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战后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背景与发展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49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究
  【第一章】日本农村劳动力开发体系探析绪论
  【第二章】战后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背景与发展历程
  【第三章】日本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
  【第四章】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战后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背景与发展历程
  
  2.1战后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背景
  
  2.1.1战后农村劳动力数量的迅速增加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国土面积 38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面积的0.3%,相当于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而且日本山地面积又占了全国面积的 7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人口流入农村,以及战后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不断提高,造成农村人口的持续增加。1939 年,日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为266.76 万人、461.99 万人,战后1948 年,城市人口增加了2%,达到277.17 万人,而农村人口增加了 13.9%达到525.05 万人[25].1950 年日本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26].在生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人均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证,.为了缩小收入差距,1961 年《农业基本法》得以颁布,这增加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会,兼业劳动力增加。到 1975 年农户人均收入和城市人均收入相当,其主要增加收入来源是兼业收入。
  
  2.1.2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力的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
  
  
  
  战后日本经济几乎瘫痪,四分之一的财富消失殆尽,大量人口失业,物价高涨,农民生活水平更是苦不堪言。在这一历史局面下,日本把经济恢复作为首要目标,并且为此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经济民主化”等一系列的政策。20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根据《对外援助法》对日经济实行援助,加速了日本经济恢复的进程。到 1951 年日本工矿业已经超过战前的平均水平很多。重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增长速度也让世人惊叹,1951 年运输机械、钢铁、化学的总附加值比 1948 年分别增加了1.2、2.3 和1.5 倍[27].1952 年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的11.2%,到了1951 年的时候日本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1960 年以化学、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 4位[28].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如表 2-1 所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迅速。
  
  2.1.3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1955 年以后日本经济走上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规模的扩大、生产设备及技术的革新,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在 1950-1960 年,日本引进国外成果达5920 项,净收入达到8 亿美元;1955、1965、1975 年科研人数分别为29000 人、119000 人、255000 人[29].1959-1969年科研投资增长了三倍,速度居全世界第一位。20 世纪60 年代后半期日本把科研总额中的 26%用于基础研究,这也居世界之首。科学技术正在支撑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根据 1960 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粗略估算,计划期间缺 17 万大学理工科科技人员、44 万名工业高中毕业水平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缺口 160 万人,需要重新培训的劳动者也有180余万人”[30].新形势下日本国人对教育需要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到 1956 年11 月的时候,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又提出了《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到1957 年12 月又提出政府应该有计划的培养适应技术革新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2.1.4教育民主化观念的普及推动了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战后在资产阶级民主化观念的指导下,日本着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明治当权政府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统一指挥和帮助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改革。其中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战后日本本国经济迅速恢复,特别是《旧金山和约》生效后,日本逐渐开始产生了独立民主的趋势,把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振兴作为国策之一,然后着手进行了强有力地推进。先后制定并且实施了《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以及《学校基本法》等等,充分保证了教育培训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1955 年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 100%,其中 70%以上可以接受到中等教育,日本政府认为想要经济上跻身于世界领先地位,必须秉承“教育立国”的战略。日本政府和国内诸多垄断资本连续不断的加强教育投入,根据科技的发展随时调整教育结构,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熟练工人和科技人才,这些举措都有效的推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进程。
  
  2.2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历程
  
  日本战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历程与其职业培训的发展历程是基本一致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转移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2.1启动阶段(1945~1959年)
  
  此时期的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依据《职业安定法》中提出的相关职业指导原则所确定,另外还根据《劳动基准法》所规定的技能者养成方法实施。1945 年8 月,日本政府接受《波斯坦公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一段时间,特别是 1951 年的时候,日本与美国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从此之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始到来。此段时间内,日本对经济建设的目标逐渐开始明确,努力推进本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着重强调尽其所能的实现工业现代化。因为工业化的顺利实现,必然要求劳动力人口素质与之相适应,因此,日本政府开始对劳动力的培养投入越来越大。日本的企业也参与到技能工人的培养方面来,尤其是以轻工业为主的大型企业以及许多小型企业对技能工的养成培训也原来越重视,1951 到1952  年这两年的时间里,以重工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也参与到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来;特别是1954  年之后大型重工业企业有其重视技能工的养成训练。当然,在这期间,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是 50 年代失业已经不再是日本职业辅导事业的主要对象了,取而代之的是培养日本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所极度短缺的机械行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监督者训练计划”于 1951 年从美国引进,并在企业中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普及。由于长期的战争困扰,当时日本的工业、城市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随之,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工人失业现象极为严重。战争导致国民失去信念,陷入空虚状态。同时,大量的复员军人、南亚殖民地国家遣返人员、城市疏散人员回到农村,导致农村从业口迅速增加。据统计,1944~1950 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增加了530 多万人[31].为了帮助从战场退役回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复员军人实现再就业,同时也为了帮助在战争中失掉原来职业的,日本政府的迅速的启动了职业技能培训。1958 年日本政府又颁发了《职业培训法》,确定了奋共职业训练和企业培训两条培训途径,进一步完善了这两方面的培训标准,并建立了技能鉴定制度。可见,当时日本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日本政府对国民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1950 年后,随着战后日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日本农村开始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数量开始增加。到 1955 年末,日本农业从业人口减少了大约128 万人[32].与此同时,日本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从之前的 53%下降到了41%[33].日本针对当时的经济运行态势,审时度势,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劳动基本法》、《职业安定法》、《技能养成规定》等相关法律,规定要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失业者再次进行新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提供更多的人才,这些举措使得“养成训练”和“提高训练”以及“能力再开发训练”成为了职业培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为转移培训体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8 年,日本政府在《职业培训法》中,把职业训练和企业培训作为职业培训的两条基本途径,此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分别完善了这两条途径的培训标准,同时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建立起来了技能鉴定制度。可见,当时日本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日本政府对国民教育的愈加重视紧密相连的。
  
  2.2.2形成阶段(1959~1969年)
  
  经过这十余年的经济、社会重建,日本整个社会状况又重新得到了复苏,这必然增加对有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需求。为此,1961 年日本政府在劳动省内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职业培训的机构-职业能力开发局,作为统一、协调职业培训工作的领导机构,对职业培训经费的使用负责;1965 年日本政府又针对高中毕业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就业训练标准。1969 年再一次对《职业培训法》进行了修正,训练标准又进行了统一,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即人才培训是一个动态性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对人的一生进行规划,从而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制度,原有的的职业辅导同技能者养成制度一样变得面目一新了,代替它们的是具有极强应用性的综合职业培训制度。原来的培训机构“职业辅导所”也变成了“职业训练所”了,而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建立起来了一整套培训体系,总结如下:
  
  (1)中央职业培训所:该机构主要负责对职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同时还承担着为相关培训机构培养职业指导员的责任。
  
  (2)一般职业培训所:这是由各都、道、府、县、开设的公共职业培训设施,对求职者开展基础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3)综合职业培训所:该机构,主要是由雇用能力开发机构进行设置的,主要针对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及有求职意向者进行专门技能培训的地方和场所。
  
  (4)残疾人职业培训所:主要根据岗位的需要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
  
  2.2.3  调整阶段(1969~1980 年)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及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变化,新的职业培训法又应运而生,对培训体系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这个时期是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时期。1956-1973 年是日本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达 13.6%,农业劳动力年平均转移递增率达到3.6%,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约 1个百分点,到20 世纪70 年代初人均GDP 达到6000 美元的发展水平[34].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进入了城镇化中期-加速时期。1955、1965 年日本农村人口分别为3735 万人、3008万人。1970-1980 年间,农业劳动力比重从19.3%下降到10.9%[35].自此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基本完成。新法又重新调整了原有的职业培训体系,培训种类也随之相应的变更为提高培训、能力再开发培训、指导员培训以及养成培训。后来又对新职业培训法多次修订,新设了专门为培养更高级别的技能劳动者的短期大学和技能开发中心,重点强调鼓励对民间职业培训的及培育职业培训团体。
  
  2.2.4稳定阶段(1980~至今)
  
  此阶段,是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稳发展的阶段,政策和体系在调整后逐渐延续下来。1980 年以后,日本人均GDP 仍然以平稳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化水平的速度已经明显放慢。据统计 1980、1985、1987 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18.3%、16.4%、16.1%[36].1990 年,日本第一、二、三产业人口分别占 7%、33.3%、59%.人口结构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1993 年日本人均 GDP 达到31490 美元,居世界第二位[37].城市 1996 年城市化水平是78%,仅比20 年前高2 个百分点左右。90 年代以后日本日本农业人口的数量一直在下降,2000 年日本城市化率为78.68%,2005 年日本农业从业人口仅为832.5万人[38].经过战后 50 年的发展,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放缓,但是持续性一直没有减弱,甚至由于职业培训的发展,日本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出现了农业人口严重不足的现象。日本在职业培训上投入很大,“1985 年的时候,日本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到了827 亿日元。这些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大藏省的专项拨款,每年约1 印亿日元左右;二是从向企业征收劳灾保险金和雇佣保险金中按比例提取;三是私人捐款和企业赞助。由于经费充裕,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职业培训正常顺利地开展”[39].从 1985 年一直到 21 世纪初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技术不断更新,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日本老龄化社会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一客观情况也要求职业培训更加具有弹性而且始终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始终。日本政府又于 1985 年6 月,对职业培训法作了些许的修改,法律名称也随之变更成《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同年的 10 月开始正式实施。并在1991 年6月和 1996 年5 月又作了两次修改,之后一直沿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