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心理传记学理论方法在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5-03-31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6407字
论文摘要

  基于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开展案例教学,是笔者在高校教学实践中长期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然而,在犯罪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质量,使案例教学真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尝试把现代心理传记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自觉地运用到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中去,并且取得了较之以前更好的教学效果。现把相关经验和具体做法总结介绍如下,以期得到更多的批评和交流讨论。

  一、心理传记学及其对于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启示

  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一门学问[1]。如果以1910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与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作为心理传记学诞生的标志的话,心理传记学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百年。经过百年多的学科发展,在众多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心理传记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诠释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并在进入21世纪后研究呈快速发展趋势。作为现代心理学学科分支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或者重要学科研究领域,心理传记学研究始终坚持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研究,并不断扩大其研究对象,由最初的文艺家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和政治家的心理传记学研究,逐步扩大向科学家、心理学家、宗教领袖,乃至其他非凡人物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并最终形成了具有广泛共识的研究理念或研究指导思想。即现代心理传记学研究假设认为,凡是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非凡人物,他们的人生发展道路及其在各自领域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无不都与其特有的人格特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他们的这些人格特质的产生形成也都无不与他们的童年经验或经历,与他们人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或特殊事件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是成长或发展的“必然结果”。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以犯罪者或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学科[2]。由于其研究对象(犯罪者)与研究内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特殊性和困难,所以犯罪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就会更多地采用事后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研究方法。即只有在某种犯罪现象发生之后才能开展对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的相关研究(事后研究),并且要针对各种具体不同的犯罪案例(个案)探讨揭示其背后的共同或有差异 的 犯 罪 心 理 特 点(案 例 研究)。同样地,对于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来说,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也是其课程教学不同于其它一般心理学科教学的一个显着特点。正是基于此,所以笔者分析思考认为,上述心理传记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对于更好地开展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就具有如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要把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或者个案研究是现代心理科学的一种古老而且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有助于通过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更好地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而为揭示个体心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证据[3]。而案例教学则是一种常用的课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自觉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表面上看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研究方法,另一个是教学方法。但二者之间是完全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相互促进。原因在于,一方面案例研究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扎实的高质量的案例研究可以为案例教学提供所需要的丰富案例资料,有助于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案例研究的众多成果,学习借鉴案例研究的相关指导思想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案例研究的学习理解,既有助于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间接促进案例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要重视案例研究和对研究案例的选择

  心理传记学不仅重视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而且对于研究案例的选择也是十分慎重的。同样地,对于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来说,案例研究和对犯罪个案或案例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是否能够有助于其更好地学习理解相关犯罪心理学理论,并不断提高其学习质量。但由于学科特性的差异,所以犯罪心理学对研究案例的选择又不可能简单照搬心理传记学,而是要把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其首要的考量,研究普通社会大众中犯罪人或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和行为特点,并不拘泥于把所谓的“非凡人物的生命故事”作为其研究对象。但无论如何,对案例研究和案例选择的重视则是二者基本一致或相同的。

  (三)要努力探讨案例研究

  和案例教学的正确方法和程序犯罪心理学的案例分析研究和案例教学就绝不能“就事论事”,只是简单地总结描述犯罪者在具体犯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特点,而是要进一步认真分析犯罪者犯罪心理(人格)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揭示犯罪者犯罪人格特点对于其犯罪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相关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学习理解。而如果要想达成此一目的,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教学同样就要主动学习借鉴心理传记学的案例研究方法(程序),进而在教学方法(程序)上重视对于犯罪者早期成长经历或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人生发展历程的研究,全面搜集相关资料,并在对资料的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特点做出适当的科学解释和说明。二、基于心理传记学的犯罪。。

  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以马加爵案为例依上所述,那么,通过认真学习借鉴心理传记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在具体的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究竟怎样才能开展好案例教学并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呢?总结笔者的相关教学实践经验和探索,现结合笔者曾经进行过的马加爵案的案例教学的实施,概述如下:

  (一)案例简介

  2004 年 2 月 13 日在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凶杀案,该校四名在校大学生被人杀害在寝室。后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杀人凶手为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四学生马加爵。据传四名被害大学生均为马加爵的同学和好友,且四人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一时引起了社会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云南省和公安部先后发布A级通缉令督办此案[4]。

  之所以会选择马加爵案作为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首先主要是因为此案是由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恶性杀人犯罪案件,而且其犯罪心理(动机)和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此案的研究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犯罪者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揭示犯罪者人格特点对其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等,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问题,尤其是怎样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有效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二)基于心理传记学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一旦选定,案例分析和讨论就成为了决定案例教学成败和质量的关键。马加爵案发生之后,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告中,马家爵一度被描绘成是“校园屠夫”、“冷酷杀手”,名满全国,身价高达20万。通辑令上浑身肌肉,握紧拳头,凶光逼露,让人不寒而栗。网络上更是充斥着“马家爵之歌”、“大铁锤传”,无疑又是一个反派角色的代言人。换句话来说马加爵被“妖魔化”了。然而事实就真的是如此吗,导致马加爵杀人的真正犯罪动机和具体的心理活动过程究竟是怎样的?马加爵真的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甚至是“天生”的犯罪人吗?我们围绕着马加爵案所进行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就首先从对马加爵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开始。具体做法是:

  1.对马加爵个人早期成长经历的充分了解。作为一名出生和成长在广西农村的农家子弟,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奋发读书,而且天资聪颖,始终都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似乎不费什么劲,就能进入班级前几名。上初中时,几乎年年都能拿到奖状,最终考上重点高中,并在高一时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究竟马加爵为什么会走到使自己沦为杀人犯的不归境地的呢?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审慎地梳理和分析笼罩在马加爵“光环”背后的他的人生的另外一面,也是往往可能会被大家包括他的父母亲人、老师和同学们等所忽视的一面,即他从小似乎都不善于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尤其是不善于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用马加爵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付恶人,要用恨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从而导致他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某种不充分、不完全或者偏差,并反映在他的个性或人格特质上,并最终使他发展成为了一个既聪明能干而又存在着明显人格缺陷的人。这恐怕才是导致马加爵最终犯罪的心理内因。

  2.对马加爵大学生活实际状况的分析。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任何一种犯罪或犯罪行为的发生,实际上都是犯罪者或犯罪主体对现实环境的一种“适应”的结果,都与他们所生活的客观现实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具体到马加爵案来说,马加爵从小的这种聪明和人格缺陷,到了大学阶段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首先,他的在学习或智力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和聪明不再像中小学时代那样在同辈人之中那么突出,因为他的周围同学也都是像他一样的聪明和优秀,即使有差距,这种差距也很小,这使得它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和失落感。其次,他的这种压力和失落感又使得存在于他原先人格上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或突出,使得他在处理和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时变得更加“自尊”,更加敏感和多疑,不容易融入到大家的群体之中,感受到大家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交不到真正“知心”的朋友,只维持在一般好朋友的关系层面,使他变得更加孤独或寂寞,情感体验出现偏差,只好把更多的时间花费或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的世界里,难以自拔,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变得更加极端和偏激。因此,我们在分析马加爵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时就绝不能忽视他的大学生活实际状况,简而言之,他的大学生生活实际上是“失败的”或不称心如意的。

  3.对马加爵真实犯罪原因(动机)的揭示,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加爵犯罪的心理和行为过程。那么,究竟导致马加爵犯罪的真实原因或者犯罪动机是什么呢?马加爵犯罪行为发生之后,许多人都简单地把马加爵犯罪的原因归结为是由于“贫穷”,认为马加爵之所以会杀人犯罪就是因为家庭的贫穷或者个人生活的窘困,即人穷而后自卑,自卑而后敏感,最后引发犯罪。

  进而呼吁社会要多关心贫困大学生生活等。但正如我国着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认真研究分析后所做的关于马加爵犯罪的心理报告中所言,马加爵犯罪绝不是因为贫穷,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不真实。因为这种犯罪动机归因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实际上,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5]。

  马加爵犯罪绝不是一时的心理情绪冲动,而是与其长期的心理成长过程密切联系的,是一种“发展的必然”或者内外部、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玫瑾教授还进而指出,现在有些像马加爵这些的年轻人,他们往往缺乏情感体验,他们不愿与他人交往。他们不懂得,社会生活本身就要求必须与他人协调、与他人合作。他们尽管极其聪明,但是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极端自私,不知何为自我约束或遵纪守法;他们可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去算计他人,甚至精心策划谋杀过程,他们不仅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作出贡献,相反,精密的犯罪设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同时也给他人带来痛苦。因此,我们认真地研究并揭示出马加爵犯罪的真实原因或动机,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加爵犯罪的心路历程和行为轨迹,对于今后更好更有效地预防此类犯罪现象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总结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基于心理传记学的对马加爵案的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的案例分析思考结论,即任何一种犯罪现象的产生或者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就其必然性而言,它们都是犯罪者长期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或者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是受其内在心理支配的有意识的行为选择的结果,是完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而绝不是一时的心理冲动或“心血来潮”,也不是天生如此或者天生就会成为犯罪人的。而就其偶然性的一面来说,它们又与犯罪者当下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是对其现实生活实际状况的主观心理反映,同时又与他们当下所遇到的某种偶发事件的刺激直接联系,最终导致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预测的犯罪行为的“偶然”发生。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的,应该利用马加爵这一真实的案例在大学、高中层次的学生中开展一次人生观的大讨论,即“人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甚至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同一题目的讨论。

  我们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独立人生知识课”、“婚姻恋爱课”、“人际交往知识课”、“大学生学习方法课”等,总之,除专业科学知识外,要增加对年轻人更现实、更实用的人生知识性课程。通过上述基于心理传记学的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犯罪案件的犯罪心理和行为特点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透过案例进一步分析思考其背后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过程或轨迹,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观念,更好更全面科学地认识犯罪和犯罪人,更好地与犯罪现象作斗争,有效预防和揭露犯罪。因为这样的案例教学更加“立体”、更加全面和有深度,所以更受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案例的选择问题。不同于一般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只要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即可。

  要想运用心理传记学研究方法进行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在案例选择时要更多注意案例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尤其是对于与犯罪者或犯罪主体有关的详细的个人成长资料,一定要认真进行的搜集和整理。

  在教师本身不能亲自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案例选择时一定要选择那些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较为详尽的案例,最好是有相关专家进行过认真分析研究之后的犯罪案例。这样的话,就更加便于运用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和进行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教学。为此,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多下功夫,平时就注意广泛搜集整理和不断积累相关的案例资料,并自己先进行相关案例的研读分析,对犯罪者进行心理传记学研究,然后才能更好地带领和引导学生开展好案例教学,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也能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犯罪案例资料的搜集活动中来。这样师生共同完成案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研究,效果肯定会有更大的提高和改善。

  案例的分析研究问题。基于心理传记学的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大家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相关案例资料进行研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讨论。这样的话,必然就要求教师尤其是学生在课外抽出更多的专门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阅读案例资料。所以,怎样合理地安排好课内外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就需要师生共同协调解决。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提前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或者提前把所要阅读案例资料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最好还能够把通过案例分析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的主要问题一块交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把主要课堂教学时间放在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上,促进案例教学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抽出专门时间来进行案例资料的研读,教师一方面要勤于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或随机抽查,另一方面还可考虑采用适当的方法或措施,把督查活动的结果纳入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平时考核过程中去,以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剑虹,黄希庭.国际心理传记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3(6):1491-1497.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严圭等.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5]李玫瑾.关于马加爵犯罪的心理报告.新华网,2004-4-1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