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基地农科类职教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181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职农科类专业职教队伍培养问题探析
  【第一章】中职农科类师范生能力提升探究绪论
  【第二章】中职农科类师范生培养研究的概述
  【第三章】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需求分析
  【4.1】本科院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状况分析
  【4.2】基地农科类中职师资培养案例分析
  【4.3】基地农科类职教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参考文献

  4.3 培养基地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培养基地农科类专业师范生培养现状及典型案例,可以发现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如专业设置较合理、硬件设施较全面、师资结构较好、办学模式多样等。当然,也可以看出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间、专业间硬件设施差异性较大,具备双证书的师资比例较低,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偏重专业理论,招生不稳定、对口就业比例小,等等。究其培养现状的种种不足,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四点。

  4.3.1 农科类职教师范生培养标准定位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标准是指导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工具,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农科类专业首要职责是培养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因此其培养出的合格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师范性。师范性应该是职教师范生培养标准的根本。

  然而,多数培养基地对教育类理论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类课程开设数目较少,学时学分比例较低,缺乏专业教学法及专业课程论等课程的设置;教师技能训练种类不多,学时较少,学生很难运用所学教育类理论知识讲授专业知识、技能。

  培养标准定位不清晰,导致了职教师范生培养缺乏师范性,使得课程设置方面更侧重农科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分配上更关注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所培养出的职教师资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及学生的需求。

  4.3.2 职教师资农科类专业缺乏吸引力

  专业吸引力差的直接表现为招生困难。职教师资农科类专业吸引力差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对其产生影响:一是否为农学类专业,二是否是师范方向。

  首先,统计 2014 年高考专业考生关注信息,得出学科代表性专业排名,如表 4-7 所示。可以看出,除艺术学类专业(考生多为艺术特长生,人数较少)外,考生一般对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类专业关注度较高;对哲学、历史学、农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关注较低。说明与经济学、工学等门类专业相比,农学类、教育类专业吸引力较低。

  其次,培养基地农科专业师范方向较农学类专业吸引力差,生源质量相对较低。以某职技高师 2014 年农学专业师范方向与非师范方向招生人数及录取分数为例,农学专业师范方向招生人数为 38 人,平均录取分数为 524 分;非师范方向招生人数为 62 人,平均录取分数约为 540 分。

  可见,培养基地农科类职教师资培养存在欠缺专业吸引力的问题,主要由于农学门类的专业吸引力差,教育类专业及师范方向专业不容易吸引优质生源。

  4.3.3 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顺应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逐步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

  职业院校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一般指学校对农场、农业企业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岗位实际工作,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培养基地农科类专业培养合格农科职教师资,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师范生日后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更需要调动多方资源,适当补充师范生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及实习,充分培养师范生师范技能。

  然而,大多数培养基地以校企合作为主,缺乏多元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职教师范生缺少校外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技能的培养得不到良好保障。
  
  4.3.4 师范生培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培养评价体系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基本工具。农科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与评估,不仅包括对师范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科研方法与能力等进行评价,还包括对师范生所获得的教育类基础知识与教育教学、管理等技能进行评价。

  但是,现如今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不健全,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及培养基地师范生的评价多为单一的"试卷考核+实践考核"的形式,且实践考核的重视程度较低,评价标准与农业行业标准、职教师资标准关联程度较低,评价主体多为培养基地教师,缺少农业企业专家及中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整体而言,农科职教师范生培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