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国际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毋庸置疑。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法学教育以来,国际法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部分地区国际法教学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我国西南地区的国际法教学任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重庆大学国际法教学开始探索“3D”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法以及面临的不足。
一、“3D”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 “3D”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3D”即 discussion (讨论)、dialogue (对话)、debate(辩论)。“3D”课堂教学模式自古有之。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学理念中,就涵盖了此种模式。 《西方哲学史》 苏格拉底篇中,提出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对话,进行共同的哲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进行着学习,其办法是“通过讨论而探索”,探索到对一个问题更深的洞见。
讨论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就使学生在亲身体会中获得反思性的洞见。教与学是一体的两面,苏格拉底通过讨论和对话的方式,由教授者引出学习者的兴趣,引发学习者去自我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双方的头脑风暴模式,从而达到两面受益的局面。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孔子认为:“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强调的就是,他最担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讨论、不讲习。在近代西方教学史中,不少教育家也采用了“3D”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和辩论。在近现代西方教学中,“3D”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 Seminar (研讨课)。1737 年,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 Seminar,最先将 Seminar 引入大学教学之中。
目前,“3D”教学模式以不同的形式在国外大学普及,中国大学也开始逐步推行,形式多种多样,在许多学科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 “3D”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内许多高校不断在探索国际法教学的新模式。“3D”课堂教学模式是 2002 年 9 月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的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年会上,黄进教授提出的理念之一,之后他在 2003 年 《武大国际法评论》 第 1 卷详细介绍了他的这些理念。
在进行传统课堂知识讲授之外,“3D”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 discussion (讨论)、dialogue(对话)、debate (辩论) 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国际法课堂教学中,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单向模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在自由、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参与国际法的课堂教学,从单向接受的客体变为积极参与的主体,从而实现国际法教学互动的新模式。
二、“3D”课堂教学模式对重庆大学国际法教学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 重庆大学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效果
重庆大学国际法教学面临了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国际法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国际法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国际法理论与实践脱节。
重庆大学进行了“3D”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国际法学科的部分教师参与了此项工作。在一学年的试点结束后,反响很好。在重庆大学近年来推行构建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教学体系的背景下,法学学科的教学方式也以创新和互动为方向,旨在培养实务性人才。重庆大学国际法学科在探索互动模式的条件下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课堂互动教学体系化、具体化和多样化。“3D”课堂教学模式的三种方式包括讨论、对话和辩论,主要类型包括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
1.“3D”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具体操作。
重庆大学引入的“3D”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新兴的理念,我们在推行此理念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第一,初步引入,做好准备。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了解“3D”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进入国际法学习的开始,教师就要对“3D”课堂教学模式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之后就确定下来,以便每节课都方便快捷进入“3D”课堂状态。选出一名组长,负责跟教师的交流以及自己组员的秩序和活动进程。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将下次要进行的模式及主题,告诉组长,并让学生们搜集材料,阅读条款,避免在课堂上措手不及。
第二,细化目标,确定主题。这里的目标不是国际法教学一个学期的大方向或实现的状态,而是基于每次课的不同内容所需要达到的单次效果。譬如说,某一节课上,教师先做理论铺垫,即国际法是各国的“协调意志”,进而强调国际法必须得到世界各国的遵守。但在事实上,有许多与其相矛盾。假如教师只从理论角度让学生去理解,许多学生就会对国际法的理论不以为意,因为其与现实状态相差甚远。因此,教师在说明国际法必须得到世界各国遵守、确定这个主题后,学生要围绕这个主题,不偏题,教师再强调“协调意志”并不能单单从理论角度来理解。
第三,创建情景,引入案例。在国际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知识运用的情景,而这个情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教师可以选定本节课题目,采用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相互辩论,最后教师作总结。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国际法的理论和涉及案例的国际法条款都了解了,课堂气氛也生动有趣。
第四,适时归纳,反复总结。在“3D”课堂模式运用之后,每一节课都要总结,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来做。在归纳每一次讨论的结果和达成的意见之后,学生能更明白在实际中运用理论之后的收获,教师也能发现教学的效果和不足。适时总结能够不断强调教学的重心,使教学的中心不偏离课堂的主题。因此,“3D”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缺少归纳总结的环节。
2.“3D”课堂教学模式取得的实质效果。
一是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性。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学院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此来了解此模式在教师和学生当中的反响。就教师而言,在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主体,而成为了互动双向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构成的主体。在课堂中采用讨论、对话和辩论之后,教师也能从中总结一些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方式,找寻出最适合学生学习国际法的路径。就学生而言,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在每一次国际法课堂中都动了脑筋,进行了思考,训练并提及了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是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国际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国际法相关案例的非生活化。较民法、刑法、经济法等学科,国际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通常涉及国际法专业知识的案件都是一些大型的、跨国的案件。“3D”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法的日常授课中,频繁并深入地让学生了解案例,通过讨论、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让学生掌握案件的处理方法。
三是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在近几年的国际法教学中,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进。重庆大学国际法专业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国际法教学理念日趋完善。教师考核学生的方式从试卷、论文逐步改进,加入了平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辩论表现等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在平时授课中,学生在课堂的发言时间越来越多,甚至可以主导整个课堂,前提是教师完成基本理论教学,并引领课堂的中心和重点。
(二) 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完善
1.讲解力度不够,基础知识不牢
部分教师在课堂的基本理论还没有讲解透彻的时候,就开始让学生讨论案例。在学生基本知识还未掌握清楚的情况下,让学生运用知识,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对于国际法基础理论需要初步掌握后才能运用“3D”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教授好基础课程,不能省略基础知识授课的课时,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才能要求学生的自我思考。
2.把握不好尺度,课堂重心偏离
部分教师在推行“3D”课堂教学模式中,认为加强互动就是要时刻互动,因此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互动。这样学生参与课堂的目的不是接受知识,而是参与“表演课”.如果部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课堂就会一团乱。因此,每一个理论授课前,教师必须要确立课堂的主要目标,适度地调整课堂授课与互动的时间比例,并且要尽力追求每一次互动的有效性,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知识的运用。
3.互动只求表面,效果不够理想
在实际的“3D”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追求互动形式也很常见。在国际法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限于与个别学生的互动,特别是采用“对话”的方式时。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授课机会不均等的局面。因此,对于每一位同学在“3D”课堂教学互动中的锻炼都要同等重视,在讨论、辩论的环节,可以适当多给与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机会,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
2.黄进。关于国际私法教学的几点思考。武汉大学国际法评论:第一卷(独着)。2003
3.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瑛。谈辩论在国际法教学中的运用。公安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