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语言学述评
当今的生态学已由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发展到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生态学中的人文性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生态学”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生态世界观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提供了科学认识其他领域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语言学为例,研究者在研究语言的同时,更需要及时观察和探讨语言与周围环境及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语言作为符号研究固然必要,但与创造和使用符号的人、与应用语言的环境联系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态语言学又称语言生态学,指借鉴生态学原理研究语言,《语言与逻辑辞典》将其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有三个热点问题:其一,语言的多样性问题,众多学者对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作为人类知识和经验存储器的基本条件这一点已形成共识。其二,保护濒危语言、“弱语言”问题,2003 年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专家会议,一些语言学家还提出了拯救濒危语言的具体方略。其三,语言人权问题,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反对“语言帝国主义”、“语言谋杀”,维护语言人权的理念,并讨论了多语教育问题,及母语教育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本文正是从第三点出发,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探讨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给外语教育所带来的启示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改革实现语言生态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
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环境准确地说应该叫做“语言生态环境”。李国正在他的《生态汉语学》一书中,将语言生态环境分为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外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群系统,而内生态环境系统则指任何特定语言单位与其他单位的关系。本文正是借用李国正的这一划分,尝试剖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相比研究语言的各构成要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为主要内容的内生态环境,本文重点阐释大学英语教学的外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外生态环境的结构属性和自身特点,作者试图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宏观生态、中观生态和微观生态三个层面:大学英语教学的宏观生态是大学英语教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大学英语教学的中观生态是关于学科和课程的生态,包括大学英语教学政策、外语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等;大学英语教学微观生态是关于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因素,即直接参与者,包括外语学习者的观念和心态。希望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的层层梳理,剖析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生态因素,并进一步揭示,为维护语言生态的和谐、平衡、健康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转向。
1.宏观生态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的宏观生态是大学英语教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近年来,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附加在英语头上的考级证、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评定等外在因素过多过杂,本末倒置的教学导向,备受诟病,英语教学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而与此同时,全国普遍出现了母语弱化的现象,“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变差”等新闻屡现报刊,这也加剧了人们对强化母语、弱化英语的讨论。多种原因导致英语改革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2013 年 10月 21 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北京 2016 年高考英语满分由 150 分减为 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 30 分,阅读写作等占 70 分,同时语文由原来的 150 分增加到 180 分。并有进一步消息表明,教育部计划从 2017 年起,英语不再参与到统一高考中,而是推广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制。对此,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以社会关注度高的中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想通过考试命题分值的变化、难度的降低以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和全体家长、学生、老师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必须在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转变教与学方式,彻底摒弃死记硬背、重复训练的僵化学习、复习方式。
如果说以往高考改革增加英语分数权重的初衷是为了彰显外语重要性,那么这个作用已经达到了,适得其反的是,高权重分数驱使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获得作为敲门砖作用的应试能力而却忽略了作为交流工具作用的语言能力,偏离英语教学的目标。因此,高考改革是为了促使英语教学由分数外延的重要性向质量内涵的重要性转变。在这样一个宏观生态环境下,作为英语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到,此次英语、汉语分值的变化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口,通过这个切口,以考改促教改,一则改变当下英语教学中愈演愈烈的应试化和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规律;二则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发挥社会阶层调节器之功能,增强年轻一代的对中国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 中观生态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的中观生态是关于学科和课程的生态,包括大学英语教学政策、外语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除了训练语言技能,更应该是了解和习得一种异邦文化的过程,同时通过中西文化的交融,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过程。此外,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一方面,学时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人力物力投入大、受益面广、影响也较大,在高校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大学英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个学期的课文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民俗宗教、艺术欣赏、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其文中潜在的一些价值观念,比如自由、民主、平等、才能、正义、责任等正是时代所需要的。
然而长期以来在课堂中,部分教师以应试为导向,只重语言知识传授,轻实际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培养,重工具性,而忽略大学英语的人文性,造成了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仅仅片面侧重单词记忆和语法要点讲授,不仅脱离了语言的真实环境,生硬地将英语语言本身和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承载的宝贵人文精神剥离开来,而且由于大量的词汇语法,题海战术,应试压力,英语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同时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普遍较差,完全偏离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上所述的综合因素在根本上导致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应试英语、哑巴英语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等诸多不良现象。
3. 微观生态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微观生态是关于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因素,即直接参与者,外语学习者的观念和心态。
当今的“90 后”大学生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其成长、成才的时代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主流上看,这一群体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使这一群体中一部分人存在着严重的理想信念缺失问题,即对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认识片面,对自身的母语文化认可度低,贬抑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90后”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资产阶级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济的高度发展来大肆宣传他们制度的优越,而我国则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没有足够的政治辨别力,当前的“90后”大学生面临着信仰危机。其次,是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中西方国家的交流不局限于经济,人文领域也不断交流,西方价值观对“90 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带来了诸多影响。由于大学生没有能力反思西方模式的合理性,产生了对西方价值观的片面理解和误解,甚至是盲目崇拜和跟从,导致部分“90 后”大学生在个人理想的选择上更重视较低层次的享受和追求,我行我素,宣扬自由,崇尚个性,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实惠主义倾向。2013 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各高校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国家和政府已经把青少年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判断和抵制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落后文化和极端思潮,使好的文化成为一种完善自身发展的正能量,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外语教学工作者更是首当其冲。
三、大学英语教学人文功能的回归
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将教书和育人有效结合,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如钱冠连先生(2000)所言,“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除了训练语言技能,更是了解和习得一种异邦文化的过程,同时通过中西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及人民群众所呼吁的让英语回到它本来的位置,正是号召这一英语教学本质的回归。
综上所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分析,通过梳理大学英语的外部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环境,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要由形式改革转向内容改革,实现从“知本”向“人本”的过渡,构建人本主义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即达到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实现外语教学最终目的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和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目标是教授英语语言和文化,让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和手段,其隐性目标则是实现学生的主体个性全面合理发展,获得人的生存价值。
实现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首先,从教学过程来看,语言课程的设计克服一味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可以改善原本单方面侧重单词记忆和语法要点讲授,脱离了语言的真实环境,将英语语言本身和其所承载的宝贵人文精神剥离开来的状况。教师在进行语言技能讲授的过程当中,将课文与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与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相结合,而不是单词的生硬记忆和句型的机械理解,可以加深师生双方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功能,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是可以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学时多、持续时间长、受益面广。尝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和是非伦理的判断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融入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世界人文知识和中华文明财富的熏陶下,提升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实现理智、道德、情感的成熟,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格养成并重;最后,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说,物种的多样性对应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实现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望改变长久以来母语与外语相对立的局面,消解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甚至产生互利作用,达到双赢的目标,维护语言和文化生态的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学习外语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心智、锻炼思维,而事实证明,准确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但不会弱化母语学习,还能对母语学习产生正迁移。比如,最近刚刚结束的全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众多名校当中,夺冠的并非知名文科院校,而是杭州外国语学院,分别斩获个人和团体第一名。这绝不是偶然,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从小学习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深化了他们对文化的认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语。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学习和母语习得相互促进的有利证明。不仅如此,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功能还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改革意义。
参考文献:
[1]语言逻辑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2]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4]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钱冠连. 语言全息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江承凤,朱晶晶,谢贵平.语言文化生态研究综述[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7]Garner,Mark,2004.Language:An Ecological View.Bern:Peter 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