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家族公司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39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泉州家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问题探析
【第一章】S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家族企业激励机制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第三章】泉州市S家族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
【第四章】家族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五章】完善泉州市S家族企业激励体制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 家族公司人力资源激励模式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本章主要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提出了后续的研究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运用文献调查法从家族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两个层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再运用激励理论对泉州 S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泉州市 S 家族企业建立了一套较为简单的激励机制,在激励员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物质激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薪酬激励缺乏竞争力、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福利措施单一性、福利措施涉及没有以员工的需求为基础等等。

  ②精神激励措施不完善。培训激励方面,泉州 S 家族企业培训方式单一,流于形式。

  晋升激励方面,晋升机会不均等,晋升空间局限性。荣誉激励方面,荣誉激励奖项单一,平均主义现象严重,没有体现差异性。

  ③激励机制缺乏制度保障。泉州市 S 家族企业的激励机制以企业主主管观念为准绳,没有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

  ④企业文化激励缺失。泉州市 S 家族企业陷入了"血缘文化"的泥潭,企业管理模式采用物质激励为主的"泰罗式",忽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

  ⑤忽视工作激励的内在作用。泉州市 S 家族企业岗位设计不合理,且没有针对员工的个性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2)比较分析家族企业和泉州市 S 家族企业,本文发现造成泉州 S 家族企业激励机制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①企业发展规模的限制。泉州 S 家族企业规模的客观状态决定了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可能为员工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激励措施。

  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薄弱。泉州市 S 家族企业将非家族成员看作成本而不是资源,企业主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去培养人才,往往重视短期激励,忽视长期激励。

  ③家族文化下的家族化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家族文化往往对非家族成员表现出来的是不信任,甚至排斥,不仅使得企业不放心放权给非家族成员,忽视了非家族成员的管理;也造成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存在着不平等待遇。

  ④对员工需求的差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泉州 S 家族企业在设立激励机制时,忽视了员工需求的差异性,使得其激励机制的效果不明显,造成了较高的员工离职率。

  ⑤企业内部缺乏顺畅的沟通通道。泉州 S 家族企业内部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不同部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存在信息不对称。

  (3)根据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泉州市 S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对策:

  ①构建合理的物质激励体系。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和福利。在薪酬方面本文提出加入绩效工资概念,及年终奖的概念,利用绩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福利方面,本文提出要建立满足员工需求的多样性福利套餐,让员工有更多选择福利的机会。

  ②构建完善的精神激励体系。培训激励方面,本文提出要建立多样的培训激励体系,并及时评估培训效果。在晋升激励方面,本文提出要建立多重的晋升途径,设立合理的晋升依据。在荣誉激励方面,本文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了 8 个荣誉激励项目。

  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的绩效考核要有明确的考核目的、全面的考核指标、差异的考核内容、考核动态性。

  ④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泉州市 S 家族企业企业主应该转变观念,在员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员工建设和谐的工作环境、民主的工作环境、畅通的沟通环境。

  ⑤充分发挥工作激励的内在作用。泉州市 S 家族企业应将个人与组织需求相结合,明确岗位职责,重新设计工作内容,并且帮助员工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6.2 研究展望。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未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在调查研究时,采用问卷法从工作满意度和员工需求两个层面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调研,使得样本的数据更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未来在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时,可以将激励机制和约束激励相结合,深入探讨它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的重要作用。

  (3)可以从员工的负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等多重角度深入探讨激励机制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增强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2]赵文芳,刘芳。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商业现代化,2006(12):298-300.
  [3]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着,重武译。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第 1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王学义。家族财富。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
  [5]叶银华。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之研究--台湾与香港证券市场之比较。管理评论(台湾),1999(18):2.
  [6]储小平。华人家族企业的界定。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 (1):51-55.
  [7]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兼论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农村观察,1998(1):13-18.
  [8]姚贤涛,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9]王宣喻,储小平。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模式研究。经济科学,2002(3): 90~94.
  [10]庞道满,胡军。东南亚及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特征浅析。东南亚研究,1998(2):48-52.
  [11]汪和建。企业的起源与转化:一个社会学框架。南京大学学报,1999(2)171-182.
  [12]李文。东亚家族企业的社会功能与发展趋向。当代亚太,2002(1):35-42.
  [13]胡军,朱文生,庞道满。劳动契约、交易费用和关系治理-华人家族企业内容治理行为分析。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4-19.
  [14]金祥容,余立智。控制权、市场缺失与民营家族制企业成长中的产权障碍。中国农村经济,2002(8):30-35.
  [15]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兼论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农村观察,1998(1):12-18.
  [16]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01(6):90-96.
  [17]朱敏,伍晓曦,冯炼。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积极性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11(4):44-49.
  [18]黄永哲。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5.
  [19]李宁琪,王卫明。中国家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设计研究。求索,2006(2):6-8.
  [20]夏明强。贵州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贵州大学,2007.
  [21]谢群斌。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61-62.
  [22]李静思。服装制造企业制造工人激励因素研究--自中山市取样。暨南大学,2009.
  [23]王明琴。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性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5):82-84.
  [24]袁雪峰,梁苏丽。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及运行。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62-65.
  [25]谢育凯,朱慧琳。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研究--以深圳 SK 公司为例。企业研究,2011(14):56-59.
  [26]竭力维。泉州鞋服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华侨大学,2011.
  [27]申红芳,王志刚,王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与其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基于全国 14 省 42 个县的数据。中国农村观察,2012(1):65-79.
  [28]韩树杰。竞争性国有企业如何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基于金隅嘉业的案例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3):60-71.
  [29]苏东水。管理心理学 (第 1 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0]程国平。经营者激励:理论、方案与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1]孙颖莹。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2]侯光明。管理激励与约束(第 1 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3]程国平。经营者激励--理论、方案与机制 (第 1 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4]加里·德斯勒着,吴雯芳,刘听译。人力资源管理 (第 1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6]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7]戚海峰,赵晓民,杨阳。绩效管理中容易被忽略的"软因素".科技管理研究,2010(7):214-215.
  [3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关于美国和民主社会中的荣誉。北京,商务印书[48]馆,1988.
  [40]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工运研究,2010(22): 3-8.
  [41]黄静。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职业圈,2007(10):22-24.
  [42]Jensen M.C & 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6( 3):305-360
  [43]Ross S.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The principal's proble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134-139.
  [44]Donaldson L and Davis J . Stewardship theory or agency theory: CEO governance and sharecholder returns,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6(1),49-64.
  [45] Heimovics R,Brown F G.Municipal Employee Behavior as and Exchange Process,Midwest Review of Puplic Administration,1976,10(4): 201-215
  [46]Davenport Thomas H. De Long David W. Beers Michael C.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1998.
  [47] Future work (1994) ,转引自安盛咨询公司研究报告:Workforce of the 21 Century,1998.
  [48] Graham Little.People and Profit,New Zealand Manufacturer.1998(6):24-25.
  [49]Greech R.Emoloyee Motivation ,Management Quarterly,1995(36):33-40.
  [50]Zingheim.Winning the Talent Game, Compensation & Benefits Management, 2001,(Summer):124-16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