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日常生活都十分轻松,除了上课就是在宿舍呆着,这样的前提就造成了大学生空余时间非常丰富,但是大多数学生都不会正确的利用这些时间,通常都会拿来玩手机或者电脑。相比于电脑,手机的必需性和便利性是学生更多的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手机上,这也成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是手机依赖症论文6篇,以供参考。
手机依赖症论文第一篇:对高职院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运动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对高职院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运动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干预组(32人)和对照组(32人)在运动干预三个时间点的手机依赖情况。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时间×组间)上,因子5APP使用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901>0.05,P=0.396> 0.05,P=0.095> 0.05),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2)组间分析:干预7周(T1)后,两组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5APP使用三个维度上(P>0.05)不存在差异;在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因子6APP更新维度上均存在着显着差异性(P <0.05);干预14周后(T2),因子5APP使用无差异(P>0.05),在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 <0.05)。(3)组间分析:14周的运动干预对因子5APP使用效果不显着;对因子3社交安抚和因子6APP更新的干预效果前期不显着,后期显着;对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的效果14周优于7周。结论:运动干预对减缓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效果显着。
关键词:运动锻炼;手机依赖症;运动干预;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the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thods: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32 people) and the control group (32 people) are analyzed by using repeated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variance at three time point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ults: (1) Repeated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variance: on the time effect,intergroup effect and interaction effect (time × group),there a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score of factor 5 APP use (P = 0. 901 >,P = 0. 396 > 0. 05,P = 0. 095 > 0. 05),and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core of total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 and the other five dimensions (P< 0. 05). (2) Intergroup analysis: after intervention for 7 weeks (T1)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factor 3 social appeasement,factor 4 negative effect and factor 5 APP use (P > 0. 0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core of total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factor 1 withdrawal behavior,factor 2 salience behavior,and factor 6 APP update dimension (P < 0. 05); after 14 weeks of intervention (T2),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factor 5 APP use (P >,0. 05),and there a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 of the total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 and the other five dimensions (P = 0. 000 < 0. 05). (3) Intergroup analysis: the effect of 14 weeks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factor 5 APP use is no significant;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factor 3 social appeasement and factor 6 APP update are no significant in the early stage,but they are significant in the later stag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re better for 14 weeks than for 7 weeks. Conclus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udents '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
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1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16.01亿户,其中4G用户达到12.76亿户,5G时代已到来,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巧灵便、功能强大,能看新闻、娱乐、通讯聊天、购物、打游戏、网络学习等。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出一些问题,校园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对手机依赖也越来越强,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无法使用时,常会出现情绪变化,如焦躁不安、抑郁寡欢等,对手机的依赖一旦达到难以自控的程度,实际上已经是成瘾的表现,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多见于年轻人群中。很多学者将其称之为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MPDS),手机依赖症又称为“手机成瘾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症”,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并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的成瘾行为。
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心理病症,在高职院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发展,亟需一些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手机依赖症。目前关于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的研究较多,但针对高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却很少。整理资料发现关于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研究主要是阐述了手机依赖症的现状、危害、影响因素,而且大多是从理论视角分析的;而对于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干预研究很少,且大多是从心理干预角度研究的,从运动干预角度研究的则更少,虽部分研究是实证研究,但大多只运用了T检验对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的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没有对干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从高职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症的表现特征为切入点,采用运动干预疗法,结合前人干预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成瘾行为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心理学特征,增加了一个干预中期观察变量,分成干预前(T0)、干预中期(7周后T1)、干预后(14周后T2)三个时间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从手机依赖症整体和各个构成维度出发,具体分析运动干预在不同组别、不同时间节点的干预效果,希望能够借助体育运动,为缓解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提供实证依据,并为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62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328名,女生297名,发放由苏双、潘婷婷、刘勤学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进行调查,测出手机依赖症者147人,手机依赖率为23.52%,经过咨询、商议、剔除,遵循自愿参与、主动配合的原则,最后选定实验对象64人(男32人、女32人),平均年龄(20.13+1.02)岁,分成两个组,干预组(32人)和对照组(32人)。剔除标准:(1)有精神障碍疾病史者,(2)身体有重大疾病,不能参与体育运动者,(3)干预条件不能服从者。以《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测试的数据为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实验前无显着性差异为原则,对干预组与对照组样本进行调整,保证同质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实验提供理论支持。
1.2.2 实验法
1.2.2. 1 测量工具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共有22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方式,赋值由低到高分别为1-5分,包含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安抚、消极影响、App使用和App更新,共6个因子,总分在22-110分之间,总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该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x2/df=1.57,CFI=0.92,CFI=0.93,RMSEA=0.05,SRMR<0.00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6个维度的α系数为0.44~0.85;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3,6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72~0.82,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量表[6],将总分在80.3以上判定为手机依赖[7]。
1.2.2. 2 实验干预方案
干预路线:干预前无显着性差异原则下分组,对干预组进行14周的运动干预,对照组正常生活和学习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干预7周和14周后,分别对两组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对干预实验中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干预效果。
干预时间和方案:干预实验从2019年9月中旬到2019年12月下旬,共14周,每周干预三次,周一、周三和周五的下午第七、八节。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的爱好和实施条件,选择了有氧健身操、乒乓球和排球项目,周一健身操、周三乒乓球、周五排球。有氧健身操授课形式是动作套路教学、练习、小组展示;乒乓球和排球授课形式是动作教学、练习、小组比赛,乒乓球主要授课内容是球性练习、发球、推挡、攻球和乒乓球裁判法,排球主要授课内容是发球、垫球、传球和比赛规则,课程不强调成绩和对抗性,课堂以鼓励为主,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
为了避免因教学实施引起实验差异,由一名教师教学,每节课为90分钟。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活动部分20分钟,包括慢跑+徒手操+快乐小游戏,心率控制在120次/分左右,目的是热身,并通过快乐小游戏加强同学间的互动、交流,调整心情,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课中部分60分钟,包括动作教学+练习(个人、小组)+课间休息+小组成果展示或组间比赛,最大心率控制在150-180次/分左右,目的主要是通过小组展示或比赛,增强学生间交流,并提高学生自信心;放松部分10分钟,主要是放松操,心率控制在100次/分左右,目的是放松身体、放松心情。
1.2.3 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重复测量方差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三个时间节点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干预实验前,两组同质比较
实验前对手机依赖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两组在干预前(T0)手机依赖症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两组属于同质比较,符合实验设计要求。
2.2 两组三个时间节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两组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因素为时间,包含干预前(T0)、干预7周后(T1)及干预14周后(T2)三个水平;组间因素为干预因素,包含干预组和对照组两个水平;交互因素为时间×组间。整体分析结果见表1: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时间×组间)上,除了因子5APP使用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901>0.05,P=0.396>0.05,P=0.095>0.05)外,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动干预对两组对象在因子5APP使用上不随着时间和组别的变化而变化,对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得分都有随时间和组别变化的趋势。
组间效应分析:对干预7周后(T1)和14周后(T1)两组研究对象的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1)干预7周(T1)后,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5APP使用三个维度上(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在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三个维度上均存在着显着差异性(P<0.05)。(2)干预14周后(T2),两组除了因子5APP使用无差异外(P>0.05),在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五个维度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且干预组分数低于对照组,即干预组的手机依赖程度低于对照组。
下载原表
注:*表示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组内效应精细分析:因干预因素对因子5APP使用不随着时间和组别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只对两组三个时间点手机依赖总分和其他五个因子得分,对两组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个时间的均值差异,结合表1和标2数据显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呈降低趋势,手机依赖症程度减轻;而对照组部分指标虽存在显着差异,但总分和大部分因子则呈上升的趋势,手机依赖症程度加重。
具体分析干预效果,对干预组三个时间点事后比较见表2:(1)干预7周后和干预前对比(T1VS T0):因子3社交安抚和因子6APP更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和因子4消极影响维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经过7周的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和因子4消极影响方面干预效果显着,因子3社交安抚和因子6APP更新干预效果不显着。(2)干预14周后和干预7周后对比(T2VST1):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各维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干预14周后和干预前对比(T2VST0):手机依赖症总分和其他各维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14周的运动干预对因子5APP使用效果不显着;对因子3社交安抚和因子6APP更新的干预效果前期不显着,后期效果显着;对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6APP更新的干预效果,14周优于7周。
下载原表
注:1.T0表示干预前,T1表示干预7周后,T2表示干预14周后。2.*表示两个时间点比较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3 讨论
3.1 运动干预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效果
Murphy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温度,促进儿茶酚胺与内啡肽的分泌,降低机体的焦虑感,对治疗心理疾病或成瘾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对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者运动干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4周的运动干预,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者的依赖成瘾情况明显改善,这一结论与前人们的研究一致,但本研究的研究过程、方法稍有不同,本干预过程中增加了一个中期观察变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更加深入。经深入分析发现:14周的运动干预对因子5APP使用效果不显着,对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6APP更新维度干预效果显着,且长期干预效果优于短期。因子5APP使用干预效果不显着的原因:当前智能手机App程序使用对日常生活的渗入越来越深,早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总会有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生活、娱乐、教育等,App程序几乎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这些丰富的功能正是导致手机依赖症的最大客观诱因,高职院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是一特殊群体,较本科生比,自控力差、个体意志力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业余时间多,更容易被智能手机的“魅力”所“蛊惑”,所以运动干预对5APP使用无效果是正常的,今后对手机依赖因子5APP使用干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讨。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依赖的高发人群,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方式,智能手机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智能手机使用的正确引导和手机依赖症群体的干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虽证实运动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但运动干预只是措施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也可以有效的改善手机依赖症,为了更有效的探讨手机依赖症的干预效果,将心理干预和运动干预相结合,运用综合干预手段,借助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对手机依赖症者进行干预,将是本研究即将深入的方向。
3.2 运动干预手机依赖症的可行性
手机依赖症形成受客观因素(家庭环境、手机魅力和需求)和主观因素(心理特征)的影响。资料梳理:自尊心强、性格内向、人际关系敏感、易焦虑、自控力差、抑郁人群更易对手机产生依赖,国外学者Bianchi和Phillips等研究发现人格特征与成瘾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具有外倾性、神经质的个体容易出现手机成瘾,此外低自尊和低宜人性个体也容易手机成瘾,穆丽思认为心理素质与青少年手机依赖呈现显着负相关,认为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手机依赖越严重。高职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家长和社会期望值低,自我价值感低,社会评价低的等因素也易引起高职院大学生自卑、孤独、焦虑、抑郁、敏感等不良情绪,手机的隐私性、方便性与功能性恰好为不良情绪提供一个虚拟的释放环境。根据Kardefelt-Winther的补偿性互联网使用理论假设学说,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促使个体利用科技手段(如手机)来缓解负面情绪,对手机的使用可以看作是对心理不适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的补偿[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健康,还能改变行为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通过改善不良心理特征,减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是可行的,当人运动时刺激大脑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神经递质,这种物质能使人缓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悦,从而降低个体因寻求情感满足和压力释放而陷入手机依赖状态的可能性。另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转移”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还可以广交朋友,充实的课余生活,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社交抚慰和快乐,也降低了对手机的依赖。
3.3 运动干预项目的选择
体育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有着不同的效果,所选的项目要具有团队性、参与性、可控性、趣味性、易掌握性等,根据手机依赖者的心理表现和项目特点,本研究最后选择有氧健身操、乒乓球和排球,课程内容主要有快乐游戏、动作教学、团队展演(个人或团体的比赛),选择的教学动作都比较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不强调成绩和结果,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兴趣,是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调整心情、释放压力、提高自信心和团队的交流、协作的能力,已有的运动干预研究也有将这些项目纳入干预项目中,且效果显着,本研究也证实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虽然干预项目有效,但具体每个运动项目的成效如何,还将是今后深入研究的课题。
4 研究结论
(1)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不仅影响了生活、学习和工作,还影响到身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
(2)运动干预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对手机的依赖程度,14周内的运动干预对因子5APP使用效果不显着,对手机依赖症总分、因子1戒断行为、因子2突显行为、因子3社交安抚、因子4消极影响和因子6APP更新维度干预效果显着,且在14周内干预效果长期优于短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9年11月电话用户分省情况[EB/0OLT_ttp://www. mit .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2/c7572409/content html,2019-12-18 .
[2]陈彦君. 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7):22-25.
[3]葛仁锴,等.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21):3919-3921
[4]卜彦丽.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41(7):1242-1248.
[5]周丽蓉.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实验研究[J]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5,(7):47-50 .
[6]苏双,潘婷婷,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28(5):392-396.
[7]陈嘉豪。大学生孤独感、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9.
[10]Murphy,Arnsten,Jentsch,et al.Dopamine and spatial working memory in rats and monkeys: pharmacological reversal of stress-induced impairment[J].Th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6,16 (23):7768-7775 .
[11]王睿,等.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效果研究[J] . 现代预防医学, 2018.45(9):1653-1656, 1666.
[12]李南杰,等.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研究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J] .高教论坛, 2016,12(12):106-107
[13]姜振.青少年手机成瘾与运动干预研究[J] .搏击(体育论坛) , 2015,7(12):88-90,96 .
[14]陈晓雯,等.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联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 019,46(14):2602-2606 .
[15]穆丽思.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8 .
[16] Bianchi,A.,&Philips,J.G (2005).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psychology&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Vitual Reality on Behavior&Society,8(1):39-51.
[17]Kardefelt-Winther,D.(2014a).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internet addiction research:Towards a model of compensatory 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31,351-354.
手机依赖症论文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移动终端依赖症的危害及干预策略探讨
摘要:在E时代背景下,手机以其便携灵活的优势成为互联网终端主要载体之一,在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当代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力相对较弱,造成了如移动网游、交友软件等手机成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生活。文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以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提出整合多方力量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移动终端;手机依赖;干预策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8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达8.4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达99.1%[1]。从统计数据看,人们使用手机上网学习、生活已成为一种主流,而大学生则是手机使用的一个重要群体,可以说在高校拥有超过99%的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令人担忧的是,智能手机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低头族,一些学生对手机过分依赖,导致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因此,这一群体的手机依赖症问题必须引起多方的足够重视。
一、手机成瘾原因分析
(一)强大功能满足了不同个体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它除了满足人们学习需要之外,丰富的娱乐功能如看电影、阅读小说、购物、交友、点餐等,让大学生可以利用它在互联网满足自己大部分的需求。方便灵活的获取需求也促使大学生变得更宅,他们更愿意选择依赖手机获取生活所需,逐渐形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群体。由于手机功能强大,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度使用的现象,这是手机依赖症群体数量庞大的客观原因[2]。
(二)面临压力时情感迁移需要
节奏感强、竞争日益激烈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大学生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群体,他们一样可以感受到社会、生活和竞争带来的压力。他们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学习压力、前途压力、差距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以群居方式为主,当人与人之间出现价值偏差或行为冲突时,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会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孤僻,不懂与人相处、不关爱他人等特质的群体来说,手机成了他们最好的情感迁移对象。他们借助手机不分时空差异,与虚拟世界的“好友”交流,倾诉自己的情感,虚拟世界彼此不认识,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因而也容易导致手机依赖[3]。
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干预途径
(一)从学校管理需要的角度着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拥有基本的、必要的教育资源,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低头族”现象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要充分意识到手机依赖的严重危害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宣传引导正确的手机使用观,搜集手机依赖症危害的种种表现,并通过海报、影视短片推送校园人气最旺的自媒体,从视觉感官上对大学生形成冲击震撼的效果;二是要借助心理咨询等人工干预手段为严重依赖的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大学一般设有心理咨询室,可通过该渠道对少数严重依赖的个体进行建卡立档的方式,定期精准心理辅导,使其慢慢调整甚至脱离依赖症现象;三是学校应该在广泛调研和征求全校师生意见的前提下,借鉴其他高校的管理办法,制定适合本校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管理制度,倡导积极向上的意识与行为[4]。
大学期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手机的不良信息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解决手机依赖现象,从学校层面应动用一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这个辅助工具。
(二)从学生管理队伍的角度着手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辅导员队伍是解决好手机依赖症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如在待遇、职级上升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二是辅导员在组织对大学生做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时间管理,自我控制欲望管理[5];三是要通过社团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建立社团积分制,鼓励、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过健康向上的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四是对个别严重手机依赖的学生,除了学校层面采取建卡立档措施外,辅导员还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最终达到家校联合共同帮助学生走出手机依赖的目标。
(三)从授课教师的角度着手
大学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因此课堂教学的管理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大学课堂普遍存在低头看手机的现象。对此,一些学校采取教室角落设置“手机袋”,上课前要求同学将手机交至手机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可以缓解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但这治标不治本,长期实施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把学生的手机当作上课参与互动的一个工具,或许可以解决好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而只专注手机上其他内容的现状,但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授课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引导。首先是加大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力度,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教师学习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方面以及微课制作、文字图像素材处理、动画制作等基本技术进行培训;其次是出台有关考核机制,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或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对信息化教学应用效果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给予重奖,反之对不热心、不参与的给与相应的惩罚;最后是新老教师结对子,共同进步。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信息技术这样的新事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而新教师接触自媒体、信息化技术较多,接受能力强,因此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但在教学教法上欠缺经验。通过新老帮扶结对子,可以达到互助、互补、共赢的局面。
(四)从学生自我管理需要的角度着手
大学期间,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加上住宿后身边没有亲人实时提醒,这对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说,面对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就容易陷入手机依赖症。而长时间使用手机,把原本属于运动、学习、休息的时间给侵占了,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尤其视力下降。要摆脱手机依赖,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大学生应学会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拒绝诱惑,提高自律能力,在校期间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有意识地淡化手机功能,把手机作为联络通讯及辅助学习的工具;2.挖掘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篮球、健身、跳绳等,并把爱好作为自己业余时间支配的对象重点培养;3.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长,彼此倾听心声,相互鼓励支持。
三、结语
“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尽管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信息时代,面临着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但只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大学这个重要的人生分水岭上把准方向,培养好坚强的毅力,定能为大学生学习真知,培养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19-08-30.
[2]付少雄,林艳青手机使用对用户健康的负面影响研究一-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 图书情报知识,2019(02):120-128.
[3]李宇斌,蔡艳,涂冬波手机依赖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量及其效果评估[J].心理科学.2020(03):748-755.
[4]戴艳.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优良学风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18):128-129.
[5]王小君田宝贵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及高校辅导员干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