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科研成果固化以提升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

时间:2014-05-20 来源:未知 作者:4号编辑 本文字数:2519字

论文摘要
  注重中医思维,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中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特色,但现行中医教学中套用西医课程范式, 教学内容没有从本质上反映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 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成果大多没有遵循中医基本特点, 或把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脱离临床实际,无法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导致中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差,科研与临床脱节的现象。 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在“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以四诊规范为前提,以辨证思维为核心”原则指导下,改变传统以还原方法研究证的误区, 以中医思维与状态(证)为核心,强调整体、动态、个性化诊疗的中医思维模式[1-2],创新与发展了中医健康理论。

  在科研和教学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依托本团队的重点学科、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和硕士博士点的强有力支撑,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辨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及实践各环节,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 学科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中医健康认知与状态辨识、中医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四诊信息采集及标准化研究、中医辨证思维与证素辨证研究”4 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营造良好的学科文化氛围,以三个“一 ”理念带动队伍建设 ,要求每位成员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掌握一门技术,每日获得一点积累, 团队成员逐步形成牢靠的中医理论及思维,熟练掌握规范的中诊技能,大家互助合作,更好地发挥研究基地和研究室的功能, 催化和促进科技开发和产学研结合。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我们获得了 973 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重大课题 1 项,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 余项。

  学术队伍建设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师资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术造诣越深,对教学的帮助越大[3]。 教学团队长期不断地从事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将科学研究方法与体会融于教学课堂, 并不断尝试使用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仅使教学课堂更生动, 更接近实际,教学内容能始终反映时代的气息,更重要的是这些科研例子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 科研成果固化成为本科课程体系,培养合格中医人才。

  学科团队不仅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建设, 而且还自觉将学科知识体系转换为教学内容体系。 在界定中医诊断学内涵与外延下,借助系统科学原理方法研究证,提出中医误诊学、健康状态新观点,并将基础知识、科技前沿和个人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面向学生开设《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中医误诊学》、《中医健康理念》、《中医临床思维》等选修课,促进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单一的中医诊断学课程发展成“中医诊断学、中医误诊学、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受到学生的好评,强化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此外还注意提炼科学研究内容,将部分科研内容升华为中医诊断模拟实践的项目, 同时制作适用模拟实践的软件,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批判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奠定基础。
  3 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扩大学科影响力。

  在教材建设中, 团队注意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出版了若干有一定理论深度、反映中医思维、内容精炼、主干清晰、注重时代特色的专著和教材,其中李灿东教授主编的《中医误诊学》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误诊学专著,《身在中医》 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此外李灿东教授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误诊学》、《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 这些教材、专著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了我校在国内的影响,在社会上发挥了一定的效益。 《中医诊断学》、《中医误诊学》、《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被我校用作教学和实践教科书和参考书外, 还被其它中医院校作为教科书及医疗工作者用作科研和教学资料。

  4 科研成果促进实践教学建设,科研基地反哺教学实训基地。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们把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将规范的四诊与中医思维的成果引入实践教学, 研制开发的“要素诊舌”、“要素诊脉”、“健康状态辨识”等教学软件, 它们既营造了有利于实践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 也实行了开放式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我们还用“模拟”教学代替传统的“实训”教学,最早创建了中医临床模拟实验室,为学生临床模拟训练提供了平台,通过对中医技能的训练,普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华东地区中医知识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蝉联一等奖。

  此外,教学团队已形成“科研成果促进学科研发基地建设, 学科研发基地转换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良性循环模式。 团队的“中医证研究基地”向优秀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 为他们提供优质软、硬件研究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 2011年“中医证研究基地”被授予福建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作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三年来有100 多名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研究生学习,其中参与“健康状态辨识”科研的同学,获“挑战杯”福建省赛区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冲破了中医院校存在的中医学生思维缺乏、 动手能力差、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的局面,真正做到了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为根基, 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达到提高临床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灿东,纪立金,杨朝阳,等. 以状态为中心的中医健康认知理论的构建[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313-316.

  [2] 李灿东,甘慧娟,鲁玉辉,等. 基于证素辨证原理的健康状态辨识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754-757.

  [3] 王旭. 互补中的稳定与耗散中的平衡 —试析 “互补理论 ”与“耗散理论”在新时期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J]. 文 教资料,2007,12(14):121-122.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