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影片讲述了 1986 年生活在美国东海岸离岛上的一对父女。父亲杰克是一个梦想在小岛上建立乌托邦公社的嬉皮士,一个坚决抵制地产开发商破坏岛上湿地的环境卫士,同时也是一个病弱的父亲。妻子很早就离家出走了,杰克一直与女儿露丝两个人在小岛上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从小生活在只有父亲的世界里,露丝慢慢地产生了恋父的心理,有所觉察的杰克意识到需要作出改变,于是他邀请情人凯思琳和她的两个儿子罗德尼和撒德一起到岛上生活。露丝因不满和嫉妒变得愈加反叛、不受控制。露丝的种种叛逆行为都不断刺激、逼迫着杰克,并让他逐渐失去理智,陷入与露丝乱伦的深渊。最终杰克终于醒悟了,为了赎罪,让露丝回归到正常的伦理秩序中,他选择卖掉湿地,放弃毕生的乌托邦公社理想,之后便在露丝的陪伴下病死在家中。
二、杰克的伦理两难和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伦理秩序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引发的道德问题和导致的结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对于影片 《杰克与露丝之歌》中的杰克,评论者大都认为他是一个爱护女儿的好父亲,一个正直、坚定的环境卫士。其实这些仅仅是对杰克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部分解读。若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深入分析杰克的形象,便可发现杰克守护女儿和小岛的过程其实是改变伦理身份、放弃伦理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他的行为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准则,破坏了社会的伦理秩序,并进而导致了他的父爱悲剧。最终杰克选择了公开忏悔,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公社梦,从而使自己得到了救赎。杰克的伦理回归,正是影片导演的深刻伦理寓意所在,并体现了本片的伦理教化作用。
( 一) 杰克的伦理两难
本片发生在 1986 年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离岛。主人公杰克是一个梦想在小岛上建立乌托邦公社的嬉皮士,女儿露丝在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开发商看中了岛上的湿地,不断胁迫杰克卖地。杰克一方面要与开发商斗争到底,另一方面还陷入了伦理身份危机。从小就生活在只有父亲的世界里,露丝逐渐对他产生了难以言喻的依赖和情愫。露丝不能接受重病的父亲不久会离世的事实,当她深情地对杰克说, “如果你去了,我也会跟着去的,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杰克也沉醉在这种微妙的情愫之中,不禁用手去抚摸露丝的嘴唇。杰克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一种逾距,超出了他作为父亲的伦理身份。杰克陷入伦理困境之中,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露丝的伦理关系,也不知道在亲情和乌托邦公社的理想之间该如何抉择。
杰克首先要面对的伦理两难就是如何定位和女儿露丝的关系。一方面,杰克深爱女儿露丝,竭力保护露丝不受当时社会盛行的金钱至上、腐败堕落的风气侵蚀、污染。露丝汇聚了他对理想人类的所有美好期待,是他引以为傲的 “作品”。 “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斥着腐败和堕落,除了你,你是隔离的。”杰克一直认为并且相信自己给露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已经尽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伦理责任。然而另一方面,杰克无时不刻的陪伴让露丝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依赖和不伦情愫。
“新母亲”和家里的 “新女主人”让纯真的露丝觉得父亲欺骗、出卖了她,于是开始一反常态,用各种叛逆行为刺激、逼迫杰克。负气的露丝出走,让杰克再次动摇,理性一点点地被原始欲望吞噬,并促成了之后塑料屋的那一吻。从这一点来看,杰克对露丝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它让父亲和女儿的伦理身份陷入混乱,并最终酿成了父爱的伦理悲剧。
杰克面临的另一个伦理两难是忠于理想还是忠于亲情。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杰克是美国六十年代嬉皮士的代表,是乌托邦公社理想的扞卫者。到了七十年代,在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冲击下,大部分嬉皮士意识到自己所追寻的 “乌托邦社会”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回归到了美国主流社会,但杰克选择了留在岛上,继续坚守最初的公社理想。他拒绝任何科技产品,拒绝对大自然的破坏,拒绝社会上虚假的那一套。为了扞卫岛上的湿地和自己的理想,他坚决不卖地,决定与开发商周璇到底。可这样的理想却剥夺了露丝在正常伦理社会中成长的机会。住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的她几乎从来没有机会与外来人打交道,她不了解和她同龄的孩子正过着怎样的生活,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也没有任何想法。她并不真正理解杰克所谓的远大理想,她想要的不过是和杰克一直快乐地生活下去。当杰克意识到露丝对他的爱已经违反伦理道德底线之时,他面临着巨大的伦理考验: 是继续留在小岛上忠于自己的理想,还是应该带着女儿离开让她回到正常的伦理环境中去。如果忠于理想,他和露丝的乱伦恋终究会导致一场无法挽回的伦理悲剧,那么露丝的一生就毁了; 但是离开小岛便意味着背弃理想———守护理想还是拯救亲情,这是一个问题。
( 二) 杰克的伦理回归
在凯思琳一家离开小岛后,杰克本可以与露丝恢复以前平静快乐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不愿意厚颜无耻地利用露丝的纯真,继续将她留在自己身边,他想为对露丝造成的伤害做出弥补。杰克是一名虔诚的上帝信仰者,虽然塑料屋里的那一吻并不是他主动的,而且他多次动摇也是露丝不断刺激、逼迫的结果,但是他的内心仍然认为自己触犯了基督教义中的 “原罪”。当他从本能驱使的那一吻中醒悟过来时,杰克惊慌地说: “不,上帝,上帝原谅我……不……”并慌忙用手捂住露丝的眼睛。这说明杰克不敢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对此懊悔不已,因为他知道这是欲望的罪恶。对于一名基督徒来说,触犯了原罪,就必须通过上帝和自身的忏悔来赎罪,否则最终将会被上帝遗弃。经过了之前的伦理挣扎,杰克终于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去到开发商的家中,并当着露丝和他最厌恶、鄙视的开发商一家的面,控诉自己和破坏环境的开发商们没有两样,因为他出于私心毁了自己深爱的女儿。就像小岛上的那块湿地是开发商 “宏伟蓝图上的一个污点”,杰克无意识地成了女儿露丝美好人生中的污点。杰克要卖掉这块地,牺牲自己的理想,这样露丝才能够翻开她人生的新篇章。终于,在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之后,杰克做出了正确的伦理选择: 通过公开忏悔的方式回归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死前卸下重荷,得到灵魂的净化和解脱。同时,杰克的公开忏悔也显示了影片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回归,告诫了人们遵守伦理秩序的重要性,体现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学的伦理教化功能。
三、结语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分析了杰克伦理身份的转变,和这种转变给他带来的伦理两难: 如何定位和女儿露丝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亲情和理想之间作抉择,从而揭示了一个嬉皮士的父爱悲剧,另一方面分析了主人公最终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回归,强调了尊重并维护伦理秩序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 基本理论与术语 [J]. 外国文学研究,2010 ( 01)
[2] 温洋. 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 [J]. 美国研究,1988( 04)
[3] 聂珍钊. 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J]. 文艺研究,2013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