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在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5 共3848字
论文摘要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 humanitas,原意是"人性"、"人情"、"万物之灵",被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在翻译希腊文 paideia 时所使用,被赋予"文化"、"教育"的含义,表达他的教育理想,即通过教育和教化而使人获得完整、圆满的"人性".而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根本特征.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强调价值理性,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这在"科学主义"、"金钱至上"的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在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的大环境下,校园的人文精神日益衰落.大学生这一群体本应是纯净高雅的天之骄子,却令人遗憾地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很多大学生无鸿鹄之志,却有燕雀之心; 无担道义之公德,却有为稻粱谋之私欲; 无济苍生之志,却显争名利之心.他们自以为是,却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薄弱.这样的大学生群体将给我们的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大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问题,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利用外国文学与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开展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活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1. 外国文学作品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文化资源

  文学来源于生活,外国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相应时期的该国现实社会生活的缩影.这些作品既有时代变革的惊涛骇浪,又有芸芸众生平凡生活的苦辣酸甜; 既能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高贵,也能使我们认识人性中的卑微.它们蕴藏着世界各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真善美的肯定与颂扬,也蕴藏着对假丑恶的否定与鞭挞.而这些都是教师可以用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生动例子.

  因此,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风土人情等,还可以感受世界文明与文化的辉煌璀璨,既开阔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在增强审美意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这种教育不是板起面孔的教训,而是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审美愉悦和心灵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2. 外国文学清晰的人文精神脉络和强大的人道主义传统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西方文学体现了西方国家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人文主义精神从古希腊神话开始一直到当代,有着一条非常清晰的传承脉络.古希腊神话中,那些与人同形同性的神只反映了西方人对自身的肯定与崇拜.16 世纪的人文主义文学直接从古希腊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在肯定了人性美好、人们追求原欲和现世生活享受的权利的同时,对情欲的泛滥的后果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生存还是毁灭,这就是西方人们对人性反思的突出表现.这种反思与批评成为 17 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秩序理想的直接来源.而 18 世纪启蒙文学又再次把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性的肯定提到空前的高度,完成了人文精神的再次升华,并且书写了 19 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新的文学篇章.20 世纪的现代主义虽然在写作技巧上不断创新和反传统,但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却仍然是以人为本的.从远古神的幻想世界一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西方文学始终贯穿了对人的肯定,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无处不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的张扬[2].

  而争取民族独立的主题、反映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的题材贯穿着整部东方文学史,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反压迫争自由的民族意识、较强的群体观念,都与中国文学有着比较相近的精神特质.

  因此,外国文学与文化这个教学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应该成为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平台.学生通过对外国文学与文化的了解,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品鉴能力、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对真假善恶的辨别能力,对生活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更能接受独立自由、科学民主、开拓进取和坚持真理与正义的人文精神的洗礼[2].

  三、在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1. 选取精华内容,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外国文学浩如烟海,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抓住重点,对于涉及重要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做详细的解读,对于枝节问题或次要的章节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自学.

  同时针对学生作品阅读量有限的实际情况,采用放映文学名着的影视作品、视频片段或其他类型的影像资料,作为课程的补充形式,使学生通过观看影像作品加深对着名作家作品的认识,扩大对外国文学与文化的认知视野.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授课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如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延长教学时间,拓展课堂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采用作品讨论会、课程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逐步练习写作分析性、研究性的学习心得或学术文章.鼓励学生投稿发表作品,以成就感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学习.

  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设置不同角度、不同难度的问题,逐步深入地进行启发引导,使他们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讨论过程要抓住文学作品故事情节背后所探讨和关注的主题,尽量联系实际,使学生养成批评性思辨能力; 讨论结果应避免过多的定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消除教师的权威,教师可以作为争鸣的一员.

  师生还可以把讨论延伸到课堂以外,通过 BBS、QQ 群、空间、微博等随时交流.教师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在众多的文学网站与文学爱好者建立联系,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文学原创等.

  2. 崇尚文本细读,体悟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

  由于受当前社会大气候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文学课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一门阅读课.要理解文学作品,就得阅读文学作品.文本是根本.只有通过阅读作品,学生才能尝试着走进文学作品,才具备了进一步与文学作品展开对话的基本条件; 只有通过阅读作品,学生才有机会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向,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形成批判性思辨能力.而如今的文学课,学生还未进行文本的阅读,直接听了教师的介绍和评价,结果是学生只知道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名字,直接接纳了教师的观点,失去了和作品互动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形成见解的机会[3].

  所以,首先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热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上课之前给出参考书目,按照大纲和教学进度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奖励机制.对于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同学,还应该列出一些脉络清晰、浅显易懂的文学史和文论方面的书目.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争议的、热点的、能联系学生切身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及时进行讨论和总结.要鼓励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另类的分析和大胆的质疑,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文字承载的信息.授课时还要注意轻文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具体的作品上.可以带着同学进行片段阅读和分析,鼓励学生自己排演课本剧等.

  3. 采用比较方法,培养跨文化意识

  把比较文学引入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做到知彼知己,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多样性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开放的思维习惯、包容的学术态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新型复合性人才.

  如可以在希腊悲剧中的美狄亚与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之间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美狄亚的反抗是出于自我意识的,窦娥的反抗则是长期封建礼教下的自发行为; 美狄亚的反抗体现了她对自己个人尊严和独立人格的扞卫和追求,窦娥的反抗则最终归于对传统封建妇德的认同和服从.如果说美狄亚的戏剧行动源于激情的碰撞和冲击,窦娥的戏剧行动则主要源于激烈的不可调和的外部冲突下人物的无奈选择.两位女性是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中绽放的两朵奇葩.

  我们还可以使比较的范围更广泛一些,比如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之间的比较.我们也会发现: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身上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她们往往生活在种种不得已中,其行为具有强烈的自我约束性,这种自我约束性又是她们不自觉地顺从了男性和社会对她们的期待的产物.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中对道义的推崇,对人性和个人情感的忽视,是集体主义对个性的泯灭.而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多率真,更加感情用事,无所顾忌,体现了西方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尊重自我情感的浓重的个人主义观念.而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心态与中西不同的经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

  当然也可以进行外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如通过《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卡列宁与《福尔赛世家》中的索比斯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两人都是人性上有欠缺的反面形象,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唯名是图,后者唯利是图; 前者麻木不仁,后者情利参半; 前者人性被官僚作风所侵蚀,后者人性因金钱而受到损害.这种不同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又是作者思想倾向使然.

  这种跨地域、跨民族、跨国度的文学与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甄别,培养世界眼光、包容胸怀,实现文化反思,树立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赵伶俐,等. 人文素质教育: 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高峰,张岩.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11,( 18) : 178 -179.

  [3]陈思和. 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G]/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杨锐.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 6) : 23 -2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