观念,这一点是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批判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偏重技术理性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道德、文化的传承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观念是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目的一种扭曲和异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应以人为本,人力不是资本,是人本身具有的劳动能力,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物质财富的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应当服务于人的发展。在教育观念上应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在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素质的提升,不能忽视人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只重视工具理性的传播和训练,而应重视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精神文化素质的共同提高,使全体社会公民都获得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美]西奥多·W·舒尔茨。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美]西奥多·W·舒尔茨。曹延亭译。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4]张斌贤,刘冬青。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着19种[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5]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谢富胜,李安。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