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中职农科类专业职教队伍培养问题探析
【第一章】
中职农科类师范生能力提升探究绪论
【第二章】
中职农科类师范生培养研究的概述
【第三章】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需求分析
【4.1】
本科院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状况分析
【4.2】
基地农科类中职师资培养案例分析
【4.3】
基地农科类职教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郑敏贤, 宁永红。 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数量变化分析及发展建议[J]. 职教论坛, 2014(6):23-27.
[2] 陈选能。 实现师资来源多元化 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N].中国教育报, 2009-11-10(10)。
[3] 陈祝林, 徐朔, 王建初。 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4] 李梦卿, 熊健民, 罗莉, 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5] 葛洛曼, 石伟平。 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 李梦卿。 "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7] 彭宁。 民族地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 叶小明等。 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 张婷。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中职教师队伍[N]. 中国教育报, 2013-09-28(002)。
[10][37] 占芳。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 2008.
[11] 李友勇, 魏永超。 职技高师农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 河南职技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0(04): 53-55.
[12] 唐钦。 我国农教师资培养问题初探[J].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88, 2(1): 5-8.
[13] 杨怀森, 李友勇, 郝庭智。 21世纪农业与农科职教高师教育[J]. 中原职业技术教育,1996(3): 11-13.
[14][63] 贾俊刚。 重点大学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5] 李大寨。 综合大学培养合格职教师资的优势与特色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13(3):84-86.
[16] 孙清立。 山东理工大学"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7] 佘万斌。 培养职教师资:地方师范院校服务面向新拓展[J]. 职教论坛, 2010(4): 77-79.
[18] 郎群秀。 我国非定向型职教师资养成模式构想[J]. 职教论坛, 2005, 02(04): 4-8.
[19] 吴明, 袁月明, 潘风芝。 农职"多证"型师资的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 2000(13): 43.
[20] 刘德, 吴凤芝。 农科类专业课师资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7(2):17-18.
[21] 高忠明, 肖莹, 郭小琴。 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以N校和B校农科类教师教育专业为例[J]. 职教论坛, 2012(12): 45-48.
[22] 徐英俊, 翟红英。 职教师资(职技师范生)职业核心能力抽样调查与分析[J]. 职教论坛,2011(13): 63-65.
[23] 王建华。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01): 51-56.
[24] 郝庭智。 农职高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 中原职业技术教育, 1998(03): 37.
[25] 汤菊香, 陈锡岭。 强化教学诸环节 实现职技高师农艺专业培养目标[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0(01): 25-26.
[26] 王清连。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农科职教师资的理论与实践[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02): 19-22.
[27] 李佩国, 戴维, 尹秀玲。 职技高师农科专业"三三四"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32-34.
[28] 李友勇, 刘明久, 赵新亮。 职技高师农科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04): 107-109.
[29] 佘万斌。 地方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实施路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20): 19-23.
[30] 孙耀中。 职技高师农学专业田间试验与统计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27-29.
[31] 杨怀森, 李友勇, 王巧玲, 等。 职技高师农艺教育专业教材编写的原则与质量观[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5(04): 13-15.
[32] 窦方。 国外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对我国中职教师的启示[J]. 科技文化, 2008(8): 6-7.
[33] 苏春辉, 陈衍, 颜炳乾。 国际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与趋势[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31):80-85.
[34] 徐英俊。 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主要特点研究概述[J]. 成人教育, 2010(11): 80-85.
[35] 徐英俊。 发达国家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主要特点[J]. 职教论坛, 2010(9):89-91.
[36] 何致远。 中外职教模式对比与中国职技高师的发展对策[J]. 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 2000(9): 48-52.
[38] 路柯。 美国中等职教教师职前培养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39] 赵一鹏。 中等农业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职教通讯, 2009(01): 31-33.
[40] 赵威, 李友军, 薛娴。 高校传统农科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196-197.
[41] 张炳耀。 全国40所职技高师类院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7-11.
[42] Sappa V. Conceptions of Connectivity: How Swiss Teachers, Trainers and Apprentices Perceive Vocation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ross Different Learning Sites[J]. Vocations and Learning, 2014, (7): 263-287.
[43] Berger J. L. Motivations to Becom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ducators: A Person-Oriented Approach [J]. Vocations and Learning, 2012, (5):225-249.
[44] Nze J. S. B.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Gabon: how future teachers build their vocational identity [J]. Int J Technol Des Educ, 2012, (22):399-416.
[45] Abdullah. The Reforming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in Turkey [A]. In M. D. Lytras et al. (Eds.)。 TECH-EDUCATION[C]. 2010: 364-373.
[46] Troger V. Teachers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rance [A]. In P. Grollmann and F. Rauner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and Lecture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C]. 2007: 97-121.
[47] Bauer W. TVET Teachers and Instructors in Germany [A]. In P.Grollmann and F. Rauner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and Lecture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C]. 2007:123-158.
[48] Reeli L. The State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in Estonia [A]. In F. Benjamin (eds.)。the Transformation of VET in the Basic States [C]. 2006: 95-108.
[49] 冉云芳。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 2000-2010 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1): 60-66.
[50] 林崇德等。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 1996(6): 16-22.
[51] 叶澜。 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初探[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31.
[52] 陈建梅。 中学教师素质结构及现状评价[D]. 兰州: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3] 夏宜玉等。 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内容的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0, 13(3): 94-98.
[54] 万福。 浅谈教师的素质结构[J]. 陕西教育。 1996(11): 7-9.
[55] [美]西奥多·W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34.
[56] 胡树芳。 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观点[J]. 世界农业, 1987(6): 9.
[57] 刘喜波, 张雯, 侯立白。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J]. 生态经济, 2011(8): 98-102.
[58] 俞启定, 和震。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9] 刘晓, 沈希。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现状与体系构建[J]. 河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 71-76.
[60] 卢良恕。 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A]. 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 [C].2003: 6-14.
[61] 张宝文。 现代农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J]. 农业经济导刊(中国人民大学 报刊复印资料), 2007(2):7-9.
[62] 张晓妮, 冷畅俭, 张俊杰等。 我国农业高校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 2014, 33(5): 84-86.
[64] 贺文瑾。 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