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北京市科学研究和创业行动计划”(两项计划以下简称为“计划项目”)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初步训练,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北京交通大学从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全局出发,以实施“计划项目”为契机,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计划项目为载体,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着重创新实践过程管理,科学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长效机制,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推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构建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提出“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教学理念,将这一理念贯彻到科研训练体系中,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内容、过程和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构建了纵向覆盖公共、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层次,横向跨越科研训练方法论课程、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学科竞赛三个平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全面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学校以专业导论、科研技能训练、专业研究方法论系列课程为核心,形成了科学思想发展类、科学研究方法类、科学研究工具类、科学研究规范类、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类 5 类科研训练方法课程,使学生的科研训练逐层深入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以“计划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类学生科研实践活动,设置国家级、市级、校级和院级四个层次的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科学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近三年来,学校共支持申报各级科研训练项目 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00 项,北京市级项目 48 项,覆盖理、工、管理、人文、法律、经济等各学科 120 多类。
学校还将“计划项目”与学科竞赛有机融合,形成校、省部和国家级三级学科竞赛平台,形成了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层选拔的运作模式。汇集学生在参与“计划项目”中的优秀论文、专利、作品等科研训练成果,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展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建立了学科竞赛牵头学院教学副院长负责制,成立了竞赛委员会(专家组),制定了竞赛组织方案,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落实了竞赛的长期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目前,学校共有三大类 40 多项重要学科竞赛,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管理
1. 形成了校院两级科研训练管理组织体系
通过研究和实践,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专门机构,强化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组织和领导。学校成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领导组、专家组和工作组。学校领导组和工作组负责计划项目的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专家组负责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总体指导及对项目的检查评审。学院成立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工作组、专家组和导师组。
学院工作组负责制定学院的实施细则,全面组织和落实学院的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专家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负责对项目的具体检查和评审 ;导师组由骨干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学生项目的指导工作,是“计划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各级工作组指导校、院学生科协开展工作,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从而形成了校级全面领导和组织协调、院级具体执行和落实、骨干教师队伍保证指导效果、学生科协进行宣传和发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2. 形成了项目拉动的科研训练管理机制
学校设立了10项校级教改项目,对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形成以“自主创意—科学指导—主动探索—定期交流—客观评价”为关键环节和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教师科学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制定了《关于研究方法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激励办法》《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机制文件,对学生从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转专业、学分认定、成绩评定、成果奖励、思想测评、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个方面鼓励学生参加“计划项目”。学院制定实施细则,完善组织实施程序、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等相关文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激发教师主动开展创新教育的热情。每年有 1,400 名左右学生参与“计划项目”,有 9,000余人次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占全校本科生人数的 74.3%。每年有 200 余名教师参与“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指导工作,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 68%。
过程监控,强化管理到位
学校通过研究和实践,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分认定与成绩评定工作规范》等六个管理工作规范,加强了科研训练的过程管理,完善了项目发布、申报、检查、验收、评比等环节的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级别滚动认定机制。各学院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本学院的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运作机制 , 以及管理规章制度。
为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基本训练,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学校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要求,编制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实践工作记录手册》,涵盖了选题立项、日常研究记录、实验分析、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经费使用记录等各方面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计划项目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真正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实践工作记录手册》将作为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重要依据。
为了确保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学生项目研究的过程指导,明确指导教师定位与职责,规范指导教师工作流程,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教师指导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教师指导工作手册》),教师在指导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如实填写工作手册规定的各环节的教师指导意见、评价意见以及项目指导经验与总结体会。教师通过使用《教师指导工作手册》能够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工作手册》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支撑材料之一,同时还作为教师工作量认定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的督促创新实验计划的开展,及时了解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学校每年 11 月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学生提交计划项目中期检查进展表,准备 PPT,学院组织中期检查汇报,学校进行抽查。学校每年 4 月进行项目结题验收,各项目需提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实践工作记录手册》《教师指导工作手册》及研究成果等材料,学院审阅材料并组织答辩,对项目成绩进行评定,学校审核公布结果,组织各学院完成学生学分认定和成绩登录。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后,学校根据检查和验收的结果进行滚动淘汰,对项目级别进行调整,激励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学校通过网络、电视、电台、宣传栏、校报等多种渠道,以及项目发布会、项目答辩会、作品展览、交流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训练过程和成果加以宣传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良好氛围。学校举办的专题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和专家报告等活动,以及组织各院系间开展交流、研讨,加强了不同学科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校和指导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学科竞赛专门网站,即时发布各种政策文件、竞赛组织、项目运作和成果发布等有关信息,为科研训练体系的实施搭建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